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pp1414
大学生创业观:“向上”与“向下”看2010-09-26 08:13:02 来源:新华网 打印文章发送给好友[提要] 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优秀带兵人,沈阳军区某装甲师三连指导员王金明通过5年的基层部队工作,向人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基层是积蓄发展动力的沃土。创业的道路上,既要会“向上看”,确立展翅翱翔的远大抱负;也要能“向下看”,通过在基层耐心的学习积累,积蓄展翅翱翔的能量。 新华网消息:从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优秀带兵人,沈阳军区某装甲师三连指导员王金明通过5年的基层部队工作,向人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基层是积蓄发展动力的沃土。 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在许多人眼中,常常意味着艰苦和无人注目、平凡而难成大业……因而,就业回避基层,到了基层不安心基层的现象,在当今大学生创业中有一定普遍性。 王金明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进入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而是一步迈入相对滞后的山沟部队,当了一名“最小”的干部――排长;在任指导员后,他又放弃了既能提高学历又可绕开基层带兵穷苦的读研,依旧坚守在基层带兵人的岗位上,并在后来又一次放弃了到师机关工作的机会……他的每一步选择,似乎都是弃“乐”选“苦”。相关新闻: “苦”是一种历练,“苦”是一种财富。基层全面的考验和锻炼,让王金明这位大学生,很快具备了一名优秀士兵的军事素质,一名优秀军官的指挥素质,一名基层主官的管理素质,一名党支部书记的政治素质……在连队这个小小舞台上,如饥似渴补充知识,脚踏实地用心工作,激情满怀探索未知,成就了连队的出类拔萃,也成就了自己的卓越,更为自己未来的军旅征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是一个社会组织的基础,是一个人锤炼意志、事业起步的最好平台,是一个人认知社会和生活的捷径。纵观各行各业的成功者,多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多在基层经过千锤百炼。当今,每年各级机关选派大批干部到基层代职,就是为了给他们补齐基层工作经历短板,补充发展动力。 再远大的理想,都需要用脚一步一步地丈量。比切实际地好高骛远和灰心丧气地原地踏步,都是对人生的不负责。王金明的成功经验,就在于他既有坚定地做一名优秀军人的理想,又有从基层起步,安心基层工作,在基层建设中全面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执著。 创业的道路上,既要会“向上看”,确立展翅翱翔的远大抱负;也要能“向下看”,通过在基层耐心的学习积累,积蓄展翅翱翔的能量。(秦富梁) 
20世纪90年代末,全球性的学生创业热潮开始波及中国,成千上万的高校学生投身其中。特别是1999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在校学生李玲玲在获得武汉世博公司风险投资10万元后,注册创办了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她当时成为全国在校大学生获得风险投资的第一人。一、狂热背后是浮躁大学生创业热的始作俑者是1998年5月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大赛云集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天才们”的114份创业计划。“创业计划竞赛”在当时被誉为“比尔·盖茨的孵化计划”,一时间被各大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同时也激起了无数大学生的创业理想,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大学生创业风潮。1999年3月,由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高校首届创业计划竞赛轰轰烈烈地展开;1999年底,高校云集的上海开展了首届“亿唐杯MBA创业计划大赛”;2000年初,国家教育部宣布大学生、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都无疑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热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把创业简单化。学生几乎到了人人想创业的程度,当时清华大学的情况是“碰到两个人,其中就会有一个人说想要创业”。学生普遍意识不到创业资金的困难和创业风险的压力,反而对创业的期望值很高,觉得只要开张就会马到成功。(二)追逐互联网泡沫。在大大小小各方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上,参赛的大多是网站创业计划。最为突出的是在上海举行的“张江杯”创业计划大赛中,首期征集的创业计划居然有90%以上是网站创业计划书,原因是学生认为“方便、来钱快”。二、挫折过后显理性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滑为标志,中国大学生创业也滑入低谷。之后,经过失败、苦闷、放弃、坚持的自我调整,经过大浪淘沙般的洗礼,学生的创业心理渐趋成熟,学生创业也进入到平稳健康的理性时期。(一)创业激情依旧。而这种激情已经不是当初那种缺乏理智的激情,而是经过冷静观察与思考后迸发出来的激情,是成熟型的激情。就在2000年年底举办的第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就收到全国24个省份132所高校学生提交的作品462件,专家们认为“这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对创业的渴望与信心”。 华东师范大学对上海高校540名本科生进行的调查报告显示,有77.6%的学生表示有创业意向。辽宁省近两年来已涌现出2000多人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群体。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并没有因为经历严冬而消退。(二)创业理性增强。据智联网针对大学生的调查,65%的人考虑30岁以后创业;21%的人认为大学毕业后至少要工作1至2年再创业;9%的人认为创业风险太大,要慎重;还有4%的人说没想清楚,另有1%的人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考虑创业。这表明,虽然多数人准备创业,但对创业的时机、风险的认识比较清醒。三、在引导中更加成熟大学生创业心理由浮躁变为理性,是非常可贵的变化,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因为对大学生创业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而是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看待,今天的失败可能意味着明天更大的成功。可以说,美国硅谷就是和斯坦福大学、学生创业公司以及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起成长的。没有在车库里的学生创业者,也就没有惠普公司、苹果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今天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也就没有今天世界第一流的斯坦福大学,更没有今天神话般的硅谷。因此,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的正确引导,是每个高校应尽的职责。(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创业的含义。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创业的深刻含义。要使大学生懂得,创业既不是头脑发热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学生能结合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由知识的拥有者变成为社会创造价值、作出贡献的创业者。创业是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素质;创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作和表率;创业不是牟取私利,是奉献与无私;创业者是坚定的爱国者,是富有激情的实践者,是艰苦创业的实干家。(二)引导学生具备经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生在创业之初,雄心勃勃,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因为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这样或那样的困境,而最终灰心败北。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卓越的管理才华,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四、结 语理性的创业心理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学校要通过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心理更加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在社会创业的舞台上,会真正涌现出一批批的大学生创业英雄,会流传一个个大学生创业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