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lei2135
欧洲黑死病横行4个世纪,人口死亡4亿人, 
古代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特大规模的瘟疫流行。除了东汉末年的这次之外,另外两次分别是公元12—13世纪的大瘟疫以及17世纪中叶的大瘟疫。这后两次大瘟疫,都曾造成了上百万人死亡。特别是在1232年的大瘟疫中,在50天的时间中,开封城竟出现了“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的惊人死亡率。 与同时期的欧洲不同的是,古代中国在对抗瘟疫方面有着更为科学的举措,也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医学家和医学成果。明代时,一位名叫吴有性的医生,写成名著《瘟疫论》,指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便是“疠气”。在此理论基础上,他提出许多治疗瘟疫的方法,对当时防治瘟疫很有效果。 鉴于瘟疫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古代中国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各种预防和控制尝试,具体措施包括: 顺应节气、巫术的精神控制、注意公共卫生、派遣医生巡诊及无偿施药、处理尸体、病人隔离等
瘟疫,亦称大流行,最常见的是鼠疫,又称黑死病,有腺型、肺型和败血症型三种,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跨洲际的传染力。最早在《旧约圣经》中已出现类似鼠疫侵袭亚述军的记载。首次的大流行发生於西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十多年;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发病1至3日之内死亡,大约死亡一千七百万至两千八百万条生命,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义大利、英国死者半数,据称是由中国商人和蒙古军队传入。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国清朝后期。其它的疫疾还有痘疹(天花)、大头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1]。「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汉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魏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 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山东地区灾情尤惨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明朝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瘟疫 天花,最早载葛洪《肘后方》(265-313) “比岁有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数日必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 麻疹,始载明龚信《古今医鉴》(1576) 明-吕坤《麻疹拾遗》“古人重痘轻疹,今则疹之惨毒与痘同酷,麻疹之发,多在天行疠气传染,沿门履巷,遍地相传” 白喉,郑梅涧《重楼玉钥》(1835) “喉间起白腐一症,此患甚多,小儿尤甚,且多传染,所谓白缠喉也”,“近年夏间,津北一带,时疫喉症盛行” 《时疫白喉捷要》“白喉一症,愈大愈险,有朝夕死者,延街合巷,互相传染,治之不速,大难全一” 猩红热,始载于1733,《叶天士医案》 “雍正癸丑年间(1723)以来,有烂喉痧一证,发于冬春之际,不分老幼,遍相传染,发则壮热烦渴,�密肌红,宛如锦纹,咽喉疼痛肿烂” 鼠疫,洪稚存《北江诗话》(1792年) “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元不立殒者。” 俞曲园笔记(1866年) “疫起乡间,延及城市,一家有病者,则其左右数十家即迁延避之,踣于道者无算,然卒不能免也。甚则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 霍乱,1821年 王孟英《霍乱论》 “道光元年(1821)滇省此证大作,一转筋即死,京师至棺木尽,以席裹身而葬,卒未有识何病者” 伤寒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 “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纪年(196)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之十,伤寒十居其七” 痢疾,张子和《儒门事亲》 “余亲见泰和六年丙寅(1206)征南师旅大举,至明年(1207)军徊是岁瘴疠杀人,莫知其数,昏瞀懊�,十死八九” 重大瘟疫记载 据《明史》载,从1408-1643,发生大瘟疫19次,其中1641年流行的一次瘟疫遍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 东汉之世,外感热病流行猖獗,如建宁二年(169)疫气流行,死者极众。在南阳患疫疠者甚多(《千金复方·伤寒》)。建安十二年(208)荆州疾疫。魏文帝与元城令吴质书曰:“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一时俱逝”(《三国志·魏书》)。建安十四年,“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三国志·魏书》)。建安二十二年(217)疠气流行,“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曹集诠评》)。 《清史稿·灾异志》载,从顺治元年(1644)至同治11年(1872),全国各地发生“大疫”达三百数十次之多,死者无数。又据雷丰《时病论》“咸丰八载,至同治纪元,吾衢大兵之后,继以凶年,沿门合境,尽患瘟疫”。 吴有性《瘟疫论原序》“崇祯辛已(1641),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吴县志》“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肺结核,《肘后方》“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古代有麻风病,现在发生的瘟疫更多,比如非典,埃博拉,还有外国的一些乙型流感都会造成人类大面积感染,造成死亡。
大多数都发生在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人口流动比较大,所以很容易把一些病毒带来,为了防止这种病毒,通常朝廷会对得了这种病毒的人进行隔离,以防他传染给别人。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 “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其起源众口不一。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到1665年8月,每周死亡达2000人,一个月后竟达8000人。直到几个月后一场大火(史称“伦敦大火灾”),烧毁了伦敦的大部分建筑,老鼠也销声匿迹,鼠疫流行随之平息。这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历史上称为“黑死病”的那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