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m4911
我写这个作文的时候用的这个的了满分 采纳我谢了 李白的生平事迹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旧彰明县青莲乡。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秋,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返安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李白的生平事迹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长在今四川江油县附近,旧彰明县青莲乡。 二、循江东游到离开安陆(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岁出蜀,目的就是访道、求友和游览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国,辞亲远游」,是很有抱负的。他离开长江三峡东下,经荆门、江夏、到浔阳登庐山;访金陵,游扬州,浪迹吴、会之间;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汉水,过襄樊,走临汝,其间曾与孟浩然相遇;又从临汝到安陆(公元727年),娶故相许圉师孙女,开始“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秋,曾应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返安陆不久,就移家东鲁。 三、移家东鲁到离南陵入长安(736-742年) 李白从安陆移居山东,在任城安家。又隐居徂徕山,与孔巢父等五人时时酣饮,号称竹溪六逸。其间曾回汉、襄一次,并且北游东都、南阳,返东鲁不久,又南下吴越,遇到道士吴筠。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长安。 四、在长安(742-744年) 李白随同道士吴筠到长安,又因玉真公主、贺知章等人的推荐,经唐玄宗亲自召见,任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没有正式的官职。他以经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则以文学侍从看待,常常被召唤去做一些所谓“应制”之作。对这样的遭遇,看来他并不满意,再加纵酒狂放,目中无人,就难免开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终於蒙谗出京。春风得意,不啻昙花一现。可惜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他在这里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对当时日趋朽没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认识,他搜罗了大量的诗歌素材,丰富和充实了作品的内容。 五、离开长安到长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漫游南北,他从梁宋、齐鲁而幽燕,又多次来往会稽、金陵、宜城之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结下了不朽的友谊,两人又一起和高适,李邑等诗人和大书法家登山临水,诗酒往还。安禄山乱起,他正在宣城,此后辗转溧阳、剡中,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避居庐山屏风,碰上永王璘过浔阳,相邀参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永王违抗肃宗的诏命东巡,兵败丹阳,他受到牵累,下浔阳狱,定罪长流夜郎;以五十七岁的垂暮之年,抛别妻子,独冒洞庭三峡的险恶风涛,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长道路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当涂(758-762年) 李白长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东还,在江夏、巴陵、 衡阳、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 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 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零陵一带稍事盘桓,就回到浔阳。以后又重游金 陵,来往宣城,历阳等地。临卒前一年,李光弼东镇 临准,抗拒史朝义,他闻讯请缨,还想为国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当涂令李阳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事先做功课,各方面的素材分门别类积累一些,不要局限当前发生的事件,这样押题往往不准的
小中若见大,文似相思久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一夜大雨后的清晨,雨霁天晴,观赏到了爽朗的景象,写下了《推窗》一诗:“连宵风雨恶,蓬户不轻开。山似相思久,推窗扑面来。”袁枚就是凭“习以为常”的雨后初晴情景,小题大做,以小见大地将自己渴念领略山村美景的心愿,用拟人、比喻手法将常见景象描述得引人入胜的。笔者觉得,“小中见大”这个手法运用得好,也会使你的文章妙笔生花,出奇制胜。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一景一理,通常都会成为作文命题者笔下的材料,他们加工后,就使平凡的题材具有深广的意蕴而“摇身”变为我们的写作话题。 写这样的话题作文,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大题小做”,抓住一点,写深写透,避免泛泛而谈。