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雨清瑶
2017年我国健康险市场的渗透率仅为1%,尽管我国保险的增长速度很快,但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2018中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指数为0,与2017年(6)相比有所提升,但整体发展处于基础水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健康险市场渗透率低,提升空间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健康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0至2017年,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原保费收入从72亿元迅速增长至46亿元;健康险占全行业保费收入比重从66%增长到0%;健康险深度由17%增长至53%;健康险密度由5元/人增长至8元/人。尽管我国保险的增长速度很快,但无论是深度还是密度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预测2014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18亿元,较2013年同比增长27%。2015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47亿元,较2014年同比增长87%。到2017年我国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6千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55%,预计2021年健康保险保费收入将达到8千亿元。商业健康保险地域、年龄分析从地域来看,华中和东南沿海地区得分整体更高。其中,华中地区居民健康充足度表现最佳;华南地区健康认知度、健康规划度、保障认知度指标得分均最高;东北、华北地区各类指标表现均不理想。从年龄来看,综合商业健康保险观念认知和实践认知两方面看,“80后”表现最佳。报告称,一方面,由于“80后”身负工作生活双重压力,逐步认识到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多数“80后”逐渐组建起家庭,家庭责任感将进一步强化其为自己和家人、子女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意识。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总体来看,目前,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偏低,许多人对保险知识了解不足,对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了解也不充分。健康风险的覆盖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人仍依靠基本医疗保险与自筹资金;调研中,年收入50万元及以上的受访群体配置商业健康保险的意愿最低,保险配置集中在高端医疗险产品上;不足三成的企业为其员工提供了健康风险保障,并且保障形式较为单一,医疗保险占比最大;个人的知与行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对于健康风险的认知并未能转化为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行动。认为自己身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非常大的受访者中,仍有1%尚未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需不平衡从需求端来看,产品价格高、缺乏可靠信息来源、产品复杂等因素,构成了居民购买健康险的主要决策障碍。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价格太高”、近三成认为“不知道选哪个产品”、近两成选择“看不懂产品介绍”。在供给端,近八成公司认为当前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亟待破局的发展瓶颈主要在医疗健康市场环境(1%)和医疗健康数据获取(0%)两个方面。截至2017年底,受调研的28家保险公司投放市场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总数为2432个,产品形态方面主要以医疗险产品为主(7%),责任期限方面主要以短期产品为主(7%)。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投放中,多采取长短险结合、主险和附加险产品结合的组合方式等进行销售。政府、保险机构、企业、居民须共同发力到2030年,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民医疗保障体系成熟定型。此外,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进一步重视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的作用,“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在政府层面,需从顶层设计、医疗数据平台、参与经办、媒体宣传等层面,加大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全面扶持。一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的落地与政策支持。二是搭建行业健康医疗数据平台。三是进一步开放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基本医保经办与管理服务的合作空间。四是加大公众媒体对商业健康保障理念的传播力度,加强健康风险管理教育。在保险机构层面,需从支付属性、风险保障、大数据技术、精准扶贫等方面,满足居民健康保障需求。保险业应推进行业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国民的保险保障与服务需要。一是要发挥商业健康保险支付作用,联结相关产业链。二是要以“保”为本,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供给侧变革。三是要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移动互联等新技术、优化流程。四是要聚焦精准扶贫,发挥保险行业优势。五是做好公众健康教育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工作。在企业层面,一是增强健康险在企业员工福利保障计划中的地位,通过与商保合作搭建员工弹性福利平台,提升福利水平同时控制福利成本,保持人才市场竞争优势;二是为员工购买税优健康、税延养老等政策性保险提供经济支持与组织保障。在个人层面,一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增加运动投入,获取可靠健康信息;二是强化健康保障意识,有意识地去获取和掌握健康保障相关知识;三是充分利用健康险分散个人与家庭的健康和经济风险。 
保险就象降落伞,当你需要的时候没有,也许永远就不需要了,保险不能改变生活,却能防止生活被改变。
我觉得健康保险是对生命的一种保障和投资,非常有必要购买。
健康保险是我们人生一个很重要的保险,它对我们的健康有一个保障,想法是希望可以再为我们多着想一些,里面包含的内容尽量详细一些,在我们选择买健康保险的时候,一定要为我们仔细说一下这些情况。
写作思路: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来进行描述,比如可以写保险,本意是稳妥可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保险”被演变成为一种商品等等。正文:保险,本意是稳妥可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需要,“保险”被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其主要作用是对未来风险的防患和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是对人生活品质的保障。可让我大惑不解的是,“这么好的商品”怎么不被大家所喜爱?真是大家没有保险意识吗?我不以为然。据我所知,有一家企业因为工伤事故过多,而被好几家保险公司放弃,这不免让我对那些自称是“慈善机构”的“慈善行为”产生怀疑。说到他们的保险产品,经人推荐,我给我儿子买过一个“康宁终身”的保险,从我儿子出生,连交20年保费,到我儿子临终最高返回三倍的本金。人的一生按寿命七十岁算,七十年后返三倍的钱留给我孙子还算钱吗?的确,每个人都无法预知自己的生老病死,其中也有极少一部分不幸的人成为了保险的受益者。再看看那些保险公司的员工待遇吧,就算是普通员工的收入也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员工的收入,至于他们的福利大家也都有目共睹,高品质的生活在他们身上真正得到了体现。有“慈善机构”必先有“慈善家”或“施善者”。我认为现在每一位买保险的人都是施善者。做慈善固然值得提倡,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或都有能力去做。“保险”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为什么它的销售却成了难题?作为商家是不是该有所反思,我们的商品真物有所值吗?还有我们售后服务又如何?我幻想着保险成为了一种这样的商品,就如同水、电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商品。人们自觉、自愿地去买,保险机构得到简化。大家在“施善”的同时享受“保险”给他们带来财富的增值。我期盼名副其实的“保险”问世!
太平洋的宣传很形象的说明了问题“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集众人之力,对发生意外的各种保障责任予以补偿,防止社会和家庭过大的经济波动,是保险的功能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