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86

迷失于芙蓉浦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荼靡花开呀

已采纳
《史记》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论文  逆 水 也 能 行 舟  ——谈韩信忍辱负重  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一只瘦笔写下了一位千古名将——韩信。  人言韩信厚脸皮,却不知这叫忍辱负重。穷困潦倒的他,不得不寄人篱下。他何尝不知寄人篱下的痛楚?他何尝不知大丈夫当自强自立?然而他更知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因此他也就不在乎所谓的脸面了。  “跨下之辱”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然而他无怨,他反而从中学会了忍,懂得了立世之道。于是他决定进入沙场。  我常常惊叹于他的追求,我常常拍案于他的胆识。无数次的碰壁,然而他却始终不屈。  先随项梁,项梁兵败被杀,他明白自己应该另择明主。于是他投入项羽帐下,然而却未得重用。他明白了“竖子不足与谋”,于是他投向了汉军……  一次次的碰壁,一次次的惨痛,然而承受着过重生命负重的他却没有丧失信心,他不断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  命运却偏偏与他做对。经历了这么多的挫折,明明找到了自己的“伯乐”却仍要经历坎坷。  虽然只是一介小吏,他却尽心尽职,他认为这是上天在教导他“三军未行,粮草先行”的道理。因此他也就毫无怨言。  好不容易“登坛拜将”,本是他平步青云之时,命运却又来给他开玩笑。人言可畏,他遭到人们的轻视、嘲讽。然而在命运遭受无数挫折的他已经成长起来。他不会再屈从于命运,他要战胜命运。井陉大战,一战定威名。他成功了。  人们曾嘲讽过他,曾侮辱过他,他承受过太多命运的负重,然而他了解少康,明白姬昌,体谅重耳——他学会了忍辱负重。  一挥而就,烈烈寒风之中太史公放下瘦笔,凝望星空。忍辱负重,虽是逆水行舟,但终有出头之日。命运的负重是人生前进的动力。  司马迁,我心中的英雄  陈 慧  此题看后也许有人会笑,耻笑我崇拜一个受了宫刑的人——不是男人的男人,但我是很严肃的。  他失去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但这是他无法的选择。他在苟活与赴死之间也许有过彷徨。  人生的意义让他选择了苟活。如果一个人的历史像沙漠中的足迹,风过后,所有的都被覆盖消失,那么这一个人是否真正活过?他不愿那样默默无闻。生命的美好,是因为它能创造辉煌。他为创造生命应有的价值,他在极度屈辱中完成了他生命的杰作——《史记》。  我不是司马迁,我也没有能力去想像,站在他的立场该有的承受能力,有的只是站在山脚仰望站在山顶的他。  英雄,不一定一生都是金光闪耀,只要在某时某地发挥应有的最大潜能。司马迁,已做到了。假如有一天,让我选择所处的年代,我会毫不犹豫的回到他的时代也成为他的门徒,磕头一百也值得。我愿在他难过时,决然支持他——我心中的英雄。  司马迁的痛苦让他欲哭无泪,而我最痛苦时还能挥洒泪水。我的痛苦和他相比简直是水滴与大海的关系。  英雄,我无法达到你的高度,但我会努力用最大的力量去承受人生每一次打击,效仿你为完成生命的价值而生存。  杂 感 一 则  朱 亮  我们将要学习《史记》这部历史巨著了。鲁迅先生曾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评价它。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这无疑是一部百科全书,融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我们决不否认《史记》的价值性,但对司马迁却有几句肺腑之言,不吐不快。就当时那种封建时代,一个人要想仕途显达一展政治抱负,首当其要的是要有显赫的家世,纵不能如此也要在朝中有些熟人。有句老话叫“朝中无人莫当官”,这就足以揭露当时那种依靠身世或人际关系而走上仕途的社会现象。  司马迁一开始做史官,虽无大权,但好歹也是个朝廷命官。就凭这一点他的子孙也可以轻松踏上仕途。但,司马迁下狱将要接受官刑时,他不为自己着想也应为后人着想,他能苟活于世吗?难道一部《史记》就比他的子孙还重要吗?难道他就不相信他的子孙会为他完成吗?  其实,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人的本性——怕死。人就是这样,总喜欢为自己的苟且之事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虽然性命是保住了,但精神与人格上却是遭受了何等的打击。司马迁毕竟是想让后世人知道如何立足于世,如何面对万千大众,又能如何重新踏上个人的成长之路,而这一点足以在后人的心灵深处留下浓重阴影。  