钦点108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大家普遍认识到,建构明确、合理的语文教学内容是当前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不过,在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仍然是个问题——即使面对同一文本,在不同教师那里,“教什么”仍然存在很大差异。正如王崧舟所说,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那么,什么是“语文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换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将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理解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更不应该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阅读教学的重心应该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语文知识或语文方法,就是要有“语文味”,语文的本体论使人们关注到语言的学习是语文的根本属性。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它的工具性,从课文内容分析模式回归到语言教学上来。而语言教学就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叶圣陶先生说:“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的训练。”吕淑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通过阅读(包括有声的阅读)培养语感是可行的途径之一。语感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形象感。比较品味,培养分寸感。分寸感是对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的感受和把握。语感是在长期的读写实践中,在对语言不断地进行比较、揣摩、欣赏中逐渐积累的。因此教学时,我们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紧紧抓住教材中的字、词、句或看似平常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比较、揣摩,细细品味,掌握其内在含义,体会作者在用词上的独具匠心,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分寸感。第一小学王语执教的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朗读体会句子“春天到了,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时,教师是这样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感受用词的。师:句子中为什么用“抽出”呢?用“长出”不行么?甲生:我觉得树木发芽的速度特别、特别快。乙生:我觉得树木是迫不及待得长出来了的。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生朗读。师:还不够快,能再快一点吗? 读出树木发芽的迫不及待。在这里,教师在理解重点词“抽出”后,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感受“抽出”与“长出”的不同,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表达效果,学生在“品味”活动中感受了语言运用的准确。再如赵英老师教授的四年级《自然之道》一课时出示句子:“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将“探出”与“伸出”进行的比较,都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加深体验,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得到逐步提高。正确流利,培养畅达感。畅达感主要是对语流的感受。它包含对语句通顺以至畅达的感受,句与句之间上下衔接、句式搭配、语气呼应等方面的感受。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响亮,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能按标点符号读出句间不同的停顿。这样,可增强语言的正误感。然后力求学生读时达到通顺流畅,能读出各种语气和语调,这样,可增强语言的畅达感。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就是畅达感的培养。入情入境,培养情味感。情味感是指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的感受。要想用朗读培养语感,就必须训练学生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根据文句的思想内容读出语句的感情。第一小学王语执教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指导句子“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子。”的朗读时,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对小鹿的喜爱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进行感情朗读指导。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愈发深刻。四十四小学甘乐乐执教三年级《秋天的雨》时,请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选出喜欢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汇报后指导感情朗读。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尊重了学生的读书体验,再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兴致盎然,教学效果好。想象入境,培养形象感。形象感不仅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形象”的感受。还主要指对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整体性感受。对语感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会把眼前的文字内化为鲜明的形象,并激发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和深蕴的思想感情。如尚晨老师教授的《和时间赛跑》一课,首先要求学生画出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后进行出示:“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再用一个词概括出作者的心情,学生找到“忧伤”,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找一找,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忧伤,找到后读一读。通过学生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那个先是因为失去外祖母而忧伤的男孩形象,进而因为感慨时间里的事物失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而产生忧伤的那个男孩形象赫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课文是用语言文字来塑造艺术形象的。它是要我们凭借语言文字的描写,通过想象进入作品本身所形成的艺术氛围,在脑海里浮现出课文中所描写的艺术形象来。“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我们应以这个核心来进行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即帮助学生变课文中的文字为鲜明、生动、具体的图像,变活生生的精彩的生活图景为文质兼佳的文字。重视语感的培养有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 
小学语文教育的价值向度语文论文 论文作者:佚名 论文来源:不详 论文发布时间:2006-6-16 17:26:37 论文发布人:chjchjchj 语文学科学什么,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语文教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 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是“祖国语文”而非“ 祖国语言”,措词异乎寻常,耐人寻味。 或许是为避免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理解的以概偏全, 抑或是为平息在“语文”涵义的意见纷争而作出选择。 的确用心良苦。然而,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名称, 它代表的是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教育的课程。按叶圣陶先生的解说, 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统称。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其本质属性就决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取向。因此, 对语文本质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预设, 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效能的大小。 一 把握语文本质,明确价值向度 辨析语文的本质 对语文本质问题,自古就有“文道之争” ,或是只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语言形式,忽略语言所载的文化, 思想内容和思维过程;或是只突出思想内容,而忽略了语言形式。“ 文”“道”有机结合,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 在阅读中热衷于课文内容分析, 将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当作语文课的主要目标,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课文内容理解来进行, 即强调文本内容的“意化”过程,因文阐道,因道悟文,相得益漳。 现代语文教育中转变为“工具性和思想性” 。提出;“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这一载体实现知识性,思想性双重教学目标, 突出的是语言和思维、思想的统一,即思维的发展促进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又演化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形式”教育,更是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的“实质”教育, 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这里,突出“ 语言这个工具 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 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想达到目的, 目前最具本色又最有实效的方法就是“读”。通过读, 让学生接触文中哪些生疏而精炼的语言, 不知不觉地吸纳与发展语言,形成良好地语感,培养基本的听、说、 读、写能力,通过读,让学生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积累大量的,美的语言材料和感性认识, 加宽加厚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为自己提供一片寻找自我, 发展自我的广阔天地;通过读, 让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咏中体会美,懂得美;通过读, 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多角度接受语言材料的全息刺激, 以培养语言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从《课程标准》核心理念看语文教育价值向度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 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 工具性表现在再认知上,同时也体现在表情达意上, 体现在发展学生的情思和人格培养上。因为语言是交际工具, 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 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 语文教学的首先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 人文性突出了语文教学以人为本文化性。《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那么,用什么去影响并感染学生?毫无疑问,主要凭借的是课文, 是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深刻的人文内涵。 而这种内涵是要靠教师去深入地领会并挖掘的。 我们固然要提倡创新,但不可忘记“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 我们固然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会, 但不可忘记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包括有较大偏差的) 理解和感受。 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 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 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 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 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又是多元的,常言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 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 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着眼于语文形式,语言所载负的人文思想、 情感内涵,是寓于语言之中,必须寓教于文,在理解、 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 科学整合“三个维度”目标,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 作为课程价值具体化的课程目标随之而建。理清“三个维度” 目标的关系和抓住核心, 语文教育就不会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茫然和困惑的尴尬境地。 力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个维度目标的和谐统一,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课程目标制定的突出特点,也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课程标准》十项总目标,1—4项侧重于“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兼有“过程方法”的目标, 第五项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后五项分别从汉语拼音、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使用工具书与搜索处理信息五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语文能力目标, 侧重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第10项“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 参考资料: 中国教育资源网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