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tary
总听人说,婚姻是一双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这话的确很有道理。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表面看很般配的夫妻,过了不久却劳燕分飞。而有的怎么看怎么不相配,却一起过了多少年。于是又有人说,婚姻就是一个迷,谁也无法破解这其中的奥秘。 但我以为,婚姻更象一棵树。一旦植根于脚下的泥土,也不论这泥土是肥沃还是贫瘠,只管扎下去,生长着。风来了,即使刮得它东摇西晃,风平浪静之后,可能也有一点小小的伤,但还是会慢慢会复原的。雨来了,劈头盖脸,浸泡了树干,淹没了树梢,可当丽日晴空,她还会对着阳光微笑,似乎在说,你看,我还好。婚姻这棵树,一年又一年,任凭风霜雨雪的侵袭,它总是在那里挺立着,隐忍着,一般的风浪已很难使它夭折了。 相对于婚姻,爱情更象一片云,轻盈,浪漫,飘逸,她变化万千,神秘莫测,一会变成一座山,一会变成一条河,此时如洁白的棉絮,彼时如奔腾的骏马,偶尔还会披上彩色的薄纱,象个神秘的女郎,若往若还,进止难期,婀娜多姿,扑朔迷离,让你既为她喜,又为她悲,既为她痴,又为她醉。 婚姻是一棵树,它的根,枝,叶,花,果,一应俱全。老人是树的根,夫妻关系是主干,而其它家庭成员,就是它的枝,由此而派生的七七八八,错综复杂的关系,就是它的叶,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出现连锁反应,蝴蝶效应,婚姻中,与其说是两个人结合,不如说是两个家族的组合。形形色色的人与事,包罗万象,象个小社会一样,特别是双方老人,更是与这个小家捆绑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有这些,都让婚姻的内容变得好丰富,好复杂。而那个不染纤尘,不食人间烟火的海市蜃楼般的精致的爱情,经过现实的嗑嗑碰碰,摔摔打打,也慢慢地由空中降落到地面,深深地嵌进了婚姻的褶皱中,被婚姻绑架。就会产生张爱玲的小说中,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感觉。因此,人们感叹,婚姻如围城,外面的想冲进去,里面的想跑出来,爱情是婚姻的坟墓。 婚姻是棵树,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婚姻树的果实,这枚果实在夫妇的眼中,象一棵明珠,耀眼夺目,象个天使,给生活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幸福,象一块磁石,紧紧地吸附着婚姻树,象一个粘合剂,把二人的脚步紧紧的粘住,即使爱情淡了,远了,可谁也舍不得走向岔路,另辟新路,因此,凑合,也成了有些婚姻的代名词。 在婚姻这棵大树中,爱情就是花,只是花。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一年又一年,如此循环,不知不觉,亲情和爱情枝叉交错,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谁也分不清了。那么,爱情的花朵藏到哪了呢?如果你仔细感觉,那些平凡日子中的小浪漫,小感动,就是爱情的小花袅袅开放了,她不张扬,不炫耀,若隐若现地出现在你的面前,你要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去享受,如果你粗心大意,她就与你擦肩而过了,因为,婚姻树的花儿是害羞的。 婚姻是棵树,但这树需要两个人共同精心培育,才会长的粗壮,高大,才能经受住狂风的肆虐,暴雨的洗礼,雷电的袭击。若不精心管理,就会营养缺乏,病病秧秧,如果再生拉硬扯,就会骨断筋折,换来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婚姻是棵树,但愿人们的婚姻之树,根深叶茂,爱情之花,四季盛开。 
我的爱情观 摘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最动人的情感体验。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有其自己的诠释,并影响着一代代人。而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切切实实的生活中的爱情,也许被限制在一定的思想规律下,不能用像哲学家们一样开阔的视野去看待爱情,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个体,我们的爱情观仍然有意义。并通过实现爱情使得生命更加完整幸福。