“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并且让其中的每一滴水都能在蒸发之前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场景虽小,却能托起大话题 我们若是善于选择小场景,同样也能恰当地将话题作文的“大题小做”演绎到极致。老舍先生通过茶馆这样一个人流复杂的场景,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奇形怪状,还成功地塑造了众多奇形怪状的人物,通过他们在茶馆中的一言一行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们思想的腐朽性。这就是话剧《茶馆》能够大获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在写话题作文时,我们也应有意识地以小场景来折射大题材,它可使你的作品极具巧妙性,从而以精巧打动阅卷者。江苏南京考生蒋昕捷把“赤兔”巧妙地契合于“三国”这一场景中,刻画了关羽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了诚信的主题,一举获得2001年高考作文的满分。角度虽小,也能反映大话题 小角度切入,大手笔展示,是许多作文高手追求的目标。“角度”小,才能产生“断其一指”的效果。2007年高考广东卷是话题“传递”,有考生想到的角度极为细小,干脆以成语“薪尽火传”为标题,从而将民族事业、革命精神、人类生命三个层次十分精巧地涵盖于“传递”话题中,使《薪尽火传》获得高分。我们知道,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只要擅长角度小、分析深,你的作文定能取胜。时空虽小,亦可展现大话题 考场作文切忌时间跨度太大,空间转换太快。话题作文要做到“大题小做”,必须时间跨度小,空间转换少。曹禺的话剧《雷雨》将前后三十年间的恩恩怨怨集中在一天一夜这样短的时间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写作文也是如此。如果不注意小时空,记叙文容易写成流水账,议论文容易写成“脚踩西瓜皮式”的文章。2007年高考山东满分作文《蔷薇·故乡》就选取了恰当的时空点切入,描述了“我”对故乡充满深情的思念。这就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奇效。我们如果能用典型事件来集中地反映大主题,自己的文章或许能成为考场佳作。“小中若见大,文似相思久。”只要不怕场景小、角度小、时空小,善于寻找适合的切入点,我们也能在考场上纵横驰骋,下笔有神。(曾 城)【教师指津二】你能由“一朵花开”想到“要活下去”吗? 川端康成先生由发现一朵海棠花在夜里绽放,引出一连串思考。平时明明知道有些花是在夜里也绽放的,可大多并没有注意。看见了知道了跟没看见不知道一个样。然而,当他“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时,竟“大吃一惊”,他凝视海棠花,觉得它“美极了”。由此,他想到,是某种机缘让他认识海棠花以及很多花的美丽,于是,他继续想到,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的美是有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人感受生活的能力不也是有限的吗?既然人感受生活的能力有限,所以有些人包括自己觉着人生痛苦缺乏意义,其实是只感受了生活的一部分,还有美好的、积极的部分未曾感受。所以,感受它需要机缘,而不应轻易放弃,于是他慨叹:“要活下去!” 这是一个由平凡事物想到生活深处的典型例子。很多同学写作文觉着无话可说、无物可写、无情可抒,就是因为认识不到平常事物的不平常处,就是不能由平常事物想深想透,由表及里地深入探究。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大家也不陌生,这也是一个由平常问题想深思透的典型个案。邹忌早晨照镜子,忽然有个想法:到底是自己美还是城北徐公美?于是他就此想法问了自己的妻、妾、客,结果他们都是认为是自己美。然而当邹忌真的与徐公见面时却发现,自己与徐公比“弗如远甚”。这可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了。然而,邹忌却在这样的小事中见出了大事。他思考,为什么自己不如徐公美而所问之人都认为自己比徐公美呢?是因为那些人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祈求。进而,他进一步想到,人是很容易受蒙蔽的,而受蒙蔽的原因正是由于别人对其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祈求。于是,他再深入思考,既然人人都容易受蒙蔽,那么一国之尊的齐王会不会受蒙蔽呢?于是他从家常琐事悟出一个结果,那就是齐王也受蒙蔽,而一旦齐王受蒙蔽,齐国整个国家也就遭殃了。于是历史上从此有了“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千古佳话。 平常事物平常问题,只要开动脑筋,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有一个崭新的发现。如筷子,再常见不过了,可有一位同学却由此提炼出这么一句让人难以忘却的话:“一生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发人深省啊。再如,一碗油盐饭有什么底蕴可写,可一位作者却写出了让人不能不流泪的文字:“前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我放学回家,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我放学回家,炒了一碗油盐饭,放到了妈妈的坟前。”作家王小民说:“不要忽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平凡的、琐碎的细节,如果你注意观察并有独特的发现,感悟并注入真情实感,你的文章也会打动自己、打动别人的。” 请记住:深刻而充实、丰富而动人的东西往往就蕴含在简单、朴素之中。因此,写作不妨就从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练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