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好酸
对《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析摘 要 :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模式应该突破传统的理论验证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突破点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内容、实验组织方法上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1 引言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学生普遍感到《微机接口技术》这门课难学、难懂、概念抽象、感性认识差,再加上大量汇编语言编写的初始化程序和应用程序。学生学习完了这门课程后,对于接口芯片工作原理和在计算机中的实际应用模糊不清,更谈不上创新设计。该课程的教学现状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相对陈旧 现在使用的教材大多数都存在东拼西凑的现象,而且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个周期问题,即使基本理论讲清楚了,但是对芯片的应用现状和新技术发展却很少涉及,或者讲得不清楚。 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严重分离 理论教学主要靠老师在课堂上用电子教案分析讲解,这种单纯的理论分析,学生感觉枯燥乏味,没有参与思考的积极性;而最能吸引学生的实验课程却由实验教师自行组织,与理论教学脱节。学生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无法统一和完善。 3)验证性实验教学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 现在高校中对于该门课程的实验都采用实验箱,对芯片功能进行验证性实验就算了。基本上学生没有自主的创新环节,在课程设计阶段,老师把程序编写好,学生照着老师的步骤连接好各种线路,再把程序录入、调试运行,观察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就行了。最后导致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一个结论。 因此,积极地对《微机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该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因为该门课程作为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后继专业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有效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创性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该专业与其它专业区分的一门主干课程。要达到有效提高该门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实验内容和实验组织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下面就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2 根据课程发展特点,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有限的几十个学时中让学生真正掌握好一门课程的内容,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就要做到“少而精”,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灵活地使用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地纯理论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指导思想,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对于《微机接口技术》这种纯硬件的专业课程,学习重点就要从“是什么,如何工作”继续深入到“是什么,如何工作,如何设计,现在的发展现状,以后的发展方向”。积极的鼓励学生思考。现在国内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普遍都是“重软件、轻硬件”,很多学生到了大学毕业做毕业设计时,连计算机主机箱内的部件都不认识,更谈不上发展研究了,这也是国内硬件人才严重缺乏的原因之一。因此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强调基础,注重实际能力”应该才是这门课程的新教学指导思路。 3 优化教学内容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教材改革。选用教材应该是以学生能够学到知识为目的。 现在很多高校选用的理论教材还基本差强人意,但是实验指导教材却参差不齐,很多教材都只是列出了各芯片的连线示意图,并给出了相应的初始化程序,学生只需要按图索骥就行了,完全失去了实验课程的意义。这种验证式的教学模式导致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丧失,一个实验结束,所有学生的实验报告都是一个结论。 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与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传统的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着重于介绍计算机各组成芯片的内部结构,初始化编程命令和在PC/AT机中的基本应用,并没有系统的介绍各组成芯片的关联工作情况以及和CPU的系统工作状况。当今Pentium PC机广泛使用的并行接口标准IEEE 1394、通用串行接口标准USB、图形显示总线标准AGP、高速硬盘标准Ultra 100MB等等,都是最新接口技术应用的具体成果。但是在现有教材中很难包含所有的新技术,因为现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在微机原理课程中已经讲到,因此学生更是觉得这门课程没有实用价值。 