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粒儿
想要完成一篇高大上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学术堂总结为“三板斧”策略: 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所有这一切开始之前,一定要先跟导师做具体、细致的沟通,我认为这一点是最最最重要的。 第一板斧,收集资料、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确定论文题目。 收集资料,这一个过程最简单,我们学校有云端图书馆,校内校外都能用,随便注册一个账号就可以任意下载论文。 第二板斧,编写论文提纲、导师审核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论文提纲是整篇论文的结构框架,完成了论文提纲就相当于把架构搭建好了,然后再进行论文初稿的编写,就有如水到渠成,只要顺水推舟就行了。不过这一个过程也很重要,要加强跟导师的沟通,获得导师的认可很重要。 第三板件,导师审核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完成了论文的初稿之后,导师就要介入审核论文内容了,根据导师提出的修改意见,反复研读、反复琢磨、反复推敲,进而反复修改,这个过程是最为煎熬的一个过程,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定稿是这一整个过程完成后的成功结果。 完成硕士毕业论文之后,再根据论文内容准备毕业答辩材料,这个过程同样是要跟导师深入沟通,争取获得推优的资格。具备了推优资格也就确定了毕业论文是一篇优秀毕业论文,在各种评比中才有资格、才会脱颖而出。 
期末考试月,大家忙于各自各种的考试。我们都知道,期末考试的方式有两种:闭卷考试和课程论文。闭卷考试的方式,大家都很熟悉,就是把重要知识点都记住,然后认真去考试就可以了。对于课程论文的考查方式,很多同学都觉得把握不好分寸,即便是自己写出一篇论文,也感觉不太像论文,不确定自己能否拿到一个不错的分数。到底该如何写课程论文呢?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一)务必原创,拒绝抄袭网络大数据时代,寻找学习资源方便。在准备撰写课程论文的时候,可查询参考一些资料。这里要提示各位,千万不要误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人,在网上抄袭几个段落组合在一起就是一篇文章。抄袭的,还是自己写的,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可以参考很多论文,但是需要在读文献后,得出自己的理解,并建立起自己的论述。(二)论文要有问题意识撰写论文的时候,如果有创新,那是最好的。但如果做不到创新,建议论文一定要有问题意识。话句话说,写这篇论文的价值何在。当我们有问题意识后,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才知道该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一篇好的论文,一定有创新和问题意识的思维在其中。(三)好的论文选题和框架是关键了解撰写课程论文的一些基本原则之后,开始进入选题和罗列论文框架阶段。如果很难确定选题,可以在课件咨询老师,请老师帮忙参考。此外,论文的框架也很重要,我们可能存在框架逻辑性不强的情况,同样也可以直接咨询老师,请老师帮忙看看,给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四)格式规范,有参考文献确定选题和框架后,可以进入到论文的撰写阶段。在这里,建议大家把所有参考过的文献都写在最后。此外,必要的论文格式要有,建议写完后自己反复阅读,甚至可以找自己的同学帮忙自己纠错。一些低级的错误,例如错字、标点符号、语法逻辑错误,都在修改中识别出来,加以纠正。课程论文的撰写,可以为之后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认真撰写过课程论文的同学,最后的毕业论文写起来会容易很多。以上是给大家的一些参考意见,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加油!
1、研究中的“脱衣法”与写作中的“穿衣法”这种方法特别用在理论问题的研究和阐述中,用在学位论文及书稿的研究和写作中。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冒天启在随孙冶方撰写《社会主义经济论》时,将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概括为脱衣法和穿衣法相结合、逻辑演绎和历史进程相结合。读时感觉很形象这里便借用使用。具体而言,“脱衣法”指: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也即研究要从具体开始,要充分地占有各种材料,把研究对象的各种外在表象,如同脱衣服一样,一层层脱掉,进行思维的抽象,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表述的“穿衣法”是指: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达方法,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研究成果时,从最抽象的内核开始,一步一步地将各种社会现象添加上去,将逻辑演绎与历史发展统一起来。2、研究中的“自我中心”与写作中的“读者中心”研究强调“我思”,强调一种独立思考精神,但写作则要强调“他者”,强调一种读者意识。许多人初写文章之时,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学术论文不同于随笔,你必须追问,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与同类文章有什么不同处?有何意义?它能引起编辑和读者的兴趣吗?你需要提醒自己务必从读者角度考虑自己的论文:读者为什么要读我的论文?人们为什么要关注我们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能给他人的研究提供怎样的学术资源?他人在我们的研究基础上下一步能做什么?读者将会存有什么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写论文使读者阅读起来更清楚?这种思维方法如同准备做报告的思维方法一样:做报告之前,重要的不仅仅是想清楚自己要讲什么重要思想,而且还是要想清楚听众是哪些人?他们来听报告,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信息?怎样讲才是对听众来说有价值的?怎样建立起自己的报告和听众的联系?这也和广告学、消费者心理学的原理类似,即要分析受众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这个要点(从读者角度分析),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因为这是一种很微妙的方法,一般人很难把握。3、写作意识的“在场”和论文主体的“不在场”上面提到文章的写作如同学术的报告需要有“他者”(读者和听众)意识,这样授者才能与受众互动,思想和知识才能在流动产生增量。但论文一旦投递出去写作主体便开始“缺场”,也就是说,这时你的思想完全是通过文字来说话,不容主体的补充和申辩。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概念的界定、观点的阐述、论据的确立、逻辑的推理都必须清晰、严密使人无懈可击。如何确保论文主体“不在场”的状态下,能使读者接受的你的观点?除考虑论文需遵守基本的学术规范和要求外,选题和立意上还需考虑具有“普遍性”,这普遍性并不意味着“非常大”和“非常重要”,而是意味着受众都能接受它。这就如同作为万能输血者的“O型血”一样,人们都能接受它。隋性与自利同时并存于人身。需要发现受众和我们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并使之早早明确。那么,你的受众才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接受你的信息。你必须开始就确立一种公信力,使你的受众对你的信息建立一种信任。任何一种沟通,都必须理解受众的需要。任何一种沟通开始之前,你都必须了解,受众所属及其所需,这样你才能围绕这些需求呈现你的观点和理论。4、写作与修改中的“捍卫”和“批判”为了帮助自己思维慎密,文章需要修改,修改文章的时候应站在自己的对立面,用审稿人的眼光来挑剔地看自己的文章,经过不断修正提高文章的水平。千万不可对自己的文章拥有盲目的乐观和自信,得到稻草以为是得到金条,那么就投不中。也可以请专家、同行、同学帮助看一下文章,提出尖锐意见,然后进行修改。从审稿人的角度去修改文章,很有用处。因此,我们可以自己也可以请懂行人的当“模拟审稿人”进行把脉,根据意见进行修改,以提高论文的水平、提升论文的命中率。当做到上述一切后,论文的写作具体到写作方法也有很多“战术”。要注意文章结构的合理性、承起转合的流畅性、逻辑推导的严密性和论文主题的凝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