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晴冉心
农村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浓浓的乡土气息和淳厚的风土人情。这些都是城市所无法比拟的。但农村学生相较于城里学生而言,他们生活中可感知的新鲜事物少,视野较窄,可供阅读的书籍极其匮乏。在教学中,我发现农村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水平低的现象。通过几年不断的探索,我认为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厚积薄发,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把“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写进了教学目的,这既是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小、词汇缺乏、知识面窄,在语言表达上较不确切、不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我认为注重平时积累,多渠道丰富学生的作文语言。 1、课内阅读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因此我在教学中,要求每生一本课内笔记本,在预习新课的时候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划出来并用工整的字将这些词句抄在笔记本中,起初学生对课文的好词佳句还不甚理解,我们可以先领同学有感情地读,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请学生抄写。学生摘抄的语句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2、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成为妙手,就得有广泛的阅读。因此,我经常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鼓励学生积极借阅图书室的图书进行阅读。但由于学校条件有限,图书数目较少,学生视野得不到很好的拓展。我提议学生在周末或假期,多到市内的书店和图书馆去借阅并摘录,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尤其是重视指导学生多读少儿文艺作品,如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寓言等,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读来十分有趣。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地方摘抄在“采蜜集”中,然后读一读,背一背。并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写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自己的作文用上自己摘抄的词句,让学生尝到多读书的甜头。这样学生的作文、阅读兴趣同时得到提高,岂不是一箭双雕? 二、留心观察,引导学生捕捉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所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捕捉生活素材。 1、观察应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观察水果荔枝,可发通过视觉了解荔枝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荔枝外表的粗糙;通过味觉品尝荔枝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荔枝的清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捕捉出作文生动形象,内容具体的素材。 2、观察应该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农村的民风民俗地道纯朴。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比如:除夕之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赏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做月饼……这些场面既喜庆又沿袭了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城镇生活中所欠缺的,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将这些身边的民俗生活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其次,学生对家乡名胜古迹比较感兴趣,教师还可以从这方面来引导学生去收集有关家乡名胜古迹的历史文化。 3、从观察中引发想象。缺少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文章平淡无味,让人提不起兴趣,必须让孩子们以观察对象为依托,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如,神州七号飞船顺利返航,中国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象出与之联系密切的事物,由此及彼,大胆想象。 及时记录观察的结果。观察好比撒网,记录好比收网。坚持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式,也是积累素材最好的途径。 三、灵活习作,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儿童对某事物是否喜爱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许多兴趣都是“引”出来的。要先给学生激趣,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1、以教材为点,仿写续写课文。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中不管是讲读或阅读课文,每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如:教学《桂林山水》可仿写描写桂林山和水的特点的句式;也可仿写篇章结构“总--分--总”; 也可仿写引用诗句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等。