针对这一系列情况,现有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进行优化。因为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其理论基础基本上都是围绕IBM/PC系列机进行讲解的,基本原理没有大的调整和变化,因此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是选择教材的问题,根据笔者经验,一般来讲正规出版社的理论教材都还可以,因此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就主要着眼在实验课程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组织方式。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以下探讨。 1 实验内容的改革 微机接口实验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接口芯片的学习和应用,各种芯片在学习过程中都是分开来讲解,其实在具体的应用上这些芯片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在实验中应该集合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掌握这些芯片在计算机中的主要功用。比如:接口芯片8255是并行传输接口芯片,三个端口的每个引脚都可以独立地产生一个有用信号;而芯片8253是定时器/计数器,可定时产生一个信号,而这个信号和8255A的PB口协作可以作为扬声器的控制信号。所以在实验时,应该把8255A和8253A这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实验时间是4个学时,在内容上,可以先熟悉8255的性能,然后熟悉8253的性能,最后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实验,真正掌握计算机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两种芯片互相联系,有助于对芯片更深入地了解,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芯片8259和8253A结合在一起。这样逐步深入,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后,老师就必须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际上,这门课程的创新设计内容很多,比如: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超市收银机,公共汽车报站系统,电子考勤机,门铃报警电话,步进电机控制系统,交通收费系统,家电领域的智能控制芯片等等。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实用也不太复杂的产品作为事例,如足球场上的计时器、记分器等等,给学生由浅入深地讲解,鼓励学生只要掌握了相关的硬、软件基础知识,就能开发出同样的产品,从而激发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求知欲。 对于这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分为这样几个层次进行。 1 认知阶段 这一阶段 主要是让学生从理论角度转变到硬件角度认识真正的硬件芯片外观和基本工作原理,熟悉汇编语言在接口芯片编程控制中的上机过程。基本依照实验讲义的指导去做,这算是本课程学习的入门阶段。学生这时刚刚接触到具体的硬件芯片,对于很多引脚的定义不能从硬件接线的角度去理解,因此必须要求学生完全依照实验讲义的要求,一步一步进行程序调试、汇编、连接、装入、运行,观察输出,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这一层次的实验目的主要是熟悉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对接口芯片各个引脚信号的实际接线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体会,逐步提高做实验的兴趣,通过实验,学生对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是实验的初级阶段,力求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 提高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高学生对芯片系统工作的认识。因为这时学生已经对芯片的硬件接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能力自己做一些修改和设计,并且对做实验有了一定的兴趣,在讲义给出的基本接线原理的基础上,自己深入一步,做一些局部的改动,这时实验的成功对学生的心理有较大的鼓励,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CPU利用8255A与打印机相连完成并行打印和打印机并行接口的学习是分成不同章节介绍的,弄得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到底CPU用的是哪一种并行打印接口,而且打印接口标准和8255A到底有什么关系?因此笔者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分开讲清楚各自的工作原理,以及编程控制等基本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CPU执行指令所产生的信号如何控制并行打印的输出过程。之后,在实验中,笔者让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8255A的A口工作在方式0与微型打印机相连,将内存缓冲区BUFF中的字符打印输出。试完成相应的软硬件设计。然后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个题目的硬件连线和控制程序:将上例中8255A的工作方式改为方式1,采用中断方式将BUFF开始的缓冲区中的100个字符从打印机输出。根据笔者经验,只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前面的实验,这个实验也会很容易成功。通过一系列类似的提高实验,让学生切实清楚了各种芯片、接口标准与CPU的关联工作情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 3 创新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经过了认知、解惑的阶段后,就产生了自我创新的欲望。