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18

wendyxing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信息碎片化议论文题目大全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asai100

已采纳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在《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一文中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学习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笔记却记得越来越少。上课,我们可以下裁相关课件、拷贝老师的PPT、上网搜到需要的内容。看起来学习的方式更加轻松了,但并没有经过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有些知识变得似是而非,有些观点变得人云亦云,有些宝贵的想法一闪而过。海量信息的冲击淹没了我们对知识的选择与吸收,许多知识还没有好好消化就成了过眼云烟。该文提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有诸多启示:首先,我们认同周校长的观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因为简单地下载、拷贝、搜索较之记笔记缺少了深入思考的过程。而学习过程中是要主动思考、丰富思想、激发灵感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录入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记笔记看似小事一件,实为思维的片段,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因而不可缺少。其次,我们还要深入思考现在广大学生不记笔记的原因,其一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内心的浮躁,记不记笔记其实是互联网时代科技和传统的摩擦中的一个小体现,对此我们要深入分析,辩证对待,不可贪于科技带来的便利而让自己变得懒惰、停滞不前。最后我们探讨互联网时代如何将学习方式多元化和传缆学习习惯做到有机融合,让科技的便利和传统的精髓一同成为我们的人生助力。考生可从不同层面人手,确定写作立意,选材构思成文。拓展阅读互联网时代,别把记笔记的手艺丢了“我去听课时发现,有很多同学不记笔记,这种现象令我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担忧。”国庆假期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官网上刊载了该校校长周玉的署名文章《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该文提倡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仍要拾回课堂记笔记的传统。(《中国青年报》10月26日)“让记笔记成为一种习惯,让记笔记成为一种修养,让记笔记成为一种文化”,周校长的“三段论”阐述了一位当代学者的笔记观,也留下了一段校长循循劝学的佳话。记笔记或许事小,但学习方法事大。记笔记问题根本上是如何学习的问题。“小”只是表象,更科学地表达,它属于教育领域中的微观问题。微观不等于不重要。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若干年前就曾预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时至今日,大学功能不断延伸扩展,但人才培养始终被公认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校长能够深入课堂听课,发现学生上课存在的问题,其实是大学重视教学工作的具体体现。不必否认,现在的大学生们较之以前不太爱记笔记。究其原因,也许很多人认为这已经不是问题。信息技术如此发达,早已被广泛应用于课堂学习之中。老师的授课幻灯片课后可以拷贝,教学课件随时可以下载,不要说记笔记,可能有的人认为去不去听课都无关紧要。知识点就在那里,随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复制过来。问题在于,记笔记只是记知识点吗?课堂学习只是单纯“听讲”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以现代学习技术的发达来掩盖记笔记的重要,其实恰恰反映出对记笔记理解的片面。   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思想撞击与互动的过程,是灵感迸发的过程。记笔记当然需要记录重要的知识点,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记录下自己在听课时的延伸理解、认识和思维。而这样的学习收获是课堂之外难以实现的,也常常是必须通过笔记才能及时捕捉并保存下来的。记笔记的过程,实际就是学而思的过程。可以说,愈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获取的碎片化愈发明显,学会记笔记才愈显得重要。现在的大学生们,确有必要重拾记笔记的优良传统。   从另一方面反思,学生课堂不记笔记,表明老师的课堂组织是不足的。一方面,可能是讲课内容照搬教材,不能激发学生灵感的产生和记录的冲动。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师自己对记笔记认识不足,从而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此外,从更宽广的意义上来讲,这也不仅仅是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现在社会上有个怪现象:很多成年人自己不喜欢阅读、不喜欢思考,却又对学校教育寄予过高的要求,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实现自己未尽的理想。然而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有些时候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学校教育。如果社会普遍缺失学习之风,又怎指望能培养出爱学习的下一代?所以,让记笔记成为人生的必修课,其实也是对全社会提出的学习要求。

信息碎片化议论文题目大全

194 评论(14)

minijojo

你是写论文还是辩论呀?自然是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就是信息量更大,碎片化易于传播和接收,人们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另外人们生活碎片化时间太多,才顺势而出信息碎片化,你能想象坐地铁公交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呆呆坐着吗?有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途经,充实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坏的就是1、信息量大、多、杂,信息更新太过迅速、不利于深入了解、真正了解;2、真正有意义的碎片化信息少,微博等是碎片化信息的典型,里面有多少信息对人们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呢?多的是广告、重复的励志话语、笑话、琐事、人们花费了更多时间在八卦围观上等等。
197 评论(12)

黄昏雨露521

好的一方面就是信息量更大,碎片化易于传播和接收,人们有更多的信息来源,另外人们生活碎片化时间太多,才顺势而出信息碎片化,你能想象坐地铁公交的时候没有什么可看呆呆坐着吗?有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途经,充实了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坏的就是1、信息量大、多、杂,信息更新太过迅速、不利于深入了解、真正了解;2、真正有意义的碎片化信息少,微博等是碎片化信息的典型,里面有多少信息对人们的成长有积极意义呢?多的是广告、重复的励志话语、笑话、琐事、人们花费了更多时间在八卦围观上等等。
23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