再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我安排了一次续写练习,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激起灵感的火花,如:为了让学生写好《一件有意义的事》或《记一次 活动》等写真实事例或活动时,在平时的班队课上,我就多安排些农村的趣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能通过亲身体验,写出真实的感受。如:拔河比赛、抽陀螺比赛、夹玻璃珠比赛……让学生写作之前玩自己喜欢的游戏,然后让学生把活动的过程及活动后的感受写下来,在学生情绪高涨中,让学生动笔将这一快乐的场面写下来,结果全班学生没有一个皱眉头的,都能顺利地完成。 在农村生活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劳动场景。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作文前好好地再体验一下劳动生活,那孩子们在作文时还会抓耳挠腮,无法下笔吗? 3、面对突发事件,应现场追击,及时记录。如:有学生掏鸟窝,他把整个鸟窝带到了学校。我发现后,看到窝里还未长毛的、红嫩嫩的鸟雏。立刻对学生进行了爱护鸟类的思想教育;其次,引导他写一篇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此时此刻,小鸟雏的妈妈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它是多么着急、伤心、难过啊!你难道不想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吗?把你此时此刻的想法告诉大家。 四、开辟园地,让学生施展才能。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评价,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创新的闪光点,及时给与鼓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发写作的动机。首先我在每月的教学中,坚持把每位学生认为自己最满意的习作1—2篇通过修改誊抄后,装订在班级的《浪花集》。每学期编印一本《成长果园》班刊,让每个学生互相交流,并记录下自己成长足迹。还可以将这一成果与爸爸妈妈共同分享。同学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增强了习作的信心。其次, 教师要经常留心各种报刊杂志,如有征文消息,及时把信息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即使石沉大海,也为成功打下基础。对一些作文立意较新、选材独特的作品,教师可以推荐向《素质教育博览》、《小学生周报》等小学生读物投稿,让学生有施展才华的地方。 总之,我们身在农村,工作在农村,在教学中难免会有困难。只要教者有心,把握时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掌握规律,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学生爱上作文并不难。当他们融入生活中,他们定会以大山一样宽厚的胸怀,以充满泥土气息的质朴语言,在广阔的作文天地里驰骋。 
失败,你好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失败的痛苦,怎能会有成功的快乐呢?人的一生,不管是平庸,还是伟大,都会遭遇到失败。平庸者总是企盼一生平坦,一遇到失败,便显出脆弱的天性,甚至把失败视为一种绝望和死亡。其实,失败根本就不像有人想象的那样糟糕.它是一种创造的契机,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的源泉,当失败降临时,与其在深深的自责中闲度人生,倒不如平静地面对和审视这份失败。如果你深思一下,想透彻了,那么你一定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所以,当我们面对失败时,应乐观地说一声“失败,你好”。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电灯泡的发明者爱迪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他失败了近5000次。当别人问他:“你失败了这么多次怎么也不灰心也不气馁呢?”他回答说:“虽然我暂时没有成功,但我却知道了至少有5000种材料不能做电灯丝。”从他的话语中,我们深深地领悟到,人一定要勇于接受失败的磨炼和挑战,相信自己,在失败中不断总结进步。最终就能获得成功。欧洲近代音乐之父贝多芬,他在失恋,耳聋,生活窘困等多重打击下,却以超人的勇气和毅力投入创作,在两耳几乎全聋的情况下还惊人地创作出《英雄》、《命运》、《田园》等不朽的交响乐名曲,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了一笔无价的财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样的伟人数不尽数,不过他们获得战功的道理却是一样的,也就是他们都能在失败和痛苦的打击与折磨中,不甘沉沦、颓废,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这一切,昂首走过,从而成就了一番大事业。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失败就像一块试金石,只有真金才能经受住它的考验。花,有开有落;人生有苦有乐。成功固然给人以欢乐,但失败也是一首歌,一首悲壮的歌;它至少证明你曾经尝试过.付出过。唱着这首悲壮的歌,昂首前行,定会换来成功的欢乐。面对失败,我们要真诚地说出:“失败,你好!”