这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线路图、程序,进行调试,得出正确的结果,是学习的提高阶段。因为学生对芯片的学习和硬件接线有了深入的理解后,已经不满足于实验讲义上的现成方案,迫切希望自己动手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验方案,然后进行编程、调试,得出结果,最后写一个综合的设计报告。这是实验的高级阶段,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笔者就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完成了一些创新实验,比如: 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电子音乐播放器、电子时钟设计、转速测试系统设计、简易计算器系统设计等方案。尽可能多地提供具有实际用途的设计方案,使学生通过完成实用价值较高的电路设计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比如设计—套公共汽车报站系统,利用8255或8253、8259等接口电路均可。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和所用的接口电路芯片设计出完整的接口电路,并在实验系统上完成电路的连接和调试通过即可。在设计过程中,不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设计才能,大胆创新。接口电路接法不同,芯片选择不同,结果可能不同。鼓励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积极相互讨论。不乏有学生为了拟定一个良好的设计方案,为了调试出相应的指标,绞尽了脑汁,主动弥补自己知识的缺陷来完成课程任务。所以,通过创新阶段的训练能够真正反映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 2 实验组织方式 由于这门课程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学生人数众多,组织实验时可以采用分级组织形式。通过前面的基础实验,完成较好的学生自己选择一个同学形成一组,每组不超过两人,以杜绝学生存在不做的侥幸心理,兼顾“一帮一”的原则,带动学习氛围。实验结束,要求学生进行讨论,并写出实验报告,对实验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创新、讨论、实践、再讨论、再实践、再创新的过程,个人动手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4 采用立体教学模式 除了抓好实验环节外,教学模式的多变也是必不可少的。现代教学方式的一个典型指标就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很多老师认为用了幻灯片就是使用多媒体了,其实不然,作为硬件技术专业基础课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微机接口技术》课程中的很多知识都是抽象而难于理解的,如果采用Powerpoint做成的传统的静态幻灯片,学生肯定会觉得生涩难懂。比如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组织了微机接口技术的立体教学模式,制作了微机接口技术的电子教案,应用了微机接口技术仿真实验软件,利用这些辅助的教学手段完成《微机接口技术》的课堂教学。因为电子教案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仿真软件可以直观地将各部件内部每一步的信息流动过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比如:控制程序中指令执行过程以及涉及到的微操作步骤,如果就靠课堂上空洞的分析,学生是无法建立其完整的结构概念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用仿真工具做了一个动态的执行过程,学生看起来很直观,而且明确了执行过程中相关硬件的工作和配合情况。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现代化的、多元的教学手段,可以把原本枯燥的硬件课程讲解得生动易懂,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当然因为接口技术与设备都在不断的发展,教材上的内容,往往是对以往接口技术成型后的总结,实验也只是对教材上的芯片接口功能的验证,并不能真正与当前最新技术同步,有些甚至过于陈旧,所以应适时补充一部分当前微机接口技术中较新的内容,并给予重点介绍,如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演示无盘系统启动芯片BOOT—RObl设备、USB设备等开发过程,包括选择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调试整个过程,使学生对现代微机接口技术与身边常见设备更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5 结束语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理论 教学内容、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等多因素结合,本文就教学的几个主要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分析了实验环节的问题并提出了改革方法,通过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模式、加强教学实践、增加创新实验环节等,都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也为今后更进一步的精品课程建设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汝芳等.探索高等院校创造教育之路[N].现代经济,2O00年增刊;l0~12; [2] 阎立钦主编.创新教育[N].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 甘俊英谈提高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J]五邑大学高教研究与探索,2004,1:28-30 [4]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1):3-6 [5] 陈友宣微机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现代企业教育,2007,(3)下:7~8 [6] 姜建山.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Z],2007—01—05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这类范文在计算机科学与应用这本期刊上有很多的,你自己去找找吧
