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yh
看完《画皮》,我对陈坤与赵薇的印象大为改变。他们都有香港演员的毛病,段落好,角色的整体感差。陈坤在《理发师》中角色整体感特别不可信,但结尾出监狱的那场戏却演得尤其地好。《画皮》中,他非常符合陈嘉上电影中小丈夫的一贯形象,事业有成,时不时做点与夫人无关的春梦,不过,《画皮》中王将军与美狐的春梦过多。 我觉得《画皮》中最好的还是赵薇的王夫人,勇敢、善良、无畏。赵薇也是当年与周迅一样是典型的花旦,特别是还珠格格对80后、90后的深刻影响,使得她以后的影视形象都难以摆脱一种格格的轻浅,难以沉下去。《画皮》前,她表演最好的是《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可惜戏很少。《画皮》中,她在化妆造型的外在帮助下,很快进入到王夫人这个青衣型角色中,她在台词上尽量克制,通过声音与眼神很好把握了王夫人的整体形象,可以说,赵薇在《画皮》中很大气很成熟,我们可以看见她今后在电影角色上的无数可能。这非常难得。因为大眼演员是比较难在大银幕上有所成就的。赵薇的确是《画皮》中最大的惊喜,同时她也会给《画皮》带来80后、90后的巨大的观众群。 当佩蓉端起小碗,义无反顾地喝下妖毒,她眼中的刚毅与柔情,让我想起了一句话:“爱情就是含笑饮毒酒。”何止是佩蓉,剧中的每个人面对爱情这碗毒酒时,哪个不是毫不犹豫地一饮而尽?情到深处,有如毒入心肺,无药可解!看到此处,我不禁感叹导演的功力,赞叹赵薇的演技,同时深深的感伤,原来爱情那么伤! 佩蓉爱王生,所以她隐忍,她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男人无法抑制地爱上别人;她委曲求全,甚至愿与小唯分享王生;她高兴的跑去找小唯,想告诉她自己愿意收她为妾,其实是个女人都明白,怎么可以和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爱情?!可是因为她太爱王生,她不愿意看到王生在情感上挣扎,所以她想成全。当她得知小唯是妖之后,她用自己的生命和谎言作为交易,为的还是王生。她是中国传统妇女的代表,忠贞、坚忍、牺牲。她的眼中总是饱含泪水,她倾其所有、不计回报,甚至成为众矢之的、面目全非、万劫不复,依然无怨无悔,这就是佩蓉爱情的方式。现在社会依然有很多这样的女子,当她们得知自己的老公有了婚外情后,依然在哭泣之后委屈求全,甚至在老公和“小三”一起的时候依旧不忘告诉他天冷了该加衣了,身体不好,不要多喝酒。 庞勇爱佩蓉,所以他选择醉生梦死,浪迹天涯。当他在战场上看到了王生佩戴了佩蓉送的定情信物后,痛苦万分地选择了退出,放弃了显赫战功,放弃庞家军,奔走他乡,穷苦潦倒,为的是爱;当佩蓉服下妖毒,被士兵和群众围得无处可逃,又是庞勇从天而降,救了她,守护她,为她心疼,为她战斗,为的是爱。这个看似粗鲁的莽夫,有着怎么样的侠骨柔情?他的放弃,他的逃避,他的出现,他的战斗,只为一个原因,“我希望你过得幸福”庞勇如此这般对佩蓉说。他是爱情坚贞的守护者。这让我想起许多为爱而痴的男子,很多人也初恋的不完美,乃至一生都孤独着,看着她成了别人的新娘依然挂念她,知道她过的不好,依然心疼,依然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她的身边,怪不得有人说,一个男人一生可以爱很多女人,但是在心底里只有一个女人。 小唯爱王生,因为爱,所以放弃了千年的修行。她的爱很简单,就是只有我和你,在一起。她是那么自信的妖,她自信可以让王生爱上自己,只爱自己。在爱情的领地,爱是唯一的,怎么可能能用来分享?她的这样霸道和自信,让我佩服。她以为让佩蓉变成妖,她就可以得到王生的心,只是没想到,王生对佩蓉,已经到了生死相许。所以,那一瞬间,她绝望了,那一声呐喊,让我看到了她内心崩溃的边缘。刀剑穿不透的心,却被爱情彻彻底底地撕成了碎片。王生在临死却说“我爱上你,但是我已经有佩蓉了。”就为了这三个字,她用千年修行的灵换得所有人的性命。因为爱你,所以放弃,所以成全。