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践:1、建国的第一年,与苏联、东欧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作用:为恢复 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积极参与国际活动:(1)1953年,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2)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三国总理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影响: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4——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瑞士)。作用: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打开新中国外交新局面发挥积极了作用。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印度尼西亚)。影响: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理解和信任,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二、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实践:1、中美关系的改善:(1)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3)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与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出现了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1971年10月25日,参加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了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作用: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影响:我国外交工作出现了新局面。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背景:国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 实践:1、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 2、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影响:上海合作组织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3、2001年,中国成功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APEC会议)会议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通过了《上海共识》。影响: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4、2001年11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加入这个组织的决定。影响:中国终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贸易组织的成员。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影响: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新课标高中
奥运留给中国人什么?8月24日,燃烧了17天的奥运圣火熄灭了,空气中还残留着激情与喜悦的味道。当繁华散去,静心思考,本届奥运会,除了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带给我们的欣喜与自豪感,外国人真诚的赞誉,还留给了我们什么?众所周知,中国政府为本届奥运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奥运场馆的建设、安保、卫生的维护,盛大的文艺表演等等,政府公布的数字是这次花费了3000亿人民币;在人力方面,除了政府人员的使用,中国还组织了总数160多万的志愿者,在炎炎的夏日下,他们尽情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当奥运的热情归于平淡后,奥运会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认为,奥运会留给我们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财富。首先,奥运会的开展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奥运主、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北京市民,我深切的感觉到自奥运申成功的几年来,北京的基础设施有了巨大的变化。从五环的投入运营,到地铁管网的建设,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慢慢转移,北京从一个工业城市迅速向现代化大型都市迈进。如果没有奥运这一契机,这一切都是难以想象的。同时,加快建设并没有以牺牲北京的环境为代价,政府为保护北京环境作出的努力是这次奥运的亮点。当壮丽的“鸟巢”被夕阳镀上淡淡的金色时,归巢的鸟儿在地面上映下长长的投影,人与自然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也为未来其他城市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二,宣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软实力”是一个近来经常被提及的名词,具体指的就是一个国家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西方社会民众长期以来受到的都是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对中国的认识往往因媒体的渲染而发生误差。奥运会的开,让各国人民通过体育这一超越国界和意识形态的活动,了解到那个遥远东方国家不一样的一面。这对中国国际形象、文化吸引力提升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是用3000亿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做了一次政府的广告,最重要的是,人们还是满怀着喜悦与期待的关注着这个“广告”,宣传效果不言而喻,通过那壮丽的开幕式,他们认识了一个温和、开放的中国。第三,缓和了长久以来积郁在的沉重,增强了国内的凝聚力。奥运之前,已经有太多的东西压在国人心上,失去骨肉至亲的悲伤,对外界质疑的不甘,对居心叵测者的愤怒,让每个人的眉头都是紧皱的,所有期望的目光,所有怀疑的目光,都聚集在8月8日开幕的奥运会上,期待一切的开始。当火炬点燃的那一刻,千万人发自胸膛深处的呼喊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撼,那是不屈的咆哮。当一次次为奥运健儿取得佳绩欢呼后,我们依旧会面对现实,那里仍是困难重重,但不一样的是,我们相信,世界上有同样的人在努力,我们并不孤单!当圣火慢慢熄灭,奥运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坐着依然拥挤的地铁去上班,在“鸟巢”、“水立方”里游玩,面对偶遇的外宾自信的微笑,我们都得到了北京奥运会留给我们的财富,那是属于所有国人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