摘 要 : 《微机接口技术》教学模式应该突破传统的理论验证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难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突破点是: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内容、实验组织方法上进行的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一·基于MSP430 单片机的电源监控管理系统(单片机论文)引言大功率直流开关电源由PFC 和DC-DC 变换器组成,为了提高可靠性,并能够对其进行脱机或远程监控管理,在开关电源模块内设置监控管理系统。该系统对电源故障类进行监控,对电源输出的电压电流进行自动设定和调节,通过串行通信接口,与远程中心监控站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这一功能在通信系统基站供电系统中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SP430单片机的电源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1 系统结构和硬件电路设计系统的整体设计结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采用的核心芯片为TI公司推出16位系列单片机MSP430。MSP430具有集成度高,外围设备丰富,超低功耗等优点。单片集成了多通道12bit的A/D转换、片内精密比较器、多个具有PWM功能的定时器、片内USART、看门狗定时器、片内数控振荡器(DCO)、大量的I/O端口以及大容量的片内存储器,采用串行在线编程方法,单片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应用需要。 MSP430的这种高集成度使应用人员不必在接口、外接I/O及存储器上花太多的精力,而可以方便的设计真正意义上的单片系统,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面介绍该系统可以实现的功能和基于MSP430F149的电控系统的设计。1 系统功能:a.开机控制。上电后,单片机开始工作,按下电源键,点亮指示灯后,将电网220V接入PFC,开关电源启动工作,然后接于负载。b.电压设定和调节。用单片机A/D口采集开关电源的输出电压值,并显示于液晶屏上,通过单片机控制数字电位计调节输出电压值,实现自动调节;或者通过键盘的左右键选出电压调节页面,用上下键进行手动调节;也可以通过通信接口实现远程调节。c.电流调节。多台开关电源并联使用时,要求各台电源的负载电压相等。单片机A/D口采集转换成电压值的负载电流值,通过通信口得到各台电流值,取电流平均值,控制数字电位计调节输出电压,使输出负载电流达到平均值;或者通过键盘的左右键选出电流调节页面,用上下键进行手动调节。d.故障报警。单片机通过光电耦合器检测到各项输入输出故障时,扬声器产生蜂鸣,相应的报警灯闪烁,并在液晶屏上显示故障类型及处理方法。e.监测。单片机A/D口对电网电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进行采集测量,当出现超限时进行报警。f.通信。包括单片机与各台开关电源间的通信和单片机与中心监控站的通信。2 电压调节电路电压调节电路由单片机、数字电位计X9313和可调分流基准芯片TL431组成,其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Xicor9313是固态非易失性电位器,可用作数字控制的微调电位器。TL431是TI生产的一个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的三端可调分流基准源,它的输出电压用两个电阻就可以任意地设置到从VREF(5V)到36V范围内的任何值。工作时,单片机的一个IO控制INC计数输入脚,为其提供计数脉冲,此输入端为下降沿触发。另一个IO控制U/D升降输入端,当U/D为高电平时,X9313内部计数器进行加法计数,VW端的输出电压上升,由于VW接地,使VH端电压降低,而TL431的REF输出端电压为恒定的5V,从而使Vcc处输出电压升高;同理当U/D为低电平时,Vcc处输出电压降低,这样就实现了电压输出调节。3 模拟数据采集MSP430F149内嵌入一个高精度的,具有采样与保持功能的12位ADC转换模块,内部提供各种采样与保持时钟源。MSP430有8个外部输入通道可选, 最高采样速度可达200KHZ,并且还内置温度传感器,可以测量芯片内的温度,如果测量温度高于或低于预设的温度是,可以通过外接部件显示告警信息,同时具有6种可编程选择的内部参考电压。该转换模块为一些需要模拟量采集的场合提供了便利。我们选择的参考电压是0~5V,这样MSP430F149的AD分辨率就是5/4096 = 61V左右。由于输入的模拟电压量较高,不能直接与单片机的ADC采样端口相连,因此用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的方法进行了降压处理,成功解决了上述问题。4 人机对话设计系统的人机操作界面由液晶显示屏、指示灯和键盘组成。液晶选用的是基于T6963C 的液晶模块YM12864。键盘采用的是3×3 的阵列接法,系统采用了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易行,显示实用美观。工作时,液晶屏可以实时显示采集到的电网电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及各种报警信息,操作相应键盘可以进行显示页面的切换,对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进行自动、手动及远程控制调节。当有报警信息产生时,相应得指示灯会闪烁警示,同时与单片机连接的扬声器会产生报警蜂鸣声,以提醒操作人员做出相应的处理。2 系统软件设计430 支持汇编语言和C 语言两种语言编程,因此可以在一个工程文件中同时用两种语言,使用汇编语言,便于在调试时寻找逻辑和指令的联系及地址的定位正确与否。使用C 语言进行编程大大减少了工作量,编好后的程序可读性好,易于修改和维护。开发工具使用IARSystems 公司的IAR Embedded Workbench,它集成了编辑、编译、链接、下载与在线调试(Debug)等多种功能,使用方便,并具备高效的C 语言编译能力。考虑到软件开发效率及可维护性,系统软件设计遵循模块化的编程思想,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功能模块。