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学写论文应该看哪些书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5

sswisdomss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学写论文应该看哪些书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毕文静1992

已采纳
‍‍在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大家好,我是说书人&书法爱好者,聪聪。在现在自媒体时代,说到写作,如何写作,可能大家,第一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可以去报一个讲写作的在线课程就够了,但是往往我们听了这些课程后,可还是写不好一篇文章。但是我觉得今天这本书的话,就会告诉我们,关于写作的方法,从以前到现代,其实一直没变。一拿到叶圣陶老师的这本书《怎样写作》,你会感觉和现在的很多书籍完全不一样,首先没有腰封,然后,比说封面除了书名以外,没有其他一些副标题,然后书的背面也没有什么某某的推荐,我觉得就是突然感觉很清新。封面插图是选用的丰子恺老师的漫画作品。我觉得单从封面来看的话,其实我就认为这本书的话其实是更真实的向我们讲解该如何写作,或者说真正的写作一篇文章是怎么样的,更纯粹的一本教你怎样写作的书籍。关于《怎样写作》这本书,我会重点选择两个点来给大家来讲述。第一点,拿起笔来之前——在开始写作之前要准备什么?叶圣陶老师说:“写文章这件事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这里叶圣陶老师总结了三点1、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我们平时在写记叙文章的时候,里面的内容不都是我们亲眼见到,认识到的事物么?别人觉得我的文章写的好,不也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认识才下决定么?2、要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比如我们在文章阐明一些道理,表达一些主张,这些都是我们依靠推理下判断。那么讲到这两点后,叶老师还总结了一下:“所有社会实践,全都是写文章的准备功夫,没有社会实践,那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写的呢?”3、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什么叫做正确的语言习惯?比如,我们在说吃饭喝水的时候都会说吃饭喝水,但我们绝不可能说饭吃水喝。比如我们想表达我佩服你,但我们肯定就会说我佩服你,不能说你佩服我,对吧?其实从以上例子来看的话,其实我们知道,语言的规律其实不是什么深奥奇妙的东西,它其实就是我们约定俗成的一些说法,就我们人人在用,天天都在用。但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甚至有时候当我们犯错还不以为然。所以叶圣陶老师建议我们最好读读书,我认为就是多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多看一些优秀书籍或者文章(特别是文学大师的书籍,比如莫言、叶圣陶、余秋雨) 第二点,文章“上口”与“入耳”对于我来说,我的理解是把文章读起来通顺就叫“上口”,听文章时觉得句子通顺,词语使用恰当,就是“入耳”了。但本书中阐述的更全面和具体,书中讲到:文章要在平常说话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无论是用修辞手段或者描写技巧,考虑用简练短句还是繁复的长句,总之抓紧一点,是不是符合平常说话的习惯,而且不是生搬硬造的。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这篇文章就算听起来“入耳”,说起来“上口”。其实本书还有讲了很多关于写作的技巧,大家可以翻开书仔细看看!

学写论文应该看哪些书

118 评论(15)