刘 邦 的 “黑 子” 太 多  戴于谦  在我没学《高祖本纪》之前,我只知道刘邦就是汉高祖,仅此而已。但是在我学完《高祖本纪》之后,我对刘邦这位汉代开国皇帝有了更深的了解。  许多人认为刘邦是个英雄,但我不敢苟同,因为我不喜欢刘邦这个人。  理由之一:太史公在《高祖本纪》中的第二段就写到:“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一个好酒喜欢女色的人,还有喝酒不给钱,怎么可以怎能称其为英雄,大丈夫?完全是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无赖而已!  理由二:在见吕公时刘邦竟然不要脸的说:“贺钱万”。既然没有钱为何说大话?难道不怕在众人面前丢脸?这种虚伪,爱吹牛的人何以谓英雄?  理由三:在秦王子婴投降后,刘邦就准备在宫中居住休息,享享帝王之乐。由于樊哙,张良谏最终才还军霸上,还跟秦人说:“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并且与父老乡亲约法三章。”如此蛊惑人心,收买人心,追求享乐者可谓英雄?  理由四:可以说刘邦是个假仁假意的人。在兵败固陵后,行屠城父;在咸阳时却说:“杀人者死”。虽然城父邑不比咸阳,但城中的平民百姓却是无辜的。如此行为可以说是英雄吗?  理由五:在未央前殿为太上皇祝寿时刘邦却说:“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在文武百官面前,不顾老父亲的颜面,不注意场合说这些大煞风景令人扫兴的话,岂是英雄所为?这恰恰证明刘邦是一个小鸡肚肠,爱记仇的人。  当然,对于刘邦这个人的评价,我们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而否认他的优点,例如:他有伟大的抱负,知错即改,谦虚,有宽容之心,当机立断……不过,也许我们对英雄的要求太苛刻了。  我 眼 中 的 刘 邦  夏 琳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胜利了,所以在后世的评价中他总是占着上风。我想我该用司马迁的那句话来简述我的观点:“不以成败论英雄”。  读完《高祖本纪》,我对刘邦有了些初步的了解。他虽有许多优点,但在我看来只要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也可以将这一切掩埋。刘邦的无赖形象在我脑中犹为深刻,从他“好酒及色”到“折券弃责”,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这些无不淋漓尽致的表现无赖形象。所以,在后来的楚汉之争中,“为之奈何”成了他的口头禅。多么可笑!又多么荒唐!假如张良、萧何都不在他的麾下,那结果可想而知了,因此我觉得他的皇位是受之有愧的。  刘邦是虚伪的。正当秦人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时,他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虽说行军打仗要足智多谋,但我所能看出来的却是他的心机。战争多年,军中粮饷定是所剩无几,向来“仓粟多,不乏”这种收买人心的方式似乎过于荒唐。宁可让士兵们饿肚子,也要让他撑起那么一副慈善的形象。他的目的达到了“秦人惟恐沛公不为秦王”,这时他定是在窃喜,而我读出的是好一个虚伪的刘邦!  中国自古崇尚“百善孝为先”但是刘邦却在众臣面前戏弄其父,其粗俗鄙陋无人能及。他这样说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产业所就孰与仲多?”我想当太公听了这些话后该是多么的尴尬,被自己儿子在众人面前羞耻,其威严何在?此时的刘邦已是一个逆子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骄傲自大。  刘邦是有优点的,也是优点成就了他的美名。他是成功了,但至少他不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那种英雄。相反我却更欣赏项羽的自刎乌江。在我心中他的一言一行铸就了真正宁死不屈的精神。有时我甚至在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若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胜利了,刘邦会有勇气自杀吗?  我对虞姬和诗的看法  缪红霞  虞姬,一代绝色佳人,并且才华出众。作为一代英雄——项羽的爱妾,她是当之无愧的。她跟随项羽征战,项羽的性格,她是了如指掌的。在四面楚歌后,项王吟诗抒发自己的情感。美人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有人认为,项羽选择自杀,一半的责任在于虞姬。面对自己的爱人,爱妾竟然说:“大王意气尽。”这可能让项羽觉得连自己最心爱的人都这样说,也许局面真没有办法挽救了。虞姬的自刎更让项羽觉得活着没意义,他于是选择了自杀。  