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凌空
目 录前言(1)■第一章 政治类范文(2)近年政治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2)近年政治类真题(范文)的命题趋势特点(3)【范文1】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主题(4)坚持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基(4)【范文2】 政治道德主题(5)正心诚意而后可为天下师(6)【范文3】 行政伦理主题(7)加强行政伦理建设 以其身正率其必从(8)【范文4】 执政能力主题(9)扬清风正气 塑恢弘器宇(10)【范文5】 领导干部阅读主题(12)领导干部要做全民阅读的模范(12)【范文6】 提高青年干部素质主题(14)提高青年干部素质 放飞新时代的雄鹰(14)【范文7】 政绩考核机制主题(16)扭转考核机制龙头 校正官员从政方向(16)【范文8】 问责制度建设主题(18)完善问责制度 构建责任政府(18)【范文9】 转变政府职能主题(20)免检制度理应废除 政府责任不容放弃(20)【范文10】 服务型政府主题(22)改进政府行政方式 打造服务型政府(22)【范文11】 诚信型政府主题(24)人以信立 政以诚兴(24)【范文12】 节约型政府主题(26)政府带头厉行节约 团结民众共克时艰(26)【范文13】 科学决策与市政建设主题(28)政府科学规划 统筹市政建设(28)【范文14】 政策制定与执行主题(29)从政策的法、理、情谈起(29)【范文15】 依法行政主题(31)斩断钓鱼之钩 严格依法行政(31)【范文16】 文明执法主题(33)文明执法要讲求“内外兼修”(33)【范文17】 规范执法主题(35)摒弃刑讯逼供 促进执法规范(35)【范文18】 处置突发事件主题(37)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 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37)【范文19】 政府与媒体关系主题(39)政府要善于以媒体为镜(39)【范文20】 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舆论监督主题 (41)以网络舆论监督促反腐倡廉(41)第二章 经济类范文(43)近年经济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43)【范文1】 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发展主题(45)扬科学发展之帆 航持久发展之船(45)【范文2】 调整经济结构主题(47)以结构调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47)【范文3】 优化产业结构主题(49)优化产业结构 抑制产能过剩(49)【范文4】 产业转移升级主题(50)让产业转移与升级双翼齐飞(51)【范文5】 新兴产业主题(52)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53)【范文6】 绿色经济主题(54)构筑绿色经济发展新格局(55)【范文7】 经济、环境、文化协调发展主题(56)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环境和文化为代价(57)【范文8】 统筹区域发展主题(58)统筹区域发展 实现共同繁荣(59)【范文9】 发展县域经济主题(60)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细胞元(60)【范文10】 城乡一体化发展主题(62)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强健经济发展筋骨(62)【范文11】 农村经济发展主题(64)百计兴农活水源 稳粮增收促发展(64)【范文12】 土地经营权流转主题(66)让土地经营权流转成为农村发展活力的源泉(66)【范文13】 乡村旅游产业主题(68)打造乡村旅游亮点 促进农村经济繁荣(68)【范文14】 垄断行业改革主题(69)改革创新破垄断 释放活力促公平(70)【范文15】 治理潜规则主题(71)消除行业潜规则 政府应积极作为(72)【范文16】 企业社会责任主题(73)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提升产品质量安全(74)【范文17】 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主题(75)加强自主创新 让“中国创造”闪亮世界舞台(76)【范文18】 物联网产业主题(78)加强自主创新 助推物联网进入快车道(78)【范文19】 “走出去”战略主题(80)讲究策略走出去 海外并购开新天(80)【范文20】 抗旱减灾主题(82)发展资源水利 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82)第三章 社会类范文(84)近年社会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84)【范文1】 法制与和谐社会主题(86)强化法律监督 促进社会和谐(86)【范文2】 社会公平主题(88)让和谐社会永沐公平正义的阳光(88)【范文3】 住房公平主题(89)先天下之‘优’而‘优’ 先天下之乐而乐(90)【范文4】 抑制高房价主题(91)强调控重保障 使居者有其屋(92)【范文5】 公租房主题(94)借力公租房 保障低收入者住有所居(94)【范文6】 统筹教育均衡发展主题(96)统筹教育均衡发展 逐步实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96)【范文7】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主题(97)逐步推进流动人口子女“学有所教”(98)【范文8】 改善民生主题(99)解决民生历史欠帐正当时(100)【范文9】 大学生就业主题(101)在象牙塔和商海间连线 助大学生画出人生彩虹(102)【范文10】 大学生村官主题(104)历练与使命(104)【范文11】 新生代农民工主题(105)民工易老 城市难留(106)【范文12】 和谐劳资关系主题(107)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打造和谐劳资关系(108)【范文13】 职业病防治与劳动者权益保护主题(109)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110)【范文14】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主题(111)坚持以人为本 确保农民病有所医(111)【范文15】 农村社会保障主题(113)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13)【范文16】 社会养老主题(114)谈社会养老的政府责任(115)【范文17】 公共服务均等化主题(116)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社会发展助推器(116)【范文18】 校园安全与社会暴力事件主题(118)理性面对校园暴力 促进社会和谐进步(118)【范文19】 交通安全主题(120)加强交通安全建设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120)【范文20】 安全监管主题(122)政府重监管 保驾护发展(122)第四章 文化类范文(124)近年文化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124)【范文1】 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126)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126)【范文2】 青年价值观与社会责任主题(128)勇担重任 让青春在眉头闪光(128)【范文3】 