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芳芳
首先要明白姓和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因为日本姓氏是在1875年明治天皇又颁布了《平民苗字必称令》,规定所有日本人必须使用姓氏后才开始普遍的,而且日本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深,所以你可以从中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开始。也可以一开始就对姓氏文化进行介绍。(在中国传说中姓氏应该是伏羲创建的,在百科中认为他最重要的贡献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姓作为“远禽兽,别婚姻”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记) 中日对本国姓氏文化的不同态度和不同认识本身也反映了两国虽然一衣带水但在内部对很多文化思想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比如在日本天皇是没有姓的,应为他们认为天皇是神,中国姓氏大多代表了大家拥有同一个‘祖先’,来自同一个"家族“,在中国通常是维系血缘的隐形 纽带,寄托了很多人的一种"认祖归根"的情感。而在日本(在古代,日本人只有贵族有姓有名,他们所谓的姓,与我们理解的姓并不一样。 公元四世纪末,日本的大和朝廷把日本列岛南部的许多小国统一成为一个国家,其政治统治的基础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后来的天皇)为首的,掌握着中央政权的贵族与隶属于朝廷的小国国王之间建立了有血缘关系的集团,这些集团称之为“氏”,一个“氏”也就是一个贵族世家。 氏的称呼有的来自官职,有的来自居住地、统治地的地名,有的来自神名,还有的来自技艺。例如,居住出云国的就叫做“出云氏”,做祭祀工作的就叫“忌部氏”。掌握大和朝廷最高权力的大王家,是当时最强大的氏。 后来,大王家又对隶属朝廷的许多氏按与自己的亲疏、血缘远近、功劳势力大小,分别赐予“姓”。这个“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姓,只是表示地位、门第、职务的称号,类似爵位。当时的姓约有30个,其中“相臣”、“君”、“直”等赐给皇族及显要的贵族,是最有势力姓。 )也就是说日本他们的姓氏刚开始时为了作为政治工具而产生的,更多的代表了‘姓’的拥有者的地位,而'氏’更多的代表属于哪个势力阶层。当然现在意义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就是你自己去找资料对比了! 就以介绍'姓"‘氏’开始,然后以中日两国'姓'‘氏’的发展为两条主线,最后对两国进行对比,最好也与西方的姓氏文化进行一下对比,结尾时归结到文化的思考上去。很容易写的。去百度百科搜索相关资料吧! 
4为圣贤避讳。 二名字的文化内涵名字往往反映的是一种愿望与追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物质享受与高贵社会地位的向往 2执着生命的祝愿 3消灾免病与逢凶化吉的期望 4对高尚人格的景慕 不仅如此名字反映出的也是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例如政治统一、经济发展的汉代名字所反映的就是一种阔大气象五代盛行以彦命名的风气再如唐代文人有称呼排行的习俗这都代表了那一时代的历史特征。 姓氏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对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最近几年“炎黄子孙”“黄帝苗裔一类的说法在海内外特别流行有辅以龙的传人等日益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聚焦点。这种说法的起源与姓氏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目前姓氏多种多样可是究其历史这些姓氏本是同根生这就很容易解释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了。同时姓氏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所发挥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想必历史课本中的北魏汉文帝的改革大家还记忆犹新吧雄才大略的孝文帝为了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以行政手段推进鲜卑族的汉化改鲜卑姓为汉姓当然其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文化的发展更对民族的融合起了极大作用。 对姓氏文化的研究极大促进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同时姓氏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必将持续熠熠生辉下去。
回答
1、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源于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 3、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 4、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您好,论文短时间不好整理,只能为您提供相关资料,还请理解![鲜花][鲜花]
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山西太原和山东。古代帝王把国家视为一姓之家业,故称改朝换代为“易姓”。《史记·封禅书》:“其后百有余年,而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起源源流一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源流二易姓乃黄帝后裔,黄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征日月之兆以为姓,易者,日月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开物成务,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周易彖辞上》 ,详见《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页
源流三源于 姜姓,出自姜太公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作者在陕西黄帝陵,见馆藏百家源流纪念馆中,所记如此,并有盾章作为纪念。据史籍《姓氏考略》所载,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北易氏。来源四源于 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该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毕万在晋献公属下为大夫。在毕万的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世代相传至今。来源五源于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故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一族,逢农历四月初二,必纪念陈平陈太尉生日,至今两千多年,不曾中断,太尉恩典,永志不忘。
历史迁徙先秦时 易姓的活动缺乏资料,直到三国时才有 易姓的记载,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动地区。到西晋时, 湖南和甘肃已有 易姓的足迹, 唐朝时易姓又移民 江西,宋、元时期,在 山西、 山东、 广东、 湖北等地区也出现了易姓,至迟在明朝,易姓进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区。宋朝时期, 易姓大约有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后。 易姓第一大省是 湖南,约占全国易姓总人口的59%。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湖南、 江西、山东三省,全国形成以南部湘赣和北部山东为中心的两大块易姓聚集地。明朝时期, 易姓大约有17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9%,为 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 易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 江西、 湖北、 湖南三省,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80%,其次分布于四川、 江苏、河南等省。 江西为易姓第一大省。
当代 易姓的人口已达到170多万,排在全国第一百零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4%。如今主要集中于 湖南、四川、 湖北、 重庆四省市,大约占 易姓总人口的76%,其次分布于 江西、 广西、 贵州、 河南,这五省大约又占15%。 湖南为当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总人口的24%。全国形成了长江中上游的 易姓聚集区。 易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湘渝黔、鄂赣大部、粤桂北部、四川大部、云南北部、甘肃西段、黑吉东端,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中心地区达到9%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7%,该地区居住了大约66%的易姓人群。在粤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 江西东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 湖北西北、陕甘南部、 青海东部、四川西北、 云南东南、黑吉东部, 易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1%一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国土总面积的21%,该地区居住了大约24%的易
姓人群。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更多6条
“外儒内法”的传承研究《红楼梦》中的哲学思想研究“玄”与“禅”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