她甘愿被打回了原形,做一只小白狐,继续在沙漠的日出日落里,等候着千年的轮回。她爱得轰轰烈烈,有如飞蛾扑火,明知将走向毁灭,却依然勇敢而璀璨地燃烧,无论她是人是妖,她注定以这种毁灭性的方式燃烧在王生的心里。她用千年的修行,体验到了人类的眼泪和痛苦,却也得到妖精所没有的爱情。爱情本身就是妖毒,无论是人和妖,都无法抗拒,饮了,即使死了,也一样无憾。所以我喜欢她,非常非常的喜欢,因为她的勇气,她的牺牲,一个女子能如此敢爱敢舍弃,是多么的令我心动。今天看新闻有人说到万圣节,说想看到什么样的鬼,很多人说希望是小唯,是啊,有如此美鬼爱上自己,应该是很多男人么梦想的吧?! 在来说蜥蜴精和降魔女,他们也莫名其妙地陷入爱情的泥潭。蜥蜴精为了取悦小唯,为她杀人挖心,为她被王生庞勇等人追杀,为救她,与降魔者决斗,甚至到最后还陪她一起打回原形。对于蜥蜴精而言,你可以不爱我,但只要让我陪在你身边,爱你就足够了。因为爱她所以不计较她的任何坏脾气,只有包容和心疼。降魔女本不懂爱情,她只是追寻消灭千年美狐而来,她道行很浅,傻不楞噔的,拿着一把爷爷遗留一把可以灭妖的短剑,直到因为救庞勇心切,而无意中拔开短剑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她爱上了庞勇,而只有拥有真爱的降魔者才是最强大的,也才是真正无敌。而且孙俪这个演员一直是我喜欢的,她是如此的清秀可人,美丽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杂质,这次她演的很好,当她爬在庞勇身上大哭的镜头,让我流泪。 得不到的男人似乎更容易专情,比如为爱人做事就心满意足的蜥蜴。但关键时刻还是要来捣乱的。仿佛只有女性可以把为情牺牲主动呈现,虽然总要与哀伤相伴,所以所有女人的一夜白头都是情伤,在这里更淋漓的还有佩容的惨白面颊,两行血泪,以及小唯最后的凄白面色,化身白狐。我最喜欢的作家张小娴曾在小说中描述:“我们也许可以同时爱两个人,又被两个人所爱。遗憾的是,我们只能跟其中一个厮守到老。”女人如此是平常,男人如此便是难得。 约束王生的是他自己的心,他自己对自己的期许,因为能够挑战的只有自己。妻子对庞勇的相信,不惜以对自己说谎为代价是他心底的伤,所以几次愤怒,要对妻子喊叫“我没有,你根本不相信我可以做得到!”抛下将军的盔甲,没有身份的束缚,男人们才能为情坦诚。王生最终丈夫的担当和对小唯的告白都是自己的心愿达成。“我想跟你一起走。”一切都已经结束之后,王生对庞勇说。这一定是他的真心话。最喜欢的一句评论这样说“因为生活太平凡,爱情太伤人,责任太沉重,生命太执著,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男人的注解吧。 《画皮》让大家共同经历一场春梦,可以面对和承认自己和别人的本我欲望,回到真实中发现,有时候“原来我们都是妖精”!也可做一回超我的功德,甘愿牺牲和成全,让爱与情感完成极致的祭礼。画什么样的面皮,还看自己心的选择!如同主题曲“画心”所唱,“一阵风一场梦,爱如生命般莫测,你的心到底被什么蛊惑,你的轮廓在黑夜之中淹没,看桃花开出怎样的结果”…… 
拯救大兵瑞恩》之结构�6�1人物�6�1艺术特色浅谈《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描写二战时期的影片,讲述了盟军一只八人小分队潜入德军后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找到并带回一位名叫瑞恩士兵,把他送还给他那已失去四个儿子中三个的母亲的故事。 比照以往,战争题材的影片往往节奏紧凑,而这部影片却是个例外,挥毫泼墨用了整整40分钟描写诺曼底登陆的血腥场面,以至许多观众都因受不了这样的视觉刺激而提前退场。作为一个“极热”的热开场,导演无疑为屏幕前的观众们制造了与电影内容极为相符的情境,战争是惨烈而血腥的,人在彼时显得如此脆弱,枪林弹雨穿透头盔、撕裂身体;士兵在滩头上寻找自己的残肢断臂;一声炸响过后,米勒拖着的伤员只剩半截……战争场面的还原达到罕见的真实。