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论文800字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7

xingmeili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论文800字

4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194337

已采纳
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劳动意识,有利于其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

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论文800字

115 评论(13)

yuchen129

劳动教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即理想人格的培养,新时代应培养大学生成为集正义感、责任感、自尊感于一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实现与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学校教育是大学生理想人格发展的主要途径。"见贤思齐"培养大学生富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个人的努力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情,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大学生在社会服务的劳动过程中,看到因为自己的力量让别人更加快乐和幸福,逐渐发现劳动的美,成为乐于奉献的人,会有意识地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将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统一起来。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新时代更加强调志愿服务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劳动教育正是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认知水平的。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能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对劳动的认识从认知层面转向实践层面,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不同的劳动实践课,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以志愿活动的形式开展,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大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喜悦,懂得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践行和谐、爱国、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到劳动过程中的收获和成就远远大于劳动成果本身,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有很大帮助。
233 评论(8)

sxlmm0924

热爱劳动,锻炼身体!!
100 评论(12)

kathyrong

德智体美劳,现在整个高等教育劳这一块是绝对的短板,连老师们都不了解生活了,学生还怎么了解国情。”近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临时、常务副校长张政文的这番话引起很多委员共鸣。  劳动教育不应该仅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大学应该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帮学生补好这门课?记者采访了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会外专家。  “目前,受到家庭、学校、社会和传统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部分大学生身上还存在劳动观念不够端正、劳动意识比较淡薄、劳动素养比较缺乏、劳动情怀比较缺失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说。  事实上,大学生作为直接面向劳动、直接对接职业的劳动后备军,比中小学生更迫切地需要带着全面系统的劳动素养走上工作岗位。  “要高度重视劳动的教育价值,劳动不仅创造财富,而且也造就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说,劳动造就人才的功能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现自我认同,二是完成自律,把社会的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管理、自我控制。  戴立益认为,高校劳动教育要深度构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要全面强化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加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高校劳动教育政策文件,并提高文件的层级。”戴立益说。  与中小学以体验、认识为主的劳动教育不同,面向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仅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使学生“明劳动之理”。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整个培养体系都是直接指向劳动的,如何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真正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通盘考虑的问题。  对此,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刘向兵说:“高校推进劳动教育要在进课堂、进教材的同时,将其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实践实习相结合、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  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航空大学教授杨承志建议,大学劳动教育要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结合起来,“培育劳动情怀,让学生在劳动教育和实践中掌握劳动技能、积累劳动经验、提升劳动能力,塑造岗位需要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看来,推动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劳动学科的建设,“目前,研究劳动的各个学科分散在不同学科门类下,导致高校很难有一个集中的培养劳动人才的学科平台”。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体力劳动岗位将来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劳动和劳动精神吗?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劳动和劳动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省教育厅厅长李和平认为,创造性劳动是机器替代不了的,而且会越来越重要。而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的功能更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取代的。  新时代的大学劳动教育面向的群体是00后,他们伴随互联网长大,对劳动的认识与上一代人、上两代人有很大差异。
195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