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的娃
所以如何让自己高效抓住中心意思以及支持论点才是关键,如果一个字一个字看会话费很多的时间。建议还是用手记笔记。针对你说的强迫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开头你要花点时间多做笔记,找出自己的笔记习惯,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笔记系统。虽说康奈尔笔记法被美国大学教授普遍推存,但是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要有磨合期的。其次,一定要快速。迅速找到中心,立刻写到笔记本上,那么在自己写文章时,这就相当于素材本。我是一个在学习欧美历史和文学的学生。单单只是美国历史,每星期就有200多页古英文的阅读量要完成,并且还要写4-5篇800字以上的 还要有额外的作业和模拟题。文学就更不用说,除了看小说,看诗歌还得看文评。老师上课采取的是研讨式的课堂,同学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几乎不用看不到他们做笔记。课上主要是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听人家的观点。所以在发言的时候,看笔记就是要快速看重点。 
读一本书时,你是从头到尾画一张还是多张?(1)手绘的话,需要在家或公司,只有这些地方才有彩笔和A4纸,目前没有随身带着彩笔和A4纸的习惯(2)手绘完一本书,要修改很多次,基本上都是多张。比如经常会画着画着就空间就够了,但分支错了。用错笔了,内容重要程度分解不对,写错字了。(3)手绘时非常花时间,有时会比我读完一本书时间还长,必须准备2小时以上,如果书比较精彩有时会花上一天或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读书读到哪个阶段开始绘制了?开始前、读完、还是一边读一边记?除了小说只读1、2遍,大多数的书只要做笔记最少读2遍,先把书看完第一遍,对全书的内容和框架有个了解,阅读第二遍或第三遍时开始做笔记。你是侧重梳理书的大纲、还是记录要点,或是记录自己联想到的想法?(1)整本书是思维导图笔记,看到不错的就放在思维导图里, 最后从新梳理大纲,按自己的理解从新调整。(2)针对某个细节,书中说可能会非常精彩,这时把书中的部分内容摘录做成读书笔记。(3)刚开始时是记录要点,在后期整理时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和阅读时的心得。有时会单独把心得和想法做成单独的思维导图,把这些想法从新汇总、提练之后会非常有价值。我一般做思维导图时,如果书非常好,我也有充分的时间会进行4、5遍的调整。第一遍开始把书中所有的要点都做出来。第二遍自己的理解对做出的思维导图要点做成整合和调整。第三遍开始进行删减只保留对自己有用的部分。第四遍把这个导图按照7W3H的方式从新做一个思维导图第五遍把这本书的内容放到自己个人行业的知识树,进行补充和扩展。这个知识树通过阅读、实践和自己的反思积累而完成。一般情况下,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对这几个部分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整合,按不同情况可能保留二、三个版本。希望自己能达成目标。你是用手绘的还是其他工具?(1)刚开始学思维导图时手绘,现在比较懒,用工具软件多一点。(2)手绘:在动手的过程中全程参与进去了,印象深,很长时间都不会忘记。如果现在手绘只会对内容非常不错的书进行手绘。手绘不适合过于复杂和简单的书,最好难异适中。另外手绘比较花时间,必须准备足够的空闲时间。(3)用软件,便于修改、整理和保存。自己用基本上不加图像,如果是为了培训、开会和演示,要尽量花些时间加入合适的图片和颜色,有时会用imandmap 导入或重画一遍,这个软件的手绘效果比较不错。画完后的思维导图你如何保管?电脑文件夹?把纸张夹在书里?(1)把最后一张比较完全的手绘放在活页夹里统一保存起来。(2)把手绘的内容拍成照片,起个名字,分类保存(3)用软件完成这本书的思维导图之后,分类保存 (4)会把里面的内容,从新分解汇总到跟本专业相关的知识树上。下次再看这本书之前你会马上找以前画的思维导图来看吗?(1)看书前不会,一般在看书的过程就会对相应的内容有个判断。(2)如果在电脑前,看完第一遍之后,会找出相关的思维导图知识树,看看以前对这方面的了解,然后更有侧重的阅读和做笔记最后说一下自己对思维导图笔记的看法:对我自己来说思维导图笔记的作用是帮助自己深入阅读,在完成思维导图笔记的过程中,整理归纳书的要点,梳理书中的整理框架。特别在建立分支时,主要是用短语和词,而是不是句子。这时就需要考虑这段话的关键是什么,怎样用更简练的词和短语把给表达出来。当整理完书的要点之后,再从整体上来考虑全书的结构是否合理,按照对书的理解,从整体角度,对内容进行从新排列组合,让这些内容更清晰、更有逻辑性。对于大多数的书而言,当你完成这样的步骤之后,多重复几遍,会让你理解的更深入一些。如果说阅读一二遍之后,只能吸收书中内容的30%,那么做完思维导图笔记和其它笔记后就会达到50%,完成一个大的主题阅读之后会达到70%。再加入跟其它人分享(包括向别人讲述)和实践才能达到90%。你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很简单,任何单纯而孤立的阅读都是一种很浅薄的吸收。对我来说,不经过长时间的整理和思考。没有形成整体的系统框架,缺少自己的观点,无法跟实践相结合,不能清晰而深入的表达就是一种浅阅读。