一、哲学家眼中的爱情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道:在我们恋爱并试图交合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成了本能的工具,这是我们的原始本性,是自然的事情;但是,人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至善,所以我们要超越肉体欲望的束缚去达到灵魂的存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的性欲冲动,是人类所有文明的基础,任何一种人类感情,都可以归结为性欲的不同表现形式。 叔本华认为,爱始终是盲目的,人类对于爱的追求最终将是“徒劳无功”的, 萨特认为,相爱的两个人都试图拥有对方,掌控对方,仅仅这一点,就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感情的冲突,这种不可避免的斗争一直深植于亲密的、性爱的、爱情的关系结构中,这种观点最后发展成一种对于人们追求幸福的所有努力地普遍怀疑。 辛格从多元论的立场来看待爱这种现象。辛格认为,我们的存在天生就具有多样性,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能单独限定我们的事务,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不同类型的爱。辛格“拒绝用任何一种先天的等级秩序为各种爱排列次序,也拒绝贬低这种或那种爱的价值”。 二、我看到的爱情 哲学家会考虑爱情的合理性及价值等等,但就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会按照受到的教育,整个大环境的规律来进行思考。爱情也是这样,我所能知道的是,恋爱从小到高中都是禁止的,被认为是不好的,只会对我们产生不好的影响。到大学以后,开始鼓励恋爱,大概工作几年之后,就该结婚了,主流是这样,如果与主流不一样,会被认为是不好的。 较为广泛流传的爱情观认为,爱情大体上由三个部分组成:亲昵、激情和责任感,而后又根据这三种成分的不同搭配将爱情分为七种:非爱情、喜爱、迷恋式爱情、空洞之爱、浪漫式爱情、伙伴式爱情、虚幻之爱、完美的爱情。完美的爱情大概是我们最向往的,但却是可遇不可求的。 就还未谈过恋爱的我来说,我能接触到的关于爱情的东西,大多是通过父母,朋友,还有就是大众传媒,如新闻、电视剧等。朋友中也有谈恋爱或者谈过恋爱的,有分有合,都是从一个人的嘴中断断续续地听到的,以至于对爱情感到很神奇,恋爱时一个人是怎么可以那么信任另外一个人,分离时的撕心裂肺之痛又是怎样的。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电视剧了,不是爱情电视剧,几乎每部作品出来都会有爱情戏掺杂其中,即使是抗战片。我想是因为爱情像饥饿时的糖果,会给电视剧增加一点甜味。电视剧会给我们描述各种有阻碍的最终在一起幸福生活的恋人,当然也有以悲剧为结尾的,也许有些太过美好而脱离现实。很普遍的情节是一见钟情,我们也许可以分析为什么会一见钟情,但我们不能预知,就像丘比特之箭一样不能预知它的方向。在电视剧《九数少年》中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情节,一对很相爱的情侣,大学相识,毕业后,男生工作很忙,经常睡眠不足,但只要女生找他约会都会去,努力着清醒但是经常会睡着,男生也很感谢女朋友短暂陪在一起的时间让自己能够充满电再回去工作,因为忙所以约好的事情没来的也有很多次,然后一天男生浪漫地献花求婚,女生用花砸了男生就走了,无论男生怎么在女生门前哭着求女生都没有开门,两人就这样结束了。我们没法判断这到底是谁的错,男生在自己能够的范围内做到最好了,女生却感觉到自己在单恋。也许就像这部电视剧里的台词说的一样,“男人和女人无数次吵架且渐行渐远的原因,即两者的语言不通”、“我们都在和外星人相爱”。 三、我的爱情观 从某方面来说,我比较赞同辛格的说法,只把爱情分为几个屈指可数的种类实在太无理了,那样许许多多的恋人,只把他们分为几种,那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爱情像太极一样,男女生分别为阳阴极,然后组成一个太极,配合的恰好完整,而每个太极大致相同在细节上又有所不同。 爱情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而且也应当具备一眼识佳人的智慧。还有有一句话如是说,婚姻最终是依照着两个人中的较平庸的那个的生活方式生活下去的所以很有必要明确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对于爱情,要做好风险控制,这是对于个人而言的;对于两个人呢,则一定要做好爱情的风险,质量的管理;对于婚姻的双方当事人都应该尽自己的最大力量来发展自己,来为爱情保鲜,为婚姻保险,才是符合道德层面上所谓的的义务和责任,我想更是是对于爱的全心投入,对于爱情的忠诚。 爱情是美好而神圣的,我们对爱情的渴求是统一的,不分国度,没有地域差异,我们都为莎士比亚笔下那因魔汁产生的奇异情愫而疯狂着。既然如此,那就让我们敞开心扉,用最诚挚纯净的心灵去接受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