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9

a81334747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学前教育中如何尊重幼儿论文写作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hudx724

已采纳
1、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多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否定孩子;2、尊重孩子的人格独立性,父母和老师是平等的;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3、多跟孩子交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朋友似的关系,了解孩子的想法。

学前教育中如何尊重幼儿论文写作

210 评论(10)

手机用户

(一)、个体差异及其表现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以智力为例,智力的高度发展叫智力超常或天才;智力发展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叫智力低下或智力落后;中间分成不同的层次。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旱,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这叫“人才早熟”。这种情况古今中外,各国都有。在音乐、绘画、艺术领域,这种情况尤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叫做“大器晚成”。这指智力的充分发展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这些人在年轻时并未显示出众的能力,但到中年才崭露头角,表现出惊人的才智。这种情况在科学和政治生活舞台上屡见不鲜。可见,并不是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力都是早熟的。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它们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像,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不同能力的结合,也使人们互相区别开来。例如,在音乐能力方面,有人有高度发展的曲调感和听觉表象能力,而节奏感较差;而另一人有较好的听觉表象能力和强烈的节奏感,而曲调感差。查子秀(1990)比较了超常儿童与常态儿童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词类比推理、图形类比推理、数概括类比推理、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结果发现,二者在认知的不同方面并非都差异明显,而是在解决难度大的问题上思维能力差异大,如超常儿童在创造性思维和数概括类比推理上发展特别突出。 (4)性别的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40年代,韦氏智力表问世,使智力测验不仅能考察一般智力因素,还能测查特殊智力因素。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二)、孔子——因材施教说到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我就想起孔子老先生。在孔子那个年代,他有很多的学生,比如说他有个学生叫公西华,公西华有一次问他说“我遇到了一件事,我就要去做吗?”孔子跟他说:“不行,你家里有兄弟姐妹,你要跟他们商量商量再去做。”孔子还有个学生叫冉有,冉有也问他同样的问题说“遇到一件事我就去做吗?”孔子说:“对呀,你拿定主意就立马付诸行动。”旁边有一个学生好奇怪呀,他们俩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给他们的答案是不一样呢?孔子说“公西华这个人,他生性鲁莽,所以遇到问题的时候我让他回家问问兄长,然后再拿定主意再去做,而冉有这个人呢,生性有点懦弱,有点胆怯,所以呢,当遇到事情的时候,我要让他拿定主意就立马付诸行动。这就是我们通常大家知道的因材施教。(三)、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幼儿教育是人才培育链条中最基础的一环,将在幼儿未来的成长中起到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所规定的,但对幼儿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并不等于“对全体幼儿进行同一标准的教育”。每个幼儿成长、发展的速度、兴趣、爱好、学习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幼儿具有各自的气质类型,性格特征;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到不同的家庭的影响;每个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也不同。因此,在教育上必须考虑到每个幼儿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不能把幼儿看成是一样的、相似的,不能用相同的教育要求、方式方法对待不同的幼儿。1、寻找最近发展区,实施分层教学。最近发展区决定着教学的可能性,而教学也应当以它为目标。“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即是儿童已经能够做到,但不是独立地而只能是在教育指引下来做到的那个区域。”区域活动是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组方法确定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例如:中班教材:看图讲述《好朋友》,我按照幼儿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进行分组。对能力强的学习一组,引导幼儿观察画面,启发幼儿讨论图片中的情节,并能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图片中故事的内容,甚至还可以让幼儿进行表演;而对能力相对弱的学习二组,我采用观察法、示范法,引导幼儿进行模仿,最终要求幼儿能观察图片较准确地讲述出故事的大体情节。这个活动中,利用幼儿间能力的差异进行分组,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个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激发每个幼儿去思考、去创造,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2、注重日常观察,实施因材施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还要注意个别幼儿的差异,一点一滴抓住教育时机,进行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不断发展,必需对不同的幼儿进行教育。例如:班上有个名叫陆彦文的幼儿,开学初每次绘画中,总是坐着不画,我问:“你怎么不画呀!”他说:“我不会画”。针对这一情况,我开始对他进行了几天的观察,发现他不是不会画,而是胆小不敢动手画,画坏了生怕老师要批评,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一次,我在绘画《小兔》活动中,发现她开始画了,但画得很小,一张八开的白纸就画了一只很小的兔子,当我走到他身边时,她就用双手捂住画,低着头,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我看见她的画,怕被老师批评,收画时我像往常一样一个一个地收起来,可是经验告诉我,这时侯不能去批评她,要找出她好的地方去表扬和鼓励她,对于这样的孩子,最怕老师又批评她,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于是,我就说:“陆彦文小朋友画画有进步了,你们看:她的小兔多神气呀!”听了我的表扬和鼓励,她高兴地露出了微笑。接着,我又说:“就是小了点,如果画大一点儿就更棒了!”以后,每次在画之前我就先提醒她,注意画面的安排,采取有目的地引导,少批评,多鼓励和表扬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后,她逐渐地能从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渐渐地她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现在,她的绘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绘画的兴趣也增强了,能主动把自己的画给老师、小朋友看了。因此,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当幼儿在学习或其他方面取得成绩时要及时鼓励、表扬,当他受到挫折时要鼓励他敢于面对,敢于向困难挑战,帮其树立自信心。3、关注个别幼儿,教育有的放矢。我班有这样一个小朋友,喜欢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爱讲话,老师叫他上课遵守纪律,他偏跑来跑去的,不仅不认真听讲还影响别的小朋友,老师批评他,他也不予理睬,依旧如此。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自己不会控制自己,总喜欢欺负小朋友,开始每天有小朋友家长来“告状”,为此我们老师也是伤透了脑筋,后来,我发现他很爱劳动,每天总争着帮保育老师洗茶杯、放茶杯、挂毛巾,其他小朋友做了一会儿就没兴趣,走掉了,而他至始至终做得非常认真。每次做完事我就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肯定他的优点、进步,并给他贴上一个小星星,让他在小朋友的心中有好的印象。他的荣誉感也很强的哟,每次给其他小朋友奖星星时,他总叫嚷着:“我也要,我也要!”根据这个特点,我趁机对他说:“如果你上课认真听,不欺负小朋友,老师就奖星星。”慢慢地他的坏习惯逐渐减少,各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告状”的家长少相对减少,小朋友也乐意和他一起做游戏了。我们老师,只有了解了孩子,知道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整体教学的同时,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将整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开展“言传身教、因材施教”使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地发展。
275 评论(10)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