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王维诗歌鉴赏论文选题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42

1037689835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王维诗歌鉴赏论文选题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图情之鸣

已采纳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这首诗是王维在隐居辋川蓝田期间所作。 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隐居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情景交融、物我相惬的境界,可以说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写了一幅怡然自乐的田家生活画卷。“烟火”,炊烟,“迟”,不仅写出了连日的雨天使得树枝与空气都极为潮湿,柴禾不易燃烧,同时也形象地表现出在这样潮湿的空气中烟气不能直上天空,只能迂回漂移的状态。后一句写山中农妇正忙着蒸藜煮黍,为在东边田里劳作的男人送饭,这也正是烟火的来由。短短两句诗,既写出了秋天常有的天气,又巧妙地把这种天气和农事活动结合起来,让读者于仿佛亲临现场,营造了一种近乎真实的氛围。也只有只有内心宠辱不惊的人才能把普通的景物写出这样的韵致。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两句写雨后初晴时的自然景致。茫茫水田里里稻子生机勃勃,绿意盎然;雪白的白鹭在稻田里飞起飞落,意态悠闲;山中林木在烟雨中苍翠欲滴;金黄的黄鹂在树林中呼朋引伴,互相唱和。碧绿、雪白、浓翠、金黄,如此美的色彩搭配只能出自既是诗人又为画家的王维笔下。不仅如此,王维还为这美丽的画面配上了黄鹂动听的歌声,将雨中的辋川点染得更加生机盎然。这两句诗色彩明丽,画意浓郁,后世有人将之与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道评为“极尽写物之工”。 农家生活无忧无虑,黄鹂、白鹭自由自在——诗人所描写的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了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这些在诗人欣赏的目光中欣然呈现的景致,与诗人悠闲自适的人生追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强烈的共鸣,它们既是诗人置身其中的现实环境,更是诗人闲静淡泊的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李肇认为王维这两句诗时套袭了唐代另一位诗人李嘉祐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二句诗,他在《唐国史补》中说:“王维有诗名,然好窃取人文章佳句。”此说后来一直争论不休,未有定论。我的看法是,无论这两句诗是否是王维盗取他人的,这两句诗有了漠漠阴阴两词,把平凡得有些呆板的“水田白鹭飞,夏木啭黄鹂”点化成气韵生动,形象鲜明,绕有情致的千古名句,显示了王维高超的点字艺术。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朝槿”,即木槿,因其花朝开暮落,故称朝槿,古人常以它象征人生无常。“清斋”,吃素。“露葵”,一种野菜,霜露时最鲜美,故称露葵。《旧唐书王维传》说王维“居家蔬食,不茹荤血”在这里得到了印证。这两句写诗人静静地坐在空山之中,观木槿花迅速凋谢而苦思冥想,体悟到人生的短暂和无常;习养心性,在松树下采摘带露的绿葵,素食清斋,保持身心之净。诗人也正是在这种日积月累的思考中得道入佛,彻底远离了世俗红尘。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野老”是诗人自称,“争席”即争夺座位。这里运用了《庄子·杂篇·寓言》和《列子·皇帝篇》里的两个典故,一正一反,把自己处世心态和对人世间一些现象的讥讽隐含其中,末尾以“海鸥何事更相疑”来表露自己没有丝毫争夺名禄的想法,抒发自己淡泊的心志。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诗人静观所见,后四句写诗人的隐居生活,形象鲜明,韵味清远,将诗人那种亲近自然,耽于山水之乐,与世无争,与人无碍,无欲无求的人生态度展示了出来,代表了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后世有人称“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还有人将之推为唐诗七律的压卷之作。这样的评价不一定完全恰当,但也足见此诗清远、淡穆之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王维诗歌鉴赏论文选题

183 评论(15)

