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nostar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学术期刊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问题主要出在哪?刘敦楼 2017-05-03最近,有107篇“学术文章”被国外某家“学术期刊”撤消再次引起人们对如何办好国内学术期刊的议论和关注。学术期刊是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互享的重要平台,它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培养专业人才和推进科学事业发展和繁荣有着其它载体难以取代的作用。世上绝大多数国家无不重视学术期刊的创办。一些发达国家就是靠创办一流的学术期刊及时凝聚新知、积累数据和掌控科学一些重要领域的话语权的。对此,我们其实是有切肤之痛。在每年,我们都有一批高质量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学术论文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不应有的局面。更为尴尬的是,动用科研经费在国外发表科研论文,由于知识产权和版权已被人家撑握的缘故,使用自已的科研成果,还要继续动用一笔科研经费将它们购回来。假如,我们现在已有了一批高水准的、国际社会公认的学术期刊,科研工作者发表高水准的科学论文就在家门口,就会较少出现科研成果“出洋发表”然后“转内销”的尴尬现象了。不可否认,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我国已出现了一些办得比较好的学术期刊,其中的少数已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即使是国内顶级学术期刊,其办刊水平与发达国家顶级期刊的办刊水平相比还存大较大的差距。其问题主要出在哪里?一是审稿、用稿看出身、认身份、论资历,“真才实学”的用稿导向没有做到很好的坚持。一些顶级期刊、核心期刊收到一批来稿,他们首先关注的是作者是否在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工作,主要从事的是什么专业研究,搜索了解是否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最好拥有博导、院士头衔等。那些出身不高,身份很普通,学历连个硕士都不是,年纪太轻,他们投来的论文稿件,其质量再高也是难以采用发表的。据一些业内人士讲,目前国内一些顶级学术期刊的用稿,基本被一些“学术大碗”、“专家名流”等所垄断,一些社科类、经济类学术期刊最喜欢用“大领导”,“企业家”和“商界成功人士”的来稿、访谈和讲话,普通作者来稿,他们往往是不屑一顾的。这样的学术期刊已成了官场和商场的延伸,那还叫“学术期刊”吗!二是乱收“版面费”、“发表费”,见钱不见质量的用稿取向大大损害了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正气。现在一些学人十分怀念上世纪六七年代和改革开放早期的报刊用稿正气。那个时候,无论什么人来稿,只要是高质量的稿子是不愁发不出的。即使很普通的作者,高质量的稿件用多了,有点影响了,也会经常得到编辑的约稿。用稿导向始终坚持“真才实学”。现在的情况已让人感到“刊风日下”,发表学术文章不仅要看关系,还要看你是否舍得花钱和”经济实力“,用稿不仅得不到应该得的稿费,还要破费倒贴钱。这早被标为“市场化运作”。当初这种运作,主要是为了解决办刊经费不足和刊物难以维持问题。后来偿到甜头了,已成为一部分学术期刊“发财致富”的门径和重要渠道。我国是人口大国,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现“面广量大”。有那么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完成学业需要提交或发表论文,各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考核有发表论文的要求,他们的技术职务晋升有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凡此种种,这是多大的市场和商机!与此同时,又需要办多少学术期刊来满足这不断增长的旺盛需求!三是“掠夺性期刊”、“学术黑中介”、“论文贩卖平台和团伙”等形成利益勾结和输送,严重的损害了学术生态。多年来,一些“学术期刊”已丢掉了“提升学术、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根本宗旨,而是把力争办“核心期刊”,谋求更大暴利当成了办刊主要任务和目标,使刊物成了地道的“掠夺性期刊”。这些以赚钱为主要目的学术期刊,是按文章占多少版面收费的,因此,对学术论文没有长度要求,也基本不看来文质量,是来多少篇发多少篇。这种学术“虚假繁荣”的背后有多少是真才实学!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学术黑中介”和出售各类“学术论文”的网络平台和公司,其生意十分火爆。有专家调查估计,早在2009年这种交易额就达到10亿元。这种丑恶现象造成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首先是把我们的孩子带坏了。一些青年学生不是在认真读书,追求真才实学上下功夫,而是在走歪门邪道上动脑筋,毕业要求撰写的毕业论文十有八九是在网上平台购买,然后,又通过黑中介在有影响的期刊上发表。这样的毕业质量又从何谈起!指望他们将来去从事学术研究不是痴人就梦吗!其次是由于花钱就能从网上平台或相关公司中购买到自已想要的论文,又能通过黑中介在自已想要的期刊上发表,一些专业人士晋升技术职务职称还愁什么,何苦去追求真才实学呢!花点钱就能达到目的,他们个人的利益得到满足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单位的利益就成了活该倒霉!发表学术论文本来就是作者与编辑或编辑部直接联系的事,为何出现了中介和需要中介来运作?开展学术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本来就是学生和专业人员自已亲历亲为的事,现在竟然出现可由别人有偿代劳,并且只要花钱同样也能在满意期刊上发表,这又是为什么?出现这种严重损害学术生态的丑恶现象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学术期刊与“学术黑中介”、“论文公司”之间出现了利益勾结和输送,而在许多情况下,“掠夺性期刊”是主导方。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