我猜想很多人做读书笔记都存在着误区。就以我来说,我做读书笔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摘抄经典句子或观点,二是写一些长篇大论的“与书无关的或是浅薄的空谈”。这些做法说不上错,但就以获得知识为目的读书而言,这样做读书笔记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极小。怎样才是高效的读书笔记呢?首先摘抄《文心》一书中的一个例子:“鲁直诗云:“黄花晚节尤可惜,青眼故人殊不来”,与魏公“且看黄花晚节香”,皆于黄花用“晚节”二字。盖草木正摇落之际,惟黄花独秀,故可用此二字。”这是一个关于“黄花”“晚节”的读书笔记,其将黄花与晚节的关系做了解释性说明,且还举了两个例子,有理有据,任谁看了都明白这二者的关系,以后运用起来也不难了。这样的读书笔记是不是很高效、一目了然!那么,怎样才能做出这样的读书笔记呢?01 用议论文的方式去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不是读后感,也不是书评,就是单纯从书中获得知识,并加以理解,为自己所用。《文心》中有这样一句话“读书笔记不需要辞藻修饰,以简短朴实为宜。除了论断、理由、例证以外,不必多说无畏的话。”所以可以用议论文的方式来写读书笔记,只要摘录书中的精彩观点,经典语句,说出其精彩的理由,必要时举例子加以例证,不需要多说废话。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也是一种议论文笔记法,具体做法是在笔记本上记录读书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触动自己的内容,再在摘抄的原文下写上自己的评论和想法。此方法有三个好处:一是能加深记忆,二是能加深理解,三是能为日后写书评和文章提供素材。用这种读书方法,可以让读书活动完成从生搬硬套到独创性思维的飞跃。02 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主题阅读,并做专题笔记。例如想学写小说,一般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写的很精彩,那么就可以多读些小说,记录小说的开端和结尾有多少种写法,比较哪些方式更出彩,以备之后运用。03 RIA便签法——提疑或者印证生活经历对于书中的观点有疑惑,可以写下来,以便之后解决此疑问。或者书中的观点与自己的生活相印证也可以加上自己的经历记叙下来,这个可以作为写作的好材料。可以采用RIA便签法:RIA便签读书法将阅读分为:R(原文片段)、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和A2(以后我怎么应用)。★R:在读书时,遇到某一个心动片段,停下来,划出来。★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知识,达到理解知识本身,并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A1: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境,让这个知识真的和自己有关。★A2: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04 大胆的写,不要害怕陈套不要怕自己的知识与阅历有限,写出来的都是别人写过的东西,只要不是抄袭别人的,是自己思考后所得,就是有收获的。“写笔记的本意,原为了记叙读书的心得与研究结果,以备将来的查考与运用,并非像书简或传单似地预备给人看。”就是这样,除了少数的名作家能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出版出来供大家参阅,绝大多数读者的读书笔记都只给自己看,那又有何惧呢?大胆的写就好!05 做好分类和索引,关注笔记的再现性很多人做笔记,写完就完,过后从不再翻阅,仅仅像是做样子,这样的笔记有何用处呢?不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推荐采用活页纸或是云端笔记来做笔记,可以很方便的分类,日后查找也容易。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悦读悦旅(ID:Mu4330)。
题目:作者: (翻译: )书刊名称:内容摘要:心得体会(剖析):我也有写过,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