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西木
谁说女子不如男八十年代的农村,重男轻女的观念不免还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笔者家里也不例外,父母为了要个儿子,所以就有了笔者姐弟三人,不用问弟弟肯定最小了。但是,父母仅仅是想要个儿子,重男轻女的现象在笔者家里还是没有发生过的。在没有弟弟之前,笔者和妹妹都是很受宠的,有了弟弟我们依然是平等的。笔者小时候算是很聪明吧,大人们说这孩子上来学,将来肯定有出息。从幼儿园一直到初三毕业,笔者的学习成绩都是第一名,不仅在村里,在小镇上也是出了名。随之来自老师、同学以及街坊邻居诸如:“我们班学习最好的是个女生”,“这孩子脑袋瓜灵,人家还是个丫头”当时,的确是美滋滋的,觉得为父母争光了。可也有人说:“丫头学习好有什么用,将来也是人家的,要是小子吗,就光宗耀祖了”。对于这句话笔者耿耿于怀了很多天,不明白难道只有男孩子才能光宗耀祖吗?好在父母不重男轻女,对笔者姐妹读书都是大力支持,母亲说:“丫头怎么了,一样养老”。就这样笔者一帆风顺的度过了童年时光,考上了重点高中。那是一段带着光环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对笔者而言,几乎没有一点社会性别意识,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有因为笔者是个女孩子而刻意的去培养,尤其是在家里,笔者是老大,父母没有过分的要求笔者作为女孩子应该作什么,不应该作什么,相反,笔者跟男孩子一样疯玩,爬树、跳墙、捉虫子,和男孩子一样干农活,种地、割草、放牲口。头发剪得短短的,在学校里经常有人把笔者当男生,在家里,人们就叫笔者假小子"现在回忆起来,那时不但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而感到有什么约束,却还充满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自豪感。如今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有那种自豪感呢?学习好,对任何一个人来说本是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为什么人们认为男孩子聪明,学习好就是应该的,自然的,正常的,而有一个突出的女孩子就是超常了呢?在他们的赞扬声中有意无意的加入了社会性别角色的期待成分,这也就无形当中又影响到了接受赞扬的人。因为自古以来就有“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所以才有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木兰从军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典型例子,但为了实现这句话,从古到今,有多少女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昭君出塞,西施灭吴,武则天称帝。尽管如此,结果如何呢?“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某些时候却成了男人推卸责任的理由。历史上,功业与女人无关,政权与女人无关,唯独亡国与女人有关,这是责任与权利的不相当。正如鲁迅先生说:“笔者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吴,杨贵妃乱唐的那些古老的话。笔者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决不会有这种大的力量,兴亡的责任,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人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没有出息的男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中时背得非常流利,但对其中的深刻含义却没有理解。很粗浅的认为君子都喜欢追求窈窕淑女,这对笔者来讲是大人间的事。至于窈窕淑女是什么样的,笔者那时没有想象过。直到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因为夏天是女孩子最美丽的季节,所以偶尔就听到有的同学说某某真是个淑女。于是笔者注意了一位淑女:高而苗条的身材,穿着粉色的连衣裙,扎着两个羊角辫,相貌娇好,举止轻柔缓慢。原来这样的女孩就叫淑女啊。忽然有一天,笔者的一个室友对笔者说:“哎哟,看你在班里怎么这么淑女,在宿舍里那么疯狂。”“我怎么淑女了?”笔者疑惑的盯着她,“来到班里你就静悄悄地坐到座位上,也不和周围的男生说话,也不大叫大笑的,显得那么安静”室友这一番描述听的笔者瞠目结舌,晕,这也叫淑女啊!笔者专门找来一本有这首诗的书,那里面对“淑”字的解释是“善良”,淑女就是善良的女子了。可同学们眼中的淑女又是什么形象呢?文静,内敛,既漂亮又苗条,举止优雅缓慢,不随便大声说笑,正如何春蕤老师所说的“无力无声的淑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张开口没声音”大学里的女生也有很多淑女形象,尤其是在男生众目睽睽之下,本来活泼爱笑也变得笑不露齿,语不惊人了。笔者进了中华女子学院,有时庆幸不必违心地约束自己的体态举止,可以随心所欲的表现自己了。不料,偶尔同学打来电话就问:“ 你是不是留长发了?你们女子学校是不是要教化妆啊,形体啊?”笔者又晕,这是什么逻辑吗?后来才知道“上了大学的女生几乎都是长发飘飘,男生都喜欢长发飘飘的女生”看看自己岂不冤枉,极有可能被误会,以前是短发,现在也留起来了,这里剪发太贵了,若按照人家的逻辑,多亏了笔者这么做,要不然没有男生喜欢笔者了。想到高中时的自己真是个很压抑的学生。好强的笔者因为学习成绩较以前有了差距,再加上家庭的贫困,笔者变得沉默寡言,尤其是在班里,笔者没有勇气跟别人交流,所以也就安静了起来。在女生眼里笔者是个所谓的淑女,在男生眼里是个清高的才女,所以很少有人敢接近笔者。有这样的判断,都是传统的社会文化在作怪。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多少女孩子失去了她们的本色,天生活泼开朗却非得强迫自己去扮演一番淑女形象;又有多少男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更看重淑女形象,要求他们的女朋友温婉柔顺。虽说如今的社会是个性张扬的时代,笔者也看到了许多女性在走自己的路,做有个性的自己,可是她们也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在走,好在如今也有了许多有个性的男士不在以传统的目光去看待女性了。“萝卜白菜各所爱”给了许多女性不在刻意装扮淑女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