幸运锦鲤呀

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是王维构造静境的又一独特技巧。“谷静 唯松响,山深无鸟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洞房隐深 竹,清夜闻遥泉”,无一不是在闹中取静。“鸟鸣山更幽”之感乃大 自然宁静和谐之本味,空山鸟鸣 ,清夜遥泉,石喧松静等,使诗的意 象律动着原生自然的乐感,同时也律动着自然的生命脉搏,达到了“ 诗为有声画”的艺术境界。在用词上,他也擅于用动词勾勒一静态画 面。清人赵殿成在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一联诗时云:“ 泉声二句,深山恒境,每每如此。(然)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 恍然,着一‘冷’字,则幽僻之境若见”。在《绿萍》中,以春池中 绿萍几不可见的细微浮动,刻画出环境的幽静,刘须溪评此诗云:“ 每每静意,得之偶然。”《栾家濑》写雨中山溪之水的迅疾流泻和溪 边白鹭的惊飞,画面活跃生动,但渲染的境界却是深僻幽静的。 在色彩方面,诗人常用青白冷色调来表现“静”意。多数场合都 以“白色”为底色,辅之以“青”。“日落江湖白 ,潮来天地青”,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逶迤南川水,明灭青云端”,“白 ”与“青”这两种极端色调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强化了画面的清晰度 。这种对色彩的处理,与中国古典绘画的运用有相通之处,王维既是 大诗人又是大画家,凭着画家对色彩的敏感,也许他认为青与白最能 代表自然乃至宇宙的主色调,也最能突出幽美静谧之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现实二派之所 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 邻于理想故也。”诗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标准去关照自然, 发觉与这主观相契合的自然美而加以描绘。王维追求幽静之美的审美 爱好同他的恋幕隐逸、恬淡闲适、超然出尘、守静去欲的理想直接联 系的,这也是中国山水田园诗所体现的基本思想核心。追根溯源,山 水田园诗总是与隐逸文化相关联。“天人合一”是传统中国人的主导 意识,也是士人、士大夫投身隐逸、憧羡隐逸的原发性哲学诱因。儒 家倡导“以天合人”,道家倡导“以人合天”,佛教禅宗力主“我佛 为一”,显然他们力倡的是一种浓重的归隐自然的倾向。这种归隐总 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基础的,是物与我的融合而非对立。这种 和谐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1962年美国出版了R卡逊写的《寂静的春 天》一书,首次提出了人对环境的破坏问题,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全球 性的环保运动。在此运动中西方人找到了中国传统的老庄哲学,也开 始认真地欣赏王维的诗作,细细体味诗中“静”的超然境界。另外在 当代思潮中,人们认为社会是不可重构的,人不能把自身的丑恶加在 自然上,自然是纯美的,所以他们极力推崇王维、寒山等诗人。这些 正是对王维诗中的“静”更深层次的思考。
97 评论(11)

Pauline诗

《山居秋暝》 —我最喜欢的诗歌诗曰: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晚年的王维定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是这一时期的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最为推崇的一首。首联:“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空”,寂静无人的意思,点出了山野的幽静。王维的诗歌,或许是受到佛家思想的影响,经常出现“空”这个字:“空山不见人”“夜静春山空”“空翠湿人衣”等。初秋时节,傍晚时分,一场新雨降临空山,一番洗濯之后,山中万物都呈现出一派清新凉爽之气。诗人用语调平和的十个字展示了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的基调。颔联:“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这两句是此诗流传最广的一联。雨后的松林显得格外清新,皎洁的月光透过稀疏的枝叶洒在地上,清冽的泉水映着月色,从光滑的岩石上轻轻淌过。一动一静,动静结合,在这里,月光如水,似乎除去了诗人内心的尘埃;哗哗的流水声中诗人的所有烦恼心事,都渐渐远去了。诗人在这样的月色中独自漫步山间,自得其乐于其中。颈联:“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这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使诗中的形象更加逼真,更富有生气。前两联里对景色的深入细致的刻画令人感觉到了丝丝的冷气,于是在这里诗人就有意为这静的可怕的山野添加几分人气。听吧,竹林里传出了洗衣浣纱的姑娘们清脆的说笑声。她们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诗人并没有看见她们,但一个“喧”字,恰如其分地形容出了姑娘们说笑的姿态,仿佛她们就在诗人面前。“莲动下渔舟”,“莲动”对应了上联的“竹喧”,“下渔舟”,渔舟在密密的莲叶间穿梭,荡起了一波又一波绿色的“叶浪”。仔细一看,发现原来是早出捕鱼的渔夫们载着一天的收获,心满意足地归家了。“竹喧”,“莲动”,一从听觉,一从视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勤劳淳朴的山里人的形象,正是他们,让诗人心生艳羡,渴望自己也可以和他们一样,过着平静安然的生活。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天的芬芳虽已消尽,但山中秋景亦佳,还是值得留下来细细品味的呀! 《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却恰好相反。尽管春天的美景不再,但山中的秋景也别有味道,对此完全可以随意处之。自己还是留下来,静静体会这里平静的生活吧。“山中”可以远离官场尘俗,所以诗人决定要留在山林水间,在这“世外桃源”中保持内心的悠然、宁静。纵观全诗,画山绣水,清新自然,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营造了一个澄淡精致的境界,诗人还在这个境界里表达了自己的生命哲学,诗人选择了这样一种存在方式,那就是诗意的栖居。
147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