但我认为,虞姬作为项羽最贴心的人,绝不会在项羽兵败之际打击他的。虞姬可能会想,既然刘邦夺取天下大权已定,项王现在意气将尽,要打败刘邦需很长时间,何必让自己的项王整天都生活在打打杀杀的征战中?那么,即使项王夺得天下,又怎么样呢?我不想让他活在这种征战中,还是让他放弃征战吧,可是那样我的项王又会心灰意冷,我会对不起他的,让我用自刎来向他谢罪吧!  虞姬是一个懂得项羽的人,她和这首诗是有道理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她怎么会打击项羽呢?  小议荆轲刺秦王  仲子鹏  荆轲刺秦王是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但与历史上众多刺客行刺帝王的事件相比,它显然是失败的。他为什么失败呢?  首先,作为一个刺客,必须要有过人的胆识与冷静的态度。胆识,荆轲是拥有的,然而冷静和沉着的心态就与之无缘了。根据《刺客列传》中的记载,荆轲在几乎万无一失的机会下却失手了,这就足以说明他心中的紧张。在秦王逃脱却无法拔剑而围着铜柱跑时更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但荆轲显然不够冷静,不能正确认清优势,竟然只想捉住秦王。在那样紧张的情境下一味追击秦王,终致失手被杀。  其次,荆轲的剑术明显不高:卫元君当然知道武能强国的道理,但是却不用荆轲,足以说明荆轲的剑术不高。鲁勾践也说过:荆轲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他不擅长刺剑之术,而荆轲又不愿虚心请教,以致在秦王没有准备的状况下仍然失手。  从《刺客列传》中可以看出:荆轲显然是一个比较自傲,贪图享乐但又贪生怕死的人。盖聂与鲁勾践只不过与荆轲产生了一点小误会,荆轲却从此不与他们见面,不以他们为同道。太子丹封他为上卿后,他整日贪图享乐,日日欢娱,直到太子丹找他责问时才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行刺秦王时,荆轲本可以一击必杀,想活捉秦王来保全自己,这些足以看出他的贪生。  荆轲出发之前说过还需要等一个友人同去,我们虽然不知道他的友人是谁,但也许会因为这个人而成功。然而他却在太子丹一激之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计划,足见其冲动有余,智谋不够。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的诸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几百年来一盘散沙的诸侯令人们深受其害,其势必有一方强者来统一天下,而秦国各方面均为上上之选。荆轲欲以一人之力而扭转天下之大势,这根本是不可能的。《英雄》中,无名在最后关头懂得了高山、流水两人的想法,明白了天下大势,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乃是为天下谋福。但荆轲却无法意识到这种大势。我认为,这才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总之,诸多方面都决定了荆轲的行刺是注定要失败的。  人生因《史记》而精彩  刘小杰  在灿烂的古代文化中,有这样一本浓缩着精华的史书——《史记》。这是一本不朽之作,它记述了华夏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五分之三,滋养了中华文化的沃野旷畴。读《史记》,它让我明辨了人间的是非善恶,分清了尘世的人情冷暖。人生因《史记》而精彩,而丰富。  弹指间,忽然感觉我已经不像从前,曾经一度的浑浑噩噩仿佛烟消云散;曾几何时的恍恍惚惚再也难觅踪迹。难道这就是《史记》“润物细无声”的魅力?《史记》为我拨开了人生的迷雾,让我阅遍世间的坎坷与辛酸。不论源自何方,不论情归何处,仿佛一切在《史记》中早有定论。  我知道,虽然我没有蔺相如的过人才智,但我一定能做到像他一样为人耿耿,无私无畏;虽然我不及屈平的刚正不阿,卓越才情,但我会努力学习他的光明磊落,不屈不挠;虽然我没有仲尼的博学多识,临危不惧,但我可以像他一样勤敏于学,韦编三绝。  再看看《史记》:周公的博大胸怀,深沉果断;刘邦的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管仲的人生阅历和治国方略……大到人生理想,小到言行举止,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太多了。遇到困难,像孔子那样坚持真理;遇到矛盾,像蔺相如那样化干戈为玉帛……人生的一切可以因《史记》而改变。  一个折断了翅膀却想飞翔的人,最大的勇气莫过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痛苦;一个渴望飞翔却没能飞高的人,最大的依靠就是拥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史记》就是我勇气的源泉,就是我精神的支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读《史记》就像登山、观海一样,每一遍的投入都会有全新的感受。

