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3

adomini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论文中国古建筑的内涵与文化特色怎么写

6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jxm雅

已采纳
中国建筑是东方哲学和文化的载体,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在平面和外观上也能给人生动而具体的美感,其独特的风貌在世界建筑史的画卷闪现着璀璨的光华。北京大学教授俞同奎先生就认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宫殿、苑囿和名胜古迹是必须保留的古建筑。那么,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以下就从建筑装饰、平面群体组合、色彩、大屋顶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下: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神韵,而且极大地增强了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使建筑物的外观形象更加优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独有的特色。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一般都是围绕着“土”“木”实践的,单座建筑从整个形体到各部分构件,利用木构架的组合、各部件的形状,以及材料本身的质感等进行艺术加工,巧妙地把建筑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之一。古代建筑师,不仅在建筑组群上,而且在建筑单体的各个部位上,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每一个房屋构件都能起到装饰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成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形象。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艺匠们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不同工艺应用到建筑装饰里,极大地加强了艺术的表现力。就拿雕饰来说,作为古代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墙壁上的雕砖,台基栏杆、柱上的石雕,还是殿、塔上的金雕、银雕、铜雕等,无一不是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令人叹为观止。但是,受时代限制,建筑装饰的文化主题、规格、品味等,常因伦理规范太多,而受到严格制约。比如龙的装饰图案,只能出现在皇家宫殿、坛庙、陵寝等建筑物或与歌颂王权思想有关的建筑物上。有时为了在装饰上表达主人追求的情节内容,还需要把多样、复杂的主题组合在一起。在平面群体组合方式上,古代建筑呈现出庭院式的组群布局,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封建伦理文化色彩浓厚,与中国人的崇中、从中、尊中的民族意识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及礼教制度密切相关。这种空间布局,也是区别于西方建筑的特征之一。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即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而成。宋朝欧阳修《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就反映了这种庭深似海的建筑组群,追求井井有条,整齐不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长期统一,团结和稳定的愿望,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征。多座建筑围绕形成一个大的院落,在布局时,又十分强调中轴对称,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顽强深厚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有关。上至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中到衙署,寺庙、宫观,下至四合院式民居,无一不是这种均衡布局,以表现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宗教教义的庄严肃穆,礼敬崇高。在色彩搭配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的特点之一是采用了绚丽与雅淡相结合的色彩,艺匠们再把建筑装饰和与保护木材结合起来的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木器和桐油,后来又根据需要加入各种植物颜料配制成颜料,绘制出不同色彩的彩画。中国古代建筑中对色彩的运用还与阴阳五行说有关。古人认为色彩的分类皆与五行说相应,春天为青,方位为东,夏天为赤,方位为南,秋天为白,方位为西,冬天为黑,方位为北,黄色相当于土并位居中央。在这种观念下,建筑装饰在使用色彩时非常谨慎,宫殿,坛庙建筑以红墙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显得分外辉煌壮观;屋檐下的阴影部分,室内梁、柱、天花板上绘有精美彩画,使整个建筑光彩悦目。民居、道观、园林或是白色粉墙,青灰瓦顶,与青山绿水相掩映,或土墙青瓦,与岩影涂色相协调,形成朴素淡雅,返璞归真的和谐意境。在建筑形态上,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大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之美,不仅因为它“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轻巧活泼而又“如翚斯飞”(《诗经·小雅·斯干》),更在于他对斗拱的运用。斗拱的形式丰富丰富多彩,有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十字形,圆形,半圆形,桃形,扇形,日形,月形和梅花形等。中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形体很多,其中尤以具有反宇飞檐(即屋檐向上反曲)特征的大屋顶为典型代表,最能给人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印象,是中国在建筑上的伟大创造。再加上对屋顶的优秀组合和艺术雕饰,宋朝以后又采用了玻璃瓦和彩色等,对屋顶加上了颜色和光泽,这就使得大屋顶更加光辉耀眼,美丽壮观而具有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外观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总之,中国古代建筑在社会历史进化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完善成熟并自成体系,成为独有东方特色的一面旗帜。全面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对于我们深入把握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中国古建筑的内涵与文化特色怎么写

205 评论(9)

xiaolisu

回答 11、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形制,它既是上部梁架和立柱之间传递荷载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是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在中国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22、实行建筑标准化,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33、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木材、土或其它材料为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44、中国古建筑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这些装饰装修构件多为玲珑剔透的木刻造型。传统建筑木装修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各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古建筑中装修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259 评论(11)

芍雨

传统中各国建筑,虽然也有儒家式容理性的内在品质蕴含其中,但基本的文化传承却并不那么理性。古代中国人对于建筑的认识,虽然也兼顾使用与舒适,但基本的建筑思考,却被牢牢地限定在传统那个思维的框架之内… 建筑充分体现儒家礼制的规范,建筑的选址受制于由超自然力所左右的风水理念,建筑中充满了大量象征性符号,而其建筑空间的基本构成,也与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方位象征图示密不可分。
280 评论(13)

skyguwenjian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2、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的有机组合和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的灵活布局方式。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和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4、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和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的使用是有限制的,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的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和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的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雕饰是中国古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的砖雕、台基石栏杆上的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149 评论(15)

guo_shuang

一、 礼制(伦理规范、实用理性)体现着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题中国古代“淡于宗教”、“浓于伦理”的文化传统,是与人和自然“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相一致的,中国人文化中占支配地位的“神”大多为自然神,因而“‘以伦理代宗教’,正是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品格之一”。讲究上下尊卑的礼制,在传统文化中是涵盖面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化范畴。中国古建筑的各个门类无不隐约地体现出一定的伦理文化主题,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也就“是一部展开于东方大地的伦理学的‘鸿篇巨制’,是伦理的宗教化与审美化”。到封建社会的晚期,这一制度在社会各个方面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宋代的《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作为代表性的建筑著作,规定了严格甚至是严厉的建筑工程“做法”,就是以伦理原则为最高文化思维尺度的。皇家园林建筑在对园中建筑进行精心布局设计的同时,还着意于建筑形象的 造景作用,通过单体建筑的外在形象来体现皇家的气派。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但苑中宫殿建筑又与城中有别。除了早期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外, 大多用灰瓦卷棚顶, 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 侧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体形粗壮、装饰颜色。所有这些形成了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此外,皇家园林中还有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
219 评论(9)

大青橘儿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人民生产生活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和反映之一。可以体现人们的自然观、地域特点、等级制度等。古代重视风水观念,建筑的地理位置、平面布局甚至材料的选择都讲究有山有水,和谐共生。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中国古建筑自然影响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
232 评论(13)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