干部精神状态主题(130)守望精神高地(130)【范文4】 廉政文化主题(132)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132)【范文5】 提高国民素质主题(134)道之以德 律之以规(134)【范文6】 新闻职业道德主题(136)加强新闻工作者自律 做好公众灵魂的工程师(136)【范文7】 整顿低俗文化现象主题(138)整治低俗文化 共建社会主流价值(138)【范文8】 文化软实力主题(140)坚持科学发展观 增加文化软实力(140)【范文9】 文化体制改革主题(142)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提高国家文化竞争力(142)【范文10】 文化产业创新主题(144)借一股自主创新的劲风 打造文化产业强国(144)【范文11】 文化创意产业主题(146)以创意为突破口 提升文化产业价值链(146)【范文12】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主题(148)传节日精髓 续民族血脉(148)【范文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题(150)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150)【范文14】 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主题(151)以正确的政绩观看待名人故里之争(152)【范文15】 阅读文化经典主题(153)阅读经典 传承文明(154)【范文16】 红色文化旅游主题(155)发展“三位一体”的红色旅游 让革命遗产再放异彩(155)【范文17】 互联网健康发展主题(157)绿色上网 利国利民(157)【范文18】 手机文化主题(159)让手机文化多一些健康的因子(159)【范文19】 知识产权保护主题(16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挺起中国创造脊梁(161)【范文20】 对外文化交流主题(163)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163)第五章 生态环境类范文(165)近年生态环境类真题(范文)的考情分析(165)【范文1】 生态环境与协调发展主题(166)科学统筹规划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166)【范文2】 应对气候变化主题(167)后天的拷问(168)【范文3】 海洋开发与保护主题(170)硬币的两面(170)【范文4】 水价调整主题(171)水的价格(172)【范文5】 水资源节约与保护主题(173)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 解决缺水问题(174)【范文6】 低碳社会主题(175)建设低碳社会 实现可持续发展(175)【范文7】 海洋低碳经济主题(177)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177)【范文8】 节能环保产业主题(179)加快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步伐(179)【范文9】 新能源发电主题(181)发展清洁能源 优化电源结构(181)【范文10】 西部生态环境主题(18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183)【范文11】 农村生态环境主题(184)构筑新农村建设的生态环境基础(185)【范文12】 小城镇生态环境主题(186)搞好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生态保护(187)【范文13】 生态城市主题(188)打造生态城市 把握健康发展方向(189)【范文14】 生态示范区主题(190)创建良好生态示范区(190)【范文15】 生态旅游主题(192)科学发展生态旅游(192)【范文16】 现代林业与森林保护主题(194)保护森林资源 大力发展现代林业(194)【范文17】 防治沙尘暴主题(196)重视生态 科学治沙(196)【范文18】 治理光污染主题(198)树立节能观 根治光污染(198)【范文19】 治理建筑垃圾主题(200)减量化 资源化 让建筑垃圾“消失”(200)【范文20】 生物多样性主题(201)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构建人与自然的共同家园(202)■第六章 写作题未来发展趋势——公文应用文(205)公文、应用文将成为未来写作题的发展主流(205)【范文1】 通知(206)关于贯彻两会精神、做好本省2009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6)【范文2】 请示(207)关于设立专款安置非正常外来流动人员的请示(207)【范文3】 答复(208)对某学报C主编意见的答复(209)【范文4】 情况报告(210)关于兰州牛肉面限价事件的情况报告(210)【范文5】 情况综述(211)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情况综述(211)【范文6】 情况通报(213)关于“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的情况通报(213)【范文7】 调查报告(215)某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215)【范文8】 讲话稿(216)让保护“非遗”的火炬在掌心传递(217)【范文9】 演讲稿(219)加强社会救助 促进社会和谐(219)【范文10】 发言提纲(221)关于一个真实“中国制造”的发言提纲(221)【范文11】 新闻发布稿(222)关于“三鹿”牌受污染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处理情况的新闻发布稿(222)【范文12】 公开信(224)致广大网民朋友的一封公开信(225)【范文13】 倡议书(226)关于拒绝互联网不良信息的倡议(227)【范文14】 建议信(228)关于保证贫困学生就读大学问题的建议信(229)【范文15】 责任书(230)××乡(镇)2009年环保目标责任书(231)【范文16】 规划(233)某县“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233)【范文17】 计划(234)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工作计划(235)【范文18】 总结(237)关于全国防治禽流感疫情工作情况的总结(237)【范文19】 意见(239)关于落实温总理批示、建设节约型机关的意见(240)【范文20】 会议纪要(241)关于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会议纪要(241)第七章 申论文章写作备战策略(243)第一节 文章立意(243)第二节 文章拟题(245)第三节 文章结构(247)第四节 文章写作(249)第五节 文章论证(251)第六节 文章语言(252)中公教育·全国分校一览表(253)中公教育·2011年独家权威公务员笔试课程介绍(255)中公教育·中公远程教育简介(257)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强大图书体系(25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通辽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参与变革、主动变革、承受变革,需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经济新的增长点,最大限度地释放全市发展潜能,才能协力摆脱困境,夺取追赶超越的新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 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生动的创新史。