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儿美丽
立爱国之志成报国之才读过《心系祖国,健康成长》一书,令我感慨万分。我深深为书中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折服,更为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而自豪。人的一生中,最崇敬、最伟大的字眼莫过于“母亲”和“祖国”。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尊严,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无论在哪里,中国人民的心总是与祖国紧紧相连的。1931年秋,吉鸿昌将军出国考察,在美国纽约,因别人把他误会成日本人,他专门用毛笔在木牌上写了“我是中国人”几个醒目大字,然后挂在胸前,昂首走在纽约的大街上。我被吉鸿昌将军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感动,更为中华民族那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高尚品质所折服。吉鸿昌将军不求名,不求利,为了国家可以牺牲一切,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祖国,这正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跨栏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翔荣获金牌,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会田径短跑项目世界冠军的亚洲人和黄种人。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刘翔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一句话:“我相信对于黄皮肤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来说,我实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我不会输给任何人,包括欧美选手。相信我,没错的。”是啊,一个人有了志气,有了能力,有了信心,有了人生所向往的目标,有了强大的祖国作为后盾,就能战胜一切,超越自我,攀登上世界的高峰,成为民族的骄傲,民族的荣耀。刘翔,他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还标志着民族的骄傲,民族的成功;他以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奋斗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还为自己的前途铺下了一条星光大道。他励志图强,要为中国民族争气,赢回荣誉,重振国家的声威。他做到了,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毅力与恒心,终于获得了成功,为民族争了气。难道这一刻的胜利不值得珍惜吗?爱国,就要急祖国之所急,想祖国之所想,随时准备报效国家。作为跨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时刻要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做有损国家尊严的事。在校园里,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奋发向上,不断提高自己的爱国意识;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中,我们要讲文明,要对人有礼貌,不乱讲脏话……这些虽然都是小事,可把这些小事做好了,同样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要知道,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光是自己,更是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可是在我们周围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报效国家,而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自己的前途;他们张口闭口外国如何如何,而把自己的祖国贬得一文不值。这些人和书中的主人公相比,难道不觉得惭愧吗?读完《心系祖国,健康成长》这本书后,我深深感到自己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学生,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从现在开始就要把自己的成长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学好本领,提高文化素质,树立崇高的理想,凭借自己顽强拼搏的意志战胜一切困难,不懈地奋斗,超越自我,用掌握的知识去描绘祖国更新更美的蓝图,用勤劳的双手把祖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使祖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东方。 
哈哈哈,这个多看看新闻就能写出来了。这里提供个参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牢记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实事求是,善作善成,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把自己的青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来,不但要有雄心大志,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将我们这一代青年对党的忠诚,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的信念,信心,信仰融入到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中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牢记为人民谋福利的使命和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复杂背景下,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面临着较多难题。“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1]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性爱国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理性爱国的内涵 在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渗透、价值观的多样的大背景下,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可行性、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原则,真正让爱国主义在当代大学生心中成为一种信仰、一种原则,成为他们心中对祖国最朴素、最真挚、最深沉的一种感情。而这种感情有基于理性的,也有基于感性的。我们对当代大学生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将情感与理性结合起来,情感爱国与理性爱国想结合并突出理性爱国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理性的爱国情操。 那什么是理性爱国?法国着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关于两种爱国心的划分,实际上就可以把其理解是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区别。对于理性的爱国,托克维尔这样阐述到:“另有一种爱国心比这种爱国心富有理智。它虽然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持久。它来自真正的理解,并在法律的帮助下成长。它随着权力的运用而发展,但在掺进私人利益之后便会消减”[2]爱国,不仅是情感表达,更是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理性行动。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是国家和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要以此为契机,从深化认知和引导行为两方面教育大学生用正确理性的爱国行动表达爱国热情。对我们新时代的当代大学生而言,理性爱国,最根本的就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绵薄之力;最迫切的就是在大学这个小社会当中,积极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磨练自己意志,锻炼各方面的能力,学会独自思考、自力更生、与人友善相处。只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通过大学不断提高我们做人、做事的能力,我们才能是真正的爱国者,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才是我们表达我们爱国热情的最好方式。 二、大学生理性爱国的途径 没有什么比爱国情感更为珍贵,也没有什么比理性力量更为强大。理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调动最广泛的青少年的爱国力量,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的报国行动,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途径方法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至关重要。 ( 一)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转变 重灌输转向重渗透 韩国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爱国主义教育比较成功的国家,细看他们爱国主义教育无不充满渗透的理念,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爱国教育,但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在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根据人年龄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小处着眼,爱家爱民族爱国。这种潜在的渗透教育深入骨髓,渗入血液,已经成为每个个体形成其人格的重要内容。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侧重于爱国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采取比较单一的灌输教育,只注重课堂上相关爱国主义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受教育主体的感受。随着教育环境的变化、教育对象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增强,这种传统的“灌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非常容易走向教育的反向,造成教育者的不接受、不理解,甚至是敌对心理,把这种教育看作是说教、洗脑。因此,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方向性教育,需要改变过去由中灌输向重渗透的转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启发、引导与渗透。 重理论教学转向重实践教学 爱国主义教育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理论建设水平之高,不在于我们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课之多,而在于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否真正青年学生把这种爱国之情内记于心外化于行,是否真正的把这种爱国精神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前进动力。要达到这种教育效果,就必须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学,改变过去仅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做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观烈士陵园,英雄先烈们生的光荣,死的伟大,认识到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游览祖国的大好山河,看我中华“江山如此多娇”,唱遍“谁不说俺家乡好”;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了解中华五千年文化和历史,感受炎黄子孙的血脉相连。只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爱国主义教育才可能取得最优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