它们包括:液晶显示模块、AD 转换模块、按键监测响应模块、报警监测响应模块、电压电流调节模块、数据处理模块、通信模块。每个模块都要进行独立的测试,最后结合到一起。整个系统的软件流程图如图3 所示。按键监测模块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控制着AD转换的启动,显示页面的切换,及电压电流的自动调节,手动调节,远程调节的启动和切换。报警监测模块对开关电源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实时的监测着开关电源是否出现故障,当发生输入电压过压,输入电压欠压,PFC故障时应切断总电源,当发生输出电压过压,输出电压欠压,模块过热,及IPM保护故障时应关断DC-DC变换器。在对各模块进行整合时,要注意各中断之间的冲突。由于在MSP430 的中断优先级中,ADC12 采样转换中断优先级高于TIMERA 中断,因此当在响应TIMERA 中断的过程中会执行ADC12 采样转换中断,或者TIMERA 的中断响应被迫延迟,这样就会影响在TIMERA中断中执行的报警监测响应程序,不能达到对开关电源故障类的实时检测。在本系统中,利用按键控制ADC12 采样转换中断的启动和关闭,从而解决中断冲突。3 结论本文在基于MSP430F149电源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的基础上对MSP430的系统设计做了讨论,提出并解决了在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本文作者的创新点:利用MSP430的系统结构简单,外围电路少,效率高的特点,设计实现了简洁直观、使用方便、操作全程汉字提示、监控能力强、运行稳定、安全可靠的电源监控管理系统,大大降低了成本,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满足实际需求。二·C语言论文:嵌入式以门槛高,入门难的方式拦截了无数的学者。然而单片机作为嵌入式的入门课,如何以一种正确的方法学习单片机将关系到是否能学习好嵌入式。纵所周知,学习嵌入式先玩ptotel,再做单片机。Protel简单的来说就是一个做PCB板的纯英文的软件。学习ptotel前必需具备一定的电路基础和英语能力,电路基础我想大部分同学都是有的,而英语这一块却是许多人所头疼的。这对英语基础差的同学是一种打击,再者如果毅力不强,我想你是自学不下去的。毅力是学任何东西所必需的一种能力、素质,是一种遇挫折而不言败的决心。不管学的是protel还是单片机,首先要找一个能够指导你的人。何谓指导,指导并不是说他要一步一步地教你去做,而是一个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你指出一条道路的人。我认为学习嵌入式方法最重要,在学protel和单片机之前应该想办法了解关于学习它们的方法。比如说protel吧,许多人理科的学生都是以一种纯理解的角度去学的,画一个导线、元件问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画,生成网络表也追根溯源地问个网络表的由来。其实许多东西只是懂用就行,理论的东西懂得再多不懂用也是枉然的。所以学习protel有地方不懂你就问你的指导员,有许多的东西是规定死了的,不是你想半天一夜就可以为你而改变的。这不同于软件设计,软件设计在你的苦思之下也许可以找到另一种更好的方法。 单片机嘛,不得不承认中国没一本单片机好书。我学习单片机的时候看过的单片机书有七本,大多数都是不尽人意的。在这里我冒昧地说:中国人写书确实缺乏一点“读者至上”的原则。我所看过的单片机书我想有很多都是以他的角度去写的,没有几个人是站稳在读者的角度上写的。书上的章节注释极不清楚,许多重要的地方都是没有说明的,说句不好听的话,作者似乎以为读者的水平也像他一样高。而外国人的书呢,同样的书,同样的知识点,有同样的中国人的书的两三倍那么厚,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外国人的书点点滴滴都是面向着读者的。注释、说明、总结应有尽有。所以,我在这里发表一个也许同胞会扔鸡蛋到我身上的观点,那就是:不管学什么,优先选择外文翻译书,或是纯英文书。得到一本好书对我们的影响极为巨大。这一部分我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中国人的书适合教学,而外国人的书不仅适合教学还适合自学。 中国人的单片机书往往都是先介绍单片机的内部结构、中断,定时器,然后再到I/O口。一开始就让我们学习单片机内部结构,中断、定时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把我们弄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再和我们讲例子,怎样去操作实验板。如果自学的话我想许多同学是学不下去的,干嘛要把非得把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像解剖学一样弄个彻底才实践去应用它呢?即使你把单片机全解剖清楚了还是不会用你手中的这块实验板的。我觉得如果在学单片机之前没有学过汇编语言就直接用C语言学的话,即使学完了单片机,对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和单片机的工作原理也是不清楚的。学了汇编之后再学单片机的话效果将会好得多,所以不要心急,有些东西是急不来的。所以我认为学习单片机要在实践中学习,先实践再去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如果你实在不能了解它的结构和原理那也无所谓的,只要你懂得用就可以了!(没学过汇编的只能这么说了)我们可以先从 I/O口学习,看一些例子烧录些程序,再看一下现象,之后再尝试了解一下所要用到的单片机的内部结构,最后在这个现象的知识基础上,编一个自己想要的程序、现象出来。这样学习的话既不无聊,成就感也有了。为什么有些人可以把学习当一种快乐,而许多人在唉声叹气,我想有一部分是出自这个原因。不同的实验板有不同的PCB图,所以I/O的操作也是有所不同的。不过操作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有些同学可能会抱怨教程里的实验板和自己手中的实验板不同,这是大可不必多虑的。I/O这一步在调试中看现象的理念很重要,比如改变一个语句会产生何种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都是要在调试中掌握的。中断的学习方法也是类似的,先实践发现有陌生的地方就去查看相应的寄存器,等实现了自己想要的现实再慢慢地解剖一下单片机的寄存器,这样学起来会更有意义,记得更牢。中断也没复杂的东西的,只不过学几个中断函数,优先级之类的。有一定C语言基础的同学在优先级这一块可以联系C语言中运算符的优先级,我相信有了C语言基础定义一两个中断函数也不是什么问题了的。我学过的单片机的内容在我文档的实例之中,实例的数量不多,但这些都是直接点击单片机知识点的。随着我的学习渐渐地深入后我再把我实现过的东西写入实例之中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成功!