关于史记的论文1500字

97 评论(11)

qlhbl35

在悠长的古代文学史中,我们并不缺乏具精神原创性的大师。孔孟、老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曹雪芹……他们的名字足以与日月同辉,彪炳千古。然而在当下的教育中,这样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却日益离我们远去,除经院中的学者、教授们阅读、研究外,已是鲜有人问津。真正的大师不只是来“宴大宾”,传统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这对于精神缺钙的一代,显得尤其必要。新课标的提出恰逢其时地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新课标规定:高中阶段选修课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一规定使我们暂且可以从高考的阴影中走出来,堂而皇之走进大师,阅读经典。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却往往被弃于思想的角落里。究竟《史记》该不该读,读什么,怎么读,这样的问题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不得不提到了日程上来。或许我们应当换一种眼光重新审视两千多年前的这部著作了。 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也是最为著名的纪传体通史。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其丰富的艺术价值被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所传承并不断发展。从鲁迅“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高度评价中就可看出它对后世的影响。  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公元前494年,吴国进攻越国,越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无奈勾践只得屈辱求和,按照吴王的要求。勾践得在吴国服苦役。三年里,他忍辱负重,一心复国。回国后,他又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与百姓同甘共苦,最终,“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吞掉吴!”  勾践卧薪尝胆,雪耻灭吴的佳话至今为人们代代相传,它也为我们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后人多了许思考:生活在当今的竞争大潮中,应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居存思亡,艰苦奋斗;如果不具有忧患意识,不把目光放长远,畏惧困难而贪图安逸,得过且过,那么,他就会被这个社会淘汰,结果只会像吴王一样死路一条!  困难与挑战虽往往给人以挫折,却能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而安逸与保守虽可以暂时保身,但却可以使人堕落而遭淘汰,所以,遇到挫折,就做一只同暴风雨抗击的海燕吧!只有这样,才能见到雨后的晴天!  作为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水浒》蕴含着丰富的艺术营养,因此,我也向大家推荐——《水浒》。  《水浒》为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所著,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因为用的是古白话,所以使人读起来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惟妙惟肖,绘声绘色,里面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如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义,疾恶如仇的武松等。  从《水浒》里,我们能品出豪情壮义,仗义疏财;能品出义气凛然,正气冲天,恐怕这就是水浒精神长存于世,乐不衰败的原因吧。总计1450字 可以吧?
166 评论(12)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