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璇1212
地理学方面的论文选题可以有很多方面,如:从地理教学的现状问题来出发,从对地理教学上的新改革方式来研究等等,可以参考的题目如: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地理教学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模式与策略;地理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你可以来,58期刊网,看看。 
人口地理学通过统计国家和地区人口数量、人口密度和制作人口地图,找出人口分布的规律性,并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政策方面来探讨其原因,同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这些影响因素的主次,来揭示各国各地区人口地理分布的差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变动是通过人口自身繁育和死亡的自然变动以及迁移的机械变动而实现的。统计和分析一个地区居民的婚姻、出生、疾病、死亡、年龄性别构成和迁出迁入等现象,可以掌握该地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研究人口自然增长,需要考虑自然的、生物的、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以及心理的等多方面影响因素,各国的人口政策也对人口增长有深刻的影响。此外,还要比较和研究各国各地区人口增长的模式,寻找先进的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地理学对移民的研究,包括国际移民、城市和乡村间的移民、城市之间的移民以及季节性和昼夜间的人口移动,估计移民的总流动量和冲流动量,观察移民方向、距离和流动强度,建立区域间人口移动的模式,分析移民的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心理多方面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人口地理学除研究年龄、性别和人种的自然构成外,还包括民族、职业行业、阶级、宗教、文化程度等社会构成。研究各国各地区总人口的各种构成的地域特征,有助于深入揭示人口地理分布的规律性,分析其原因和结果,预测构成变化发展的动向。劳动适龄人口是社会实现生产必不可少的劳动力资源。对各地区各部门劳动力利用的程度、利用潜力和利用效果作出分析评价,为解决地区间和部门间劳动力的合理凋配以及生产布局提供依据。出现的劳动力资源地理,已成为人口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下,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要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持环境的生态平衡。因此,一国或一地区存在一定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计算在一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技术水平下一国或一地区的适度人口,包括最大人口和合理人口,也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课题。编制人口地图是研究人口地理学的必要手段,将人口空间分布的现象表示在地图上,了解各地区人口现象的空间差异,揭示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此外,人口与聚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聚落的分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口分布的具体化。研究聚落地理学有助于对人口地理分布的深入了解。现代的城市化引起了城乡人口构成的巨大变化。因此,研究城市化过程,人口的地理分布与城镇布局的关系,不同类型城市人口的合理规模,城乡之间人口移动以及人口政策对城市人口变动的影响等,都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共同关心的课题。城市内部人口的分布和密度、人口的职业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和人口的合理布局的研究,还有城市居民每日往返流动的规律性等,也是人口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相互交又的内容。人口地理学在人口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基本上借助于人口统计学和经济地理学。由于人口空间现象依存于经济空间现象,人口地理学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如经济地理学那样广泛和有效。人口地理学对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也不如人口学的作用更为直接和广泛。因此,人口地理学研究还存在着局限性。综上所述,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构成和分布的发展变化条件与特点;②劳动力资源,包括资源评价,地区与部门分配及合理利用途径;③人口移动及人口集聚;④人口分布的地域体系。
中心城核心区人口逐年递减 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3年之后,作为城市中心城核心区的两个区的人口数均呈现逐年递减。1995年轨道交通1号线建成通车之后,由于交通便利,路途花费时间大大减少,使得居住在郊区,工作、娱乐、休闲在市区成为可能。而在这之前,将居住地点尽量安置在繁华中心市区是市民的第一选择。黄浦区人口在1990—1993年间的变动趋势反映了上述情况。黄浦区人口从1993年始逐年减少:1993年户籍人口数为9万,密度为65995人/km2;而2002年为22万人,密度为50943人/km2,降幅达到9%。当然,1993年之前黄浦区人口数所表现的增加趋势也有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黄浦区有部分行政区区域位于浦东,而浦东部分行政区域的户籍人口数逐年增加,并且增加量大于其浦西部分人口数的减少量。卢湾区的户籍人口数也呈现逐年降低的变化规律:在1993年,户籍人口数为04万人,人口密度为52224人/km2;到2002年,户籍人口数为38万人,人口密度为41465人/km2,降幅达6%。以上数据说明,轨道交通1号线沿线区域中的上海中心城核心区,户籍人口数逐年降低。2 中心城边缘区和近郊区人口逐年增加 中心城边缘区的徐汇区,户籍人口数逐年增加:1993年为71万人,人口密度为14008人/km2,2002年为45万人,人口密度为16152人/km2,增幅为3%。近郊区的闵行区的户籍人口数量自1993年起逐年增加,到2002年人口密度增加至1927人/km2,增幅为4%。可见在地铁沿线区域中的近郊区和中心城边缘区,户籍人口数保持稳定的增加趋势。 普陀区属于中心城边缘区,地理区位与徐汇区相似,但其行政区域中并未建设有地铁线路,而轨道交通3号线在2001年开通,因此在本文所讨论的1990—2002年期间的人口迁移中未表现出较大影响。为此可将普陀区作为徐汇区、闵行区的对照。1988—1992年间,普陀区人口增长较快,从75万人增加到45万人,增幅为7%。但从1993年开始,普陀区户籍人口增加趋缓,10年间增加不到4万人,并且在1998和2001年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可见,在未建设有轨道交通线路的中心城边缘区区域,户籍人口数在近10年间增长缓慢,趋于稳定。
关于人口,这个口径给的很大啊,你可以选择的也挺多,比如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出生性别比、城市化等,这几个是人口学领域目前研究的几大热点。热点资料多,好搜,也容易出成果。 论文结构可以考虑一般的三大结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个人见解、本人经验,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