计算机病毒论文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蔓延,又常常难以根除。它们能把自身附着在各种类型的文件上。当文件被复制或从一个用户传送到另一个用户时,它们就随同文件一起蔓延开来。 除复制能力外,某些计算机病毒还有其它一些共同特性:一个被污染的程序能够传送病毒载体。当你看到病毒载体似乎仅仅表现在文字和图象上时,它们可能也已毁坏了文件、再格式化了你的硬盘驱动或引发了其它类型的灾害。若是病毒并不寄生于一个污染程序,它仍然能通过占据存贮空间给你带来麻烦,并降低你的计算机的全部性能。 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计算机病毒的定义。一种定义是通过磁盘、磁带和网络等作为媒介传播扩散, 能“传染”其他程序的程序。另一种是能够实现自身复制且借助一定的载体存在的具有潜伏性、传染性和破坏性的程序。还有的定义是一种人为制造的程序, 它通过不同的途径潜伏或寄生在存储媒体(如磁盘、内存)或程序里。当某种条件或时机成熟时, 它会自生复制并传播, 使计算机的资源受到不同程序的破坏等等。这些说法在某种意义上借用了生物学病毒的概念, 计算机病毒同生物病毒所相似之处是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和网络, 危害正常工作的“病原体”。它能够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各种破坏, 同时能够自我复制, 具有传染性。所以, 计算机病毒就是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计算机存储介质(或程序)里, 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的具有对计算机资源进行破坏作用的一组程序或指令集合。 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地故意制造出来的, 有时一旦扩散出来后连编者自己也无法控制。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纯计算机学术问题, 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几年前,大多数类型的病毒主要地通过软盘传播,但是,因特网引入了新的病毒传送机制。随着现在电子邮件被用作一个重要的企业通信工具,病毒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扩展得快。附着在电子邮件信息中的病毒,仅仅在几分钟内就可以侵染整个企业,让公司每年在生产损失和清除病毒开销上花费数百万美元。 今后任何时候病毒都不会很快地消失。按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协会发布的统计资料,已有超过10,000种病毒被辨认出来,而且每个月都在又产生200种新型病毒。为了安全,我们说大部分机构必须常规性地对付病毒的突然爆发。没有一个使用多台计算机的机构,可以是对病毒免疫的。 计算机病毒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计算机病毒的产生是计算机技术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社会信息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产生的背景是: (1)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犯罪的一种新的衍化形式 计算机病毒是高技术犯罪, 具有瞬时性、动态性和随机性。不易取证, 风险小破坏大, 从而刺激了犯罪意识和犯罪活动。是某些人恶作剧和报复心态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表现。 (2)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危弱性是根本的技术原因 计算机是电子产品。数据从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环节, 易误入、篡改、丢失、作假和破坏;程序易被删除、改写;计算机软件设计的手工方式, 效率低下且生产周期长;人们至今没有办法事先了解一个程序有没有错误, 只能在运行中发现、修改错误, 并不知道还有多少错误和缺陷隐藏在其中。这些脆弱性就为病毒的侵入提供了方便。 (3)微机的普及应用是计算机病毒产生的必要环境 1983年11月3日美国计算机专家首次提出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并进行了验证。几年前计算机病毒就迅速蔓延, 到我国才是近年来的事。而这几年正是我国微型计算机普及应用热潮。微机的广泛普及, 操作系统简单明了, 软、硬件透明度高, 基本上没有什么安全措施, 能够透彻了解它内部结构的用户日益增多, 对其存在的缺点和易攻击处也了解的越来越清楚, 不同的目的可以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目前, 在IBM PC系统及其兼容机上广泛流行着各种病毒就很说明这个问题。 计算机病毒的来源有哪些?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 例如象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为保护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因为他们发现对软件上锁, 不如在其中藏有病毒对非法拷贝的打击大, 这更加助长了各种病毒的传播。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就是蓄意进行破坏。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耶路撒冷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 就是雇员在工作中受挫或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它针对性强, 破坏性大, 产生于内部, 防不胜防。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 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资料: 还有很多: 自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