最早听到“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是在小学老师的口中。直到现在,大学老师也还是在说这句话。可见这句话,应该算得上一种观念,已然被大多数依靠“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人所认可,也正在潜移默化的教给自己的下一代。有人或许会说,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只有“智慧”才能改变命运。我不否认,也无法去肯定的回答,因为我都还只是一个追梦少年,自己的梦想都还未曾实现,都还一直徘徊于知识与梦想的边缘。既然是这样,我也只能做到如此这般回答了。说到知识,那我就在这里叙说一些不愿轻易提起的过往。不知从何时起,我忽然就对甘肃省会宁县有了一个支教情结,可是苦于没有机会,就一直拖着。机会永远垂青着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不假,最起码我相信了。在大二下学期一次刷朋友圈的时候,我无意间看到一条动态,最显眼的那行字就是“筑梦支教队招贤纳才了”,于是就迫不及待的想点进去看,打开之后,又是一个天大的惊喜,支教地点恰好有“那儿”。什么都不用多说了,果断报名,当时就填好报名表,接下来的一切也都很顺利,最终通过面试成为了去“那儿”支教队的一员。 七月底,我们一行十余人带着无比的憧憬与期待,经过8个小时的火车和3个小时的大巴的车程,终于到达了那所小学。幸好,看到的真实环境还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差劲,大家总算长舒了一口气。不是说接受不了更为严酷的环境,只是想如果这里的环境不那么残酷的话,孩子们能有稍微好点的学习环境罢了。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不至于说吃过苦中苦,至少是在贫瘠的环境中长大的,早已对黄土和北风产生免疫力了。可是同行的队员中,有南方的女孩,当时想着她们会不会坚持不下去?心里还不由得暗自窃喜,至于在那样的日子里,“喜”从何来,不得而知。 在支教的过程当中,家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我们也都很乐意去学生的家里唠唠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家里的基本情况,方便和学生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据当地的老乡说,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学生,也就只能依靠“考上大学这条路”才能走出大山,否则很难走出去。所以这里的孩子上学时都很认真,也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的学生,如果没有国家各方面政策的帮扶,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坐在教室里读书吗?我想是不大可能的。 记得在一节班会课上,我让每个学生都大声的说出自己的梦想。在那节课上,都有这样的声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我的梦想是当一名教师,我的梦想是音乐家,诸如此类,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梦想。而我当时却分神了,就在想这些“梦想”哪一个又不是依赖“知识”在支撑着呢?不经意间,我也对学生顺口说出了“知识改变命运”,所以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是一个奖助学金都享受过的在校大学生,当然不止在大学,从小学到大学都不同程度的享受过国家的资助,早都已经沐浴着国家的“春风”了。尤其是上大学之后,才更为真切的感受到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不知有多少像我一样的农村子弟兵是依靠着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才轻松愉快的活跃在大学的校园里。虽然农民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可是也难免少不了那些由于交不起学费而早早辍学的孩子,果真应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由此看来,我们能顺利读完大学,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转眼间,为期二十天的支教生活结束了,等我回过神时,已经坐在了回西安的火车上。回家的路上,脑子总闪现出那个季节,那个地方,遇到的那一路风土人情,仔细回想起来心头还不由得会泛起一丝苦楚。很庆幸,过了大半年了,还有好几个学生与我保持联络,我也很乐意去倾听他们无忧无虑的话语和笑声。 有时候,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打工的经历。暑假在工地上当过农民工,不止一次;暑假在小区还当过保卫人员;寒假在四、五星级酒店餐饮部当过传菜员、西餐厅当过服务员和客房部当过搬运工;周末在马路上发过传单,说起发传单,还经历过一件趣事,记得有一次是发公益募捐传单,当然我也是没有工资的,正发着就过来一位老太婆,不知怎么地,就和我聊了半个钟头,临走时还送我一句话:“小伙子,干点啥不好,学会干这个,就骗我们这些老年人,我们现在也变聪明了”,当时心里也有过委屈和迷茫,可是现在的我始终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零零碎碎的兼职,就不一一说了。当初去打工,一方面是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增长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可是没去支教之前,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压根就不会去想那里的孩子竟然过得比我打工还“累”,而且他们还很努力的去学习,相比之下,我们的大学上的真是太轻松了,也生活的太幸福了。 生活中,经常也会有这样的镜头出现在你的视线之内,在一个繁华热闹的街头,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跪在哪儿,向来来往往的行人低头问好,看起来很是值得同情。每次看到那些女孩的清澈的目光,我都会禁不住去想,是什么让他们生活的何以如此落魄,难道都不顾世俗的眼光吗?还是非得要如此这般才能勉强生存下来。又或许她们还太小,不懂得别人的眼光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总之,这样的苦难,若不是亲身经历过,又怎能说自己不是幸运的那一份子呢?在苦难中铸就的人格,一定是辉煌的;辉煌的人格,去不一定是苦难的。“铸人”的道路是曲折的,犹如理想中的大同世界,可是终归会实现。 “助学”是国家的好政策,“筑梦”是我的一段经历,“铸人”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三者互为掎角之势,缺一不可。至此,梦想不息,知识不止,让我们怀揣着梦想,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去勾勒伟大的中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