而气氛烘托浓烈之余,导演也精明地埋了铺垫,即为日后把人小分队深入德军的巨大危险性作了全面预告,先让观众在自己心里有了对比,当然也就更迫切地想知道艰巨的任务如何完成。情境这座平台的成功设置,开拓了日后情节冲突发展的空间。四十分钟漫长视听刺激过后,本片节奏的功力开始凸现:导演仅用了五分钟的胶片,八人小分队就已走在了寻找大兵瑞恩的路上,情节交待简洁明了。一行人行军的过程可算开端单元的句号,到此为止,每个成员的性格都已有所体现,小翻译厄本跑前跑后问这问那既松弛了气氛,又为下文揭开“米勒战前的职业”打下伏笔。全片也进入带入过程。带入单元的第一个小高潮发生在第56分钟,列兵卡帕佐被狙击手击中,不幸牺牲;第二个高潮仅在两分钟后的58分,双方无意间产生对峙,最后以敌方被击毙告终。两个高潮连接得如此紧密,仿佛预示着本该得到休息的精神并不可放松,置身战争,理当如此,但一味强调警惕、危险不但不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也难免把自己的门槛垫高,于是新因素介入——第一个瑞恩带着搞笑的蠢气上场,一点失望过后,留给观众更多的是希望。第三个高潮来临,以数铭牌为过渡,小分队的又一名成员——军医迪克�6�1魏德死在攻击伞兵的堡垒前;紧接着厄本放走德国人引发了第四个动作性不强,却更为重要的高潮:列兵鲁宾扬言离开,军士豪沃兹举枪阻拦。这个高潮的人物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不单单是小分队里的上下级,还有队员之间的分歧,以及最终极的矛盾——此次行动到底值不值得的点题,导演代米勒作了最机智的回答。这个高潮也可以看作发展部的内容。真正的瑞恩出现,是在影片过半,可见导演的目的很明确——救谁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救人这项行动。个人认为接下来守桥战斗的开始就已是高潮的部分了,发展部只有十几分钟,完成一个任务的转移——救瑞恩到守桥。有趣的是,守桥阶段的战斗与开头诺曼底登陆的长度相仿,都是四十分钟左右,可见本片叙述的轻重缓急,导演拿捏的大胆而准确。作为高潮,这部分本该是情感最强烈、最紧张的时刻,主人公命运的高潮,主题的高潮,性格的高潮,但又由于战争题材的缘故而变为视听等感官刺激的高潮,所以可以说这部影片的视觉高潮和主题高潮在时间上是相一致的,便于观众体悟电影的主题。高潮与结局连接紧密,而实际高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表达的完结,最后老瑞恩在陵园的一场戏更多是为结构的完整性服务,而非情节上的必然连贯。继结构合理之外,影片的人物塑造亦非常成功。八人小分队,人皆迥异。军士豪沃斯是米勒上尉的忠实下属;下士厄本是连短兵相接时都会用敌国语言喊“放下枪” 的小翻译;军医迪克�6�1魏德事业心强烈,常为自己无法担负与身份相符的职责而自责;其他四人都是列兵,鲁宾对米勒上尉来说不是省油的灯,这个机智刻薄的纽约客毫不掩饰对此项行动的愤慨和质疑;卡帕佐是个心地善良的澳大利亚人;利施很有正义感,他为纳粹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义愤填膺;狙击手杰克逊长着一幅桀骜不驯的面孔,却是个虔诚的教徒,把每一个狙击对象当作上帝赐予他的礼物。 而我想详谈的是主人公米勒上尉,和他所拯救的大兵——瑞恩。 米勒。米勒是个英雄,却不是唯一的英雄。如果当面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会笑着让言者滚蛋。毕竟,“英雄”这个词只对活着的人有意义,只对在乎他的人有意义。颤抖的右手、倒下的战友、失聪、指挥战斗、抢滩成功,与其说这是性格的铺开,毋宁说是对米勒能力的首肯。可以说到军医死前,他都可被任意一部战争片中的长官所代替。服从命令,宽容下级,所有的抱怨照单全收,所有的任务漂亮完成。