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工程,有效带动了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来审视,我市的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传统的要素驱动、投资驱动渐趋乏力、渐成瓶颈。“打破”才能得生机,“取直”才能后发赶超。为此,推进创新发展,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能有效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新的竞争优势,大大减少增长动力转换“青黄不接”的时间,从而更好适应新常态。 一是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新的投资领域和投资需求;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发挥出口战略,提高我市产业在出口市场的地位。 二是加强平台建设。加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建立一批院士专家站、博士专家站、建设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实验室,创办各类科技创业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三是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整体性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发展整体效能、推进事业全面进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时期,通辽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00亿元,年均增长9%,位居自治区前列。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些问题是相关领域的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多重矛盾叠加形成的深层次结构问题。因此,必须要坚持协调发展,全面、系统、协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北部“霍扎”、南部“四点一带”协同发展,促进中部“两区一县”融合发展,塑造主体功能约束有效、资源环境可承载、经济优势互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通辽发展新格局。 二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服务力度,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壮大县域经济。 三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文化改革创新发展,建设民族文化强市。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通辽的品牌所在、优势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关切所在。这些年我们大力推进生态保护、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改善,成效总体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当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区的生态问题比较严重,群众要求进一步加大环境改善的呼声还很高。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注重需求侧创新升级的同时,开辟供给侧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将生态文明的理念、目标、任务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坚持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下大力气狠抓生态环境中的薄弱环节治理,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四、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联动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发展空间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对外开放的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利用开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集聚创新要素、推进创新发展的能力还不够强。要想在下一步发展中乘势而上、弯道超车,必须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一是深化国内区域合作。抓住国家新一轮支持东北加快发展的机遇,深度融入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东北制造业配套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进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加强与周边盟市合作,实现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区域发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开放招商,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的效率和效益,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增强通辽经济发展的联动性。 五、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公平性。 社会公平、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和本质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公平、人民共享的价值导向,使全体人民在公平发展和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通辽在民生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进共享的同时更要调动各方面共建的积极性,在保障大多数、提升平均数的同时更要关注极少数,确保民生建设能够走在自治区前列。因此,坚持共享发展,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落实好“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脱贫措施,精细化到每一户每一人,做到因户施策、因为施策,确保2017年底消除绝对贫困。 二是落实好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保障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是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同时要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