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1500字联系现象具体分析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67

lidui18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1500字联系现象具体分析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duzjz

已采纳
从2004年开始,液化气价格开始频频暴涨,广州的液化气依赖进口,受国际原油价格影响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州的人们增加了对管道煤气和蜂窝煤的需求。管道煤气与蜂窝煤的价格都有所提高,而且政府暂时不对液化气实行价格管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运用现有的经济学知识,我们得出了以下六点原因: (一)、根据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因此,当瓶装液化气的价格暴涨,甚至在9月份就达到82元/瓶的情况下居民们会减少对液化气的消费,并积极寻找其他方式以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1999年—2000年期间,国际原油价格呈下降趋势,广东瓶装液化气的价格也一直走低,因此,居民们对液化气的消费比现在要多。 (二)、1、根据替代效应,即当某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消费者更倾向去用其他物品来替代变得较为昂贵的该物品。因为瓶装液化气与管道煤气和蜂窝煤是互为替代品,所以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居民们更倾向于消费价格较为低的管道煤气和蜂窝煤。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管道煤气与蜂窝煤重新受青睐。 2、管道气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是互补品,因此,当管道气的需求量上升后,管道气的安装业务需求量也随之上升,这就正如汽车与汽油、左鞋与右鞋一样。 (三)、1、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当一种物品的价格发生变动时,该物品需求量等相应变动的大小。瓶装煤气是生活所必需品,因此,即使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几乎不受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瓶装煤气和管道煤气需求都缺乏弹性。 2、而且,大多数人在短期内难以调整需求,这也会是瓶装煤气的需求量在短期内仍不会随价格的上涨而大幅度减少 。 3、但是,由于管道煤气、蜂窝煤与瓶装煤气间存在替代效应,因此,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后,其需求价格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变大,需求量会有小幅度的减少。 4、由于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燃料等必需物品缺乏需求的价格弹性,因此,针对不同的顾客对管道煤气的价格弹性不同,广州市煤气公司分别对居民用户、非商业性公福用户、商业性公福用户实行价格管制,收取不同费用。 5、相关物品的价格、气候等特殊因素都能影响商品的需求量,因此。正如材料中所提到的一样,受瓶装气价格、天气转凉等因素的影响,蜂窝煤还会热销,同理可知,管道煤气也是如此。 (四)、需求的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液化气价格的上涨引起了管道煤气和蜂窝煤需求量的增加,体现了需求的交叉弹性这一经济学道理。 (五)、1、政府的政策会对供给产生重大影响。当瓶装液化气价格上涨时,政府并没有采取行政手段进行价格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供给商的心理,保证液化气的供给不出现大幅度下滑。 2、生产成本影响物品的价格与供给。瓶装液化气价格之所以频频暴涨,是因为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因此,液化气的生产成本影响了它的价格和供给。 3、获得投入品的难易程度影响供给量。生产蜂窝煤的煤店,除了国有煤店外还有不少私营、个体煤店,这些私营点蜂窝煤供应份额估计占广州市场的三分之二左右,并且中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蜂窝煤供给充足。 (六)、1、政府对瓶装液化气价格实行价格管制——设置价格上限时,可能会出现有价无货现象。没有上限时的供求均衡点价格高于设置上限后的均衡点,供给量将会小于需求量,于是会出现市场供给短缺现象。 2、另外,政府干预供给和需求时,往往会造成浪费、缺乏效率和短缺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物价部门在深入调查液化气价格上涨原因后暂未打算干预气价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忧虑。 这是我刚写的微观经济学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1500字联系现象具体分析

102 评论(10)

pcn955582

城市旅游和谐发展对公共管理体制的外部现象随着城市旅游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的关联性特点愈来愈明显。作为一种资源依赖型业,旅游资源同有的稀缺性和公共物品的属性使得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外部性现象。从中体现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外部不经济性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的负而影响。科学分析和应对旅游业的外部性现象,对建构高效的公共管理体制是推进城市游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 (一)旅游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需要兼顾相关群体的利益。从资源的归属来看,旅游资源无论处于何种开发状态,其根木属性是城市公共资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当的开发或过度商业化现象,既破坏了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目的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公共物品的属性是可供个体居民或部分居民消费或使用,而不需要或不能够让这此居民按市场方式分担其代价或成本费用的产品。不同类型的旅游组织或旅游地,对利益相关者的界定不尽相同,而且以不通的行为主体为中心会涉及不通的利益相关者(1)这就要求在识别利益相关者时,不能仅重视正式的组织而忽视了非正式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重要性(2)。(二)旅游产业要素的“交叉治理”,需要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旅游资源作为城市的公共资源,在管理权归属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少城市的景区景点类资源属于园林管理系统,宗教文化资源属于宗教管理部门。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这种管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的政治地理范围内,同一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共享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在规划和开发无法阻止“搭便车”的现象,以政府主导为核心的旅游业运行体制既是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现实条件,也是旅游业实施赶超发展战略的必然产物(3)。政府统筹的运行方式可以有效集合各方力逞,加快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区域旅游发展的“屏蔽效应”,需要加强管理上的统一协调。地理差异性是旅游资源的显著特征,但旅游资源所在地理区域与行政辖区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一一对应关系。城市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旅游区的空间位置关系,导致由于一个或几个旅游区的存在而对某特定旅游区形成空间竞争态势,并使之处于劣势的现象,形成了旅游区的区位屏蔽现象(4)。而旅游资源是以内在物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的,不能同于行政区域的分布规则,旅游区之间在通过各种渠道弱化“界屏蔽”效应的同时,应该发挥边界重组相邻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性治理功能(5)。这种治理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城市旅游资源无论是城市内部的资源位置差异还是城市之间的资源差异,在进行开发利用时都应树立“大旅游”和“一盘棋”思想,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跨越行政地域界限的旅游资源,要紧紧围绕资源本身的价值进行开发和利用。区域问题的统一协调、互惠互利,可以有效解决体制上、管理上和经营中的一系列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和协同发展。(四)旅游产品的促销层次性,需要进行有机协同和统一的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产品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各个环节相互依赖、互相补充。旅游产品的促销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第一层是旅游形象宣传,如国家旅游形象、省级旅游形象、地区旅游形象;第二是跨区域旅游线路或旅游大区宣传,这是仅次于形象宣传的旅游促销内容;第三层具体到企业的产品促销。显然,政府主导进行的宣传主要是第一、第二层次,其中旅游形象宣传是政府牵头‘企业参与,即政府出面组织大型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企业通过缴税或上交特殊费用等方式统一为促销贡献财力;跨区域旅游线路或旅游大区的宣传主要是政府间的合作、协调,强调的是采取统一行动、保持统一步调。参考文献:【1】 李正欢,郑向敏 国外旅游研究领域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10):85-91【2】 江若尘 企业思维模式的新趋势:企业利益相关者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6):35-41【3】 曹国新 解析中国旅游商品的政府失灵【J】旅游科学,2004(4):6-9【4】 杨新军,张族群 旅游屏蔽区的城市空间拓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1)74-77
111 评论(14)

逆风千里2781

影响众多民众人力资本或发展能力之深远份报告中,对 20 年的医疗卫生改革基本给予了否定。而现实中, 近些年来, 王晏 经济学视野下的健康投资
265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