yippeeruirui

阅读方法 首先要养成连接概念与经验的阅读习惯。读书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论点(当然有许多没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经验信息堆积类的著作,有的价值不大,但有的是十分珍贵的参考书。我这里关心的不是参考书的编撰,而是学术专著的写作),而为了精确地掌握一本书,也是为了锻炼自己概括能力与养成连接经验与概念的思维习惯,我特别强调读书笔记要总结作者对自己中心论点的主要经验支撑证据,并同时照顾到中心论点次一级的阐发性概念及其经验根据。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更有进者,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会做怎样的修改?)这样的读书习惯也是为自己做学术研究,写学术专著的一种锻炼。能够清楚掌握好的专著的设计和结构,才有可能自己撰写优秀的学术著作。 这样的读书习惯另外有一个很实用的考虑,就是为了积累自己将来研究和教学的可用材料。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们看书之后,在个把星期到几个月之中,对一本书 的记忆是比较清晰完整的,之后便逐渐模糊,几年之后便几乎不可能在脑袋里作详细的找回检索。因此,我们要在记忆清晰的时候,精确地总结这本书以备将来之 用。而这样的总结,不是被动的摘抄,而是积极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记忆最完整的时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确地掌握这本书并对之进行系统思考。那样,将来可以随 时找回检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岁之后才清楚了解到自己的记忆(或仅仅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不可依靠,开始积累笔记。有不少在研究院时候读过的书,后来都 得回去重看。 理论学习 前人有众多的理论著作,对我们来说是有用的资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径是要掌握主要不同流派的理论,作为入门途径。阅读时要求与之对话,而不是简单的死学。而 对话、决定取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对组织、解释自己掌握的经验材料有用没用。 学习理论的目的不是寻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问题,较高的一个境界是在理论和实际脱节点上,或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上,提出问题,试图超越现存视野。另一用途是通过与现存理论的对话来澄清、推进自己的分析概念。这样,理论更多的是工具或对手,而不是答案。 另一个有用办法是:区别经典理论与庸俗理论;前者较少,后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视野比较宽阔,提出的概念更清晰并强有力,后者则比较模糊繁杂,除非和自己 的研究课题有直接联系,一般用途不大。这种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义倾向的一个例证:今日美国一般的社会学、政治学系,对学生们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谓“理论”或模式,然后才做经验研究,这种认识方法的结果之一是模式堆积如山,绝大多数十分庸俗。而与这样的模式“对话”,虽然可能会起点公关作 用,但对推进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会有太大帮助。 最后一种可行的理论学习方法是:先在某一种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时间,作为入门方法,锻炼自己概括和连接概念的能力,然后进而学习其他流派。国内许多年 长一点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可惜的是其教学方法,大多是当教条死背,而不是活学活用地用来提出问题。但也有少数的学生,还是能够从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的锻炼,这是宝贵的资源,可以当作学习其他流派理论的基本功。 写读书报告 学术著作都应带有一个中心论点,而阅读那样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论点,用自己的话(一段,甚或是一句话)表达出来。然后,用三、四段总结其主要的次 级论点,同时总结其经验证据。总结的时候,关键在于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话,因为那样才会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东西。一个可行的阅读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论点之后才逐章阅读,每章看完之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最后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把你说服了没有,为什么?(甚或更进一步:如果由你来写这本书,你 会做怎样的修改?)至于比较纯理论性的著作,我们要问:它对了解中国的实际或你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什么用?这样的看书写笔记方法乃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也是养成自己的思考、写作习惯的办法。关键在养成看后就写系统笔记的习惯,不可依赖自己的记忆,因为几个月(最多一两年)之后肯定会变得模糊不清。笔记最好既不要太简短也不要太详细,应在一、两千字的范围之内。这样长年积累,随时可供将来的研究和教学之用。 研究写作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设计论文首先应要求自己能在经验层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贡献,因为作为一个青年学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实实做经验研究,最起 码可以在那个层面上做出新的贡献。但这不是说要只作经验信息的简单堆积,因为那样无从区别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优秀的学术贡献需要带有明确的问题,经验证 据的目的是用来解决重要的问题,而问题的建立要靠经验与理论的连同使用,不可只靠单一方面。最理想的状况是通过新鲜的经验证据来提炼新鲜的概念,用以解决 重要的理论问题。而所谓理论问题,上面已经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论的交锋点,也可以是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点。另外,最好是自己特别关心的问题,因为那样 才会有驱动力,使自己作出长时期的持续投入。 这里应该说明,寻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题目常常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我当年便因导师的影响而选择了思想史的题目,并试图为导师而挑战当时占美国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后来才发现,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能力上,都更倾向于关注普通人民,而又比较喜欢解答有关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合适做经济史、社会史和法律史。但清楚认识这一点的时候已经近乎不惑之年了。基于以上的经验,我自己一贯避免指定学生做某个题目,因为我认为这几乎等于是在替他们找对象。做学问是个长时期的磨练,十分必要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一生与之作伴的主题,但国内由导师包办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亟需改革。 最后,怎样在经验证据上提炼新鲜概念。上面已经提到,一个好的方法是从经验证据与现存理论的脱节点出发,与现存理论,尤其是经典性的著作,对话来澄清、推 进自己的概念。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论,因为同一流派中的论证,多只关乎次级问题,而不同流派的交锋点,常常是最为基本和关键的问题。有的同学可能会觉 得掌握单一流派的理论已经不容易,要求同时与不同流派对话,可能是过分苛求。但实际上,只掌握单一流派,常常会陷于不自觉地完全接受其预设前提,久而久 之,甚至会以为是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的“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识形态主宰的研究。而且,通过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议,可以更清晰深入地同时掌握不同概念,并把自己的认识和问题提高到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方面中国的研究生其实具有比美国学生优越的条件。 作为处于两种文化冲击下的知识分子,中国的研究生更能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以及不同 理论之间的交锋。今天中国的研究生,几乎不可避免地都是“双重文化人”(见黄宗智《近现代中国和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和美国一般研究生很 不一样。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论,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本身就是一个可资学术使用的重要资源。最后是通过严谨的经验研究与高层次的理论问题 意识的探讨,来回反复连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国的也是现代性的学术,并为全人类建立一个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传统的学术传统。
206 评论(14)

耕读继世

参考书目即北师大招生目录上指定的11本参考书。教育学原理两本:十二校联编的《教育学基础》和黄济、王策三的《现代教育论》中国教育史两本:孙培青的《中国教育史》和王炳照的《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两本:吴式颖的《外国教育史教程》和王天一的《外国教育史》教育心理学三本:陈琦、刘儒德的《当代教育心理学》,吴庆麟的《教育心理学》和冯忠良的《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两本:裴娣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和叶澜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另外,我在复习时看了两本统考时的考纲,一本是厦大版的,一本是高教版的。【总体复习过程】
8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