可以说导演塑造了一个真正立体的分队长,他不是靠等级威信、军人责任感支在下属面前的,他想妻子、想回家,他会把袒露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当作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羞于与人分享却又自豪而甜美的经历。当然,他决不会忘记身为军人的职责,和那个待他拯救的孩子的幸福。这部影片的美国色彩浓郁,家庭对美国人来说,几乎等同于信仰,我想米勒在执行任务的同时,一定也无数次在心里抱怨再自我安慰,或许每次说服自己的,除了“救了瑞恩,就离家近了一步”之外,还有“救瑞恩的家,也是救我自己”吧。军医下葬时,那个男人独自一人的哭泣突然很动人。 瑞恩。大兵瑞恩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即便处于事件的核心,他的重要性也早被这次行动本身的意义所掩盖。但是,略去拯救对象的额外身份,他,又是观众了解美国最普通士兵的途径。瑞恩就像一扇窗,透过他,不难看到那些平凡的美国年轻人在没有被社会赋予特殊关照时应有的战争经历,那些跟瑞恩一道守桥的战士们,甚至包括去拯救瑞恩的小分队。被拯救,这是外界不为他所掌控的因素赋予他的义务,与他无关,因而影片的视角扩大了,在守桥之役前瑞恩根米勒讲述自己兄弟的趣事一场戏,导演并非在试图说服观众,力证这次行动是在拯救一个多么值得怜悯的家庭,而是通过瑞恩的嘴,说出每一个美国士兵的故事——战前,谁都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他们被子弹击中时要为之感伤和不舍的东西,那究竟是什么?可能在美国,那是家庭的回忆,在别的地方又是别的什么,总之是一些值得珍藏和怀恋的,却又远离的东西。战争的作用在这里仅仅是毁灭所能毁灭一切,战斗者们便是要夺回他们能夺回的部分。瑞恩的性格体现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为类型化,同样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艺术特色而言,这部影片的镜头运用很见功底,导演的意图在镜头中往往表现得十分明确,并有出色的感染力和表达能力。在影片的前40分钟里,与其他人也一样,小分队队员抢滩时平行蒙太奇利落的切来切去要传达给观众的不只是“脸熟”(对第二次看片的人是),更多的是战争的高强度视听施压,导演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人类成片死去的过程,还有一些未死之人争取活下来的过程,在这里没有英雄没有猛将,所有人的生命都微若草芥,随时可能化为冰冷的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没人相信“理智”,正如没人会有意识的试着躲一颗子弹。又如卡巴佐牺牲的一场戏,镜头大部分时间对着敌方的高楼上的狙击手,主观镜头与脸部特写频繁切换,显示出人物内心的犹豫不决,琢磨不定,而当镜头里的准星终于辨认出狙击手杰克逊的影子,却也是自己命丧黄泉之时。一个反视角的运用告诉我们,在战场上一对一的决斗中根本没有正义和非正义的言论必要,因为那时除了生,就是死。镜头的内容完全与所要表达的主旨一致,厄本最后开枪打死他曾放走的德国人时,摄影师并没拍尸体,可见死的是谁并不重要,重要强调的是,他终于敢杀一个该死的人了。影片结尾米勒死去,贺信的声音作为画外音响起,那是美国政府在宣读给瑞恩母亲的贺信,硝烟尚未散去的战场上,空镜头缓缓移动,杰克逊炸黑了的高塔,战坑,破碎的桥面和尸体,每个行动着的人的表情都沉静而安详,他们还活着,他们在聆听,那些军方赞美瑞恩的语言那么美,那同样是赞扬所有军士的语言,所有活着的人包括厄本,和那些死去的,更加无畏的人们。 战争与生命一旦被放在同一架天平的两侧,那么就注定了“毁灭”二字的分量沉重。真正的战争片从不避讳人类为自己留下的创伤,而在战争阴霾的背后,同样折射出人性灿烂的光芒。希望有帮助你!
欣赏电影的话,你可以从剧情,拍摄手法,剪辑手法等方向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