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虫虫
论文的创新点或者说灵感从何而来?可能看电视新闻有种想法,或是走在路上看到路人的一些行为,让你有种疑惑想要去解开它的时候,这时候可能就会成为论文的创新点来源。我们选择要做什么题目与方向,生活中经验是研究的泉源。论文究竟是什么?写一篇好的论文需要想象力,而想象力又是从哪里获得?在社会学界里,我们的想象包含着看事情的角度改变能力,想象力就是社会学家与一般研究人员的不同处,可以让社会学家的研究更具有深度。至于激发社会学想象的方式有以下几点:第一点,重新整理过去的文档,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第二点,对于定义各种问题的词语或句子保持好奇的态度,可以解放想象力,查字典或是专门的书籍,找出关键与同义字,也可以知道这些用语的意义,只有知道术语或用词的意义时,才会从当中选到所需要的词语,不会再一成不变,在写论文的时候可以更精准的用字遣词。第三点,在思考之时可以将一般性概念逻辑性的区分为不同种类,学会分类技巧之后,往下更延伸就是将来论文有可能发展的方向。第四点,观察力、敏锐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细心观察可以看到事情的反面,考虑到事情的另一角度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研究对比的客体也可以找出不同面向,更加了解要研究的主体。第五点,利用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可以知道事情的脉络与细节。第六点,用比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线索。最后一点,编写的方式也会影响到内容。依照一定格式,可以思考别人以后看到你的硕士论文,并且想要引用时,你希望以什么样的形式被引用。并且由此去思考,论文独特的论点是什么?而不是讲到最后都是一些前人所讲过的例证,这样写论文要做什么呢?有些人因为过于执着特定的题目与结论,对他而言,读硕士或写硕士论文,就好像去参加表演一样,他必须要有很特定的目标或特色呈现,而不是学某些东西。在挑选题目时可以把题目尽可能的缩小边界,尽可能的具体一点。 
可以的。 不通过的话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格式问题。有的专家可能不太了解你论文的领域,所以会去关注你态度问题。最能反应态度问题的就是你的格式,所以说格式很重要,如果格式不对,专家肯定对你的论文没有好感。 研究内容不充足。也就是说前言不能占的比例太大。比如我当时前言8000,论文总字数43000。所以研究内容要充足,就算专家看不太懂,也能明显看出来你的工作量很充足。我有一个处女座师兄,数据要求完美,所以好多数据没有放到论文上面,盲审没有通过,专家意见是工作量不足。 创新度不够。创新也很重要,要在论文的前言部分,充分的说明其他人研究的不充足,然后说明自己的充足。 参考文献不新。以上几点如果你其他几点没问题,也是可以通过的。 盲审是指一种组织专家组评审的制度,就是匿名送审,意味着评阅导师不知道论文作者是谁。 这样打出来的分数作假率低,高校阅卷一般使用这个方法。 盲审制度,就是将不署作者名的学位论文送给作者不可能知道的专家审核,这样打出来的分数,应是最为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