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依秋058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认为抛开写论文的目的不提,单纯的从论文的角度出发,论文应从实际教学中发现的真问题入手。比如如何通过情景教学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如何通过课堂训练学生的数学四能。有了研究的方向,下一步可以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学生调研来对自己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并分析问题,思考并制定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进行实践研究,梳理出案例。你的论文就可以借助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案例来进行整合,并形成结论。 
论文都有哪几种分类?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包括学士学位论文(batchelor thesis)、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thesis)和博士学位论文(PhD dissertation),是获得相关学位的必要材料。通常要求包含详细的背景与文献调研介绍、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对结果的分析。其中,博士学位论文要求问题重要且有原创性贡献。三种学位论文都要求满足严谨的学术规范和遵循严密的写作逻辑。 选题(开题)报告 硕士生和博士生一般需要提交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包含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意义、研究内容目标与思路、已有研究成果、研究计划和参考文献列表等内容。这是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前提,因此其写作质量要求不亚于最终的学位论文。 标准研究论文 这是最常见的原创论文形式,大多数发表在正规期刊上(一般需要经过苛刻的同行评审,但也有主审编辑直接录用的情况),也有的作为内部报告发表(如NACA Reports作为内部报告,具有极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一般情况下,提交的论文是以前没有发表过的原始研究结果,也没有同时提交到其它地方发表(但一部分内容可能出现在会议文集上)。这类论文一般包含假设、背景研究、方法和结果等内容,并且对发现进行解释,对可能的含义进行讨论。 综述文章 综述论文往往由编辑依据他人推荐邀请作者,但也存在自我推荐的情况。一般是特定领域的资深学者撰写的论文,用以介绍某一领域的进展、对所涉及的科学分支给与批判性评价、建设性分析并指出尚有哪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类文章不属于原创工作,因为通常不要求受邀作者提供自己的研究结果。主要有三种类型: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s)、系统综述(systematic reviews)和荟萃分析(meta-analyses)。一般情况下,综述文章较长,但也有期刊发表短评(short reviews)。 快报 这类文章的要求与期刊有关,有的强调短,有的强调快,但一般对质量有较高的要求。例如,《自然》中的Letter是相对简短的科学文章,只包含科学问题的一个特定方面(它本质上是完整研究文章的较小版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不少期刊既包含标准研究论文也包含快报,但也有期刊只发表快报类论文。 透视文章 一般情况下,透视是一篇简短的文章,提供处理一个常见问题的独特和新的视角。一般是针对一篇刚发表的论文,由杂志邀请该领域的权威写一篇短文作为透视,介绍该论文的原创性以及如何改变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是对某个领域的基本概念或流行观点的学术评论,这些文章通常提出个人观点,评判与某一领域相关的广泛概念,可以是对一个单一概念或几个相关概念的评论。然而,也有一些期刊,例如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透视则指综述评论文章,由一位受邀的著名专家撰写的对某一特定主题研究状态的批判性分析,通常约为50-70页长,结构合理,这样一个没有专业知识就进入特定领域的人就可以获得并理解关键结果和当前的主要研究问题。 焦点论文 (某个领域或方向) 焦点论文一般是受邀专家针对期刊上刚发表的特别有趣的一篇文章进行评论和讨论,向更广泛的科学读者解释这篇论文的背景、重要性和含义,强调论文的主要发现和突破以及该研究对未来研究的影响。 技术性要点 技术性要点是描述新进展或初步重要结果的短文,往往出现在一些偏应用的期刊上(如美国的航空航天杂志——AIAA Journal)。这种文章不需要摘要,但包含结果的介绍和描述。 观点文章 观点文章一般较短,作者通常基于建设性评判和使用证据支持,对特定研究中使用的解释、分析或方法给出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理论或假设的优缺点。 这样的文章可用于促进对当前科学问题的讨论。 短评 这类短文用于吸引人们对以前发表的文章、书籍或报告的注意或提出评判,解释为什么应对它们感兴趣,以及它们对读者有什么启发。
[摘要] 创新是的主题,阅读应该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劳动。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注重的是如何读动作者的本意,这种阅读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创新阅读教学无论在理念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更着眼于尊重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观感受。 高中语文教材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篇目是可以见仁见智的文学作品,这为实施创新阅读教学提供了客体条件;从阅读主题看,高中学生不仅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生活阅历,而且具备了创新阅读所需的创新需求和批判意识。 第二应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作为创新阅读教学的方略选择。 众所周知,知识的更替是瞬间之事,而认得创新意识却终身受用,所以创新阅读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从文本中悟出点滴新意,而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无意识的过程,我们倡导创新阅读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有意识。语文新课标把实施创新阅读教学的方略定为“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着眼于思维空间,“有创意”着眼于创新意识,应该说这一方略是比较全面和可行的。这一方略要求学生突破作者的一致之思,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读出不属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出既不属于伊索又不属于钱钟书的《伊索寓言》。要实施这一方略,还要求最大限度的解放学生受到束缚的思维,为此,教师必须 摒弃过去“先入为主”的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直接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自主的阅读。只有这样,才能从《孙子》里读出阴损,从《包身工》里看到今日“芦柴棒”的命运,从《项链》里悟出生活的偶然对人生的,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空间才能得到拓展,阅读质量才能提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作为方略而不是方法,还在于它着眼于陪养学生的习惯,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意这一方略的长期性。 第三、创新阅读教学应处理好三种关系。 首先是师生与作者的关系。再传统的课堂里,有一种现象值的我们注意:当教师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疑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问问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作者是书的主人,对主人岂能不尊重!其实这种认识既不利于发挥读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也不利于作品的完善。我认为作者就是农夫,文本就是稻草,读者当时食客,饭该怎么做、怎么吃是不由农夫定夺的。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文学创作也是一种个性化的劳动,所以一首诗、一篇文章、一本书、作者在其中的所指总是有限的。但这种有限到了读者那里也会化为无限,由于读者与作者有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只要是个性话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读的人越多,累积的信息也越多,作者的本意也就趋向于无穷小了。文学作品的开放性和读者的创新阅读使读者读出了作者并不想表达的新意,看到了作者自已也道不出的好处。由此看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 其次是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创新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我认为作者不一定能成为学生的知音,但教师却一定要做学生的朋友。教师既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要积极发挥帮学作用。阅读前,要了解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阅读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合理解;阅读后,要和学生一起交流、共同提高,鼓励学生即要认真反思,正确评价,又要充分阐发,大胆质疑。总之,教师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 最后是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识和理解,更要为名天的去批判和创新。这种观念不但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性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关心,关注未来,养成好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省得一种行为,凡是行为都必须养成习惯才行。”一个人如果在做学生的时候养成了创新阅读的习惯,将会对他的中身阅读乃至终身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创新阅读的习惯又必须在长期的创新阅读行为中才能养成,所以我们必须把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把创新得意识融于生活之中,而不是把创新阅读作为一种技法圈定在课堂里。 总上所述,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它洋溢着的气息,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创新阅读也是一中方法,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上看是可能的,只要做好选择、理清关系,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