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用户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感悟:春秋战国,是我们民族辉煌灿烂的时代;诸子百家,是我们民族智慧思想的结晶。可以说,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在历史上的华彩乐章。在那一段精彩至极的历史时期,这里有一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这里有一些刻骨铭心的名字,这里有一些熠熠闪光的思想,这里有一些萦绕难忘的情怀。这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显现出无穷无尽的魅力。这,就是我们的思想之根源,是我们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支柱。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战国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俗称“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我心中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如儒家主张以德化民;墨家主张兼爱尚同;法家主张信赏必罚;他们都侧重于政治道德。 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各自主要的认识领域。 而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它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可以讲,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我们可以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当然,论说儒家思想的积极一面,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已经完成。事实上,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封建主义的儒学传统阻止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儒学思想的逐渐政治化、社会化,强化了君主专制正统性意识和国家同构稳定性意识。儒学传统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也有许多负面效应。 随然如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仍然是主流的。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