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juan2000
集合自身情况,稍微修改一下即可。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职业道德观;择业心理 论文摘要: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偏差对择业心理的具体影响,以及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教育中的几个重点,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关乎其个人前途和全社会发展稳定的大事,历来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在计划经济时代,考上大学不但意味着“光宗耀祖”,更意味着身份的跃迁。随着我国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由计划的统一分配向供需见面自主择业形式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过去那种“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已成历史。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显得尤其重要。而确定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在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核心和驱动作用。高校的职业指导应当重点帮助学生确定一个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协助他们正确地进行择业,并促进其一生的职业发展。 一、大学生择业心理的现状 大学生择业心理是指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由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经济成分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之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也呈现了多元化、全面化。这既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并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目前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的择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心理圆。本文引用了浙江大学心理学的范巍、冯颖的研究。他们对大学生择业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此调研样本来自浙江大学四个校区,按文、理、工、农、医五个科类分别取样,样本全部由三、四年级本科生组成。共发放问卷204份,其中有效问卷201份。样本包括男生112人,女生89人。涉及专业有数学、心理、信息电子、中文、新闻、农建、农化、旅游、建筑、临床医学、建工、机械等。对调研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择业时,其价值取向和择业的参照标准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强调自我实现,重视经济利益,自我意识增强。具体分析如下: 1.择业的职业价值观取向:一个人的职业价值取向是其职业自我概念的核心。由问卷调查结果可知,“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8.84%),“为施展才能和完善人格”(20.9o%),“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15.92%),依次排在职业价值取向的前三位。这表明当代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渴望自身价值能够得到他人及社会的认可。这种意识的形成,是随着他们的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生活阅历的不断积累和社会接触面的日益扩大,而从内心萌发出的强烈的成才渴望。但是,在社会上,虽然将他们称为“天之骄子”、“国家栋梁”,可他们实际接触社会的经历告诉他们,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并非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社会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与完善,大学校园中自立自强、奋发进取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和成才意识亦逐渐加强。择业时,大学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和长远的战略考虑,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2.择业标准: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主要参照因素排前三位的是:“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64.68%),“经济收人高”(64.68%),“能实现个人抱负”(23.88%)。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工作时更为注重个人需要与兴趣的满足,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同时,希望尽快从对父母的经济依附中解脱出来,早日实现经济上的自主、自立,自己创造出生存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并尽可能争取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意向深受社会变革的冲击与震荡,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追求自我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重视经济利益,把自身素质的高低看作是影响择业的重要因素,在择业问题上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和成才意识。在这种务实的择业心理上,正确的职业自我概念是择业的基础,因此职业自我概念教育是大学生择业前的必要准备。 二、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偏差对择业心理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在职业自我概念上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常常在择业心理上出现一些偏差,影响了对职业的正确选择。 1.自我评价过高导致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一些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读的是名牌大学或热门专业,将求职目标定得很高。他们在择业时,非外企不去,非知名大公司不去。希望找到一个职业,马上职务就能得到提升,立刻就能拥有丰厚的经济待遇。一些毕业生认为自己在学校学习成绩不错,能力很强,因此对择业抱有过高的期望,他们一旦被用人单位拒绝,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挫折感。 2.由自卑导致的惧怕竞争心理:一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常常过分贬低自己。常用自己的不足与别人的优势相比,对竞争产生畏惧心理。过于自卑的学生,常常因为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怯于竞争,而坐失了择业的良机。 3.择业价值观上的模糊心理和急功近利心理:职业价值观是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个人的内部需要与社会职业属性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它决定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评价和选择职业,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某种职业特点如何满足人们个体的需要。每个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体系。例如,经济待遇,个人发展,进修机会,人际交往,个人休闲需要等等。清楚自己的价值需要,是正确择业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清楚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哪一些对于自己最重要。这种对职业价值观的模糊认识,常常使他们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定。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职业价值观上急功近利,过分看重经济待遇和某一职业暂时的物质条件,对个人的长远发展考虑甚少。 4.对自我缺乏全面了解而产生的盲从心理:由于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他们在职业选择中常常不能独立思考、独立选择。有的顺从于父母长辈的意见,有的追随于社会潮流。这种盲目选择的结果,常常在从业之后,因为所选职业不符合个人的特点,使自己不能获得自我的认同。有的人则频繁跳槽,难以在职业中获得个人发展。5.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自我挫败心理:职业选择本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次应聘就能成功的可能性很少。不被用人单位看重、遭受拒绝的事情是很常见的。但是一些毕业生则因为一次应聘失败,便对自我产生了否定,怀疑自己没有能力,甚至一蹶不振。这种自我挫败造成的消极情绪,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择业行为,常常使他们陷入一种“选择不成功——消极情绪——再次选择不成功”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发展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培养正确的择业心理 由于职业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的择业与职业发展具有核心和驱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中的职业自我概念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1.重视毕业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是职业自我概念的核心。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都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物欲满足、只重视眼前利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我们应当对广大毕业生进行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和艰苦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在职业选择时能够自觉地将个人需要与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学习,他们拥有很高的爱国热情,愿意为国家的现代化奉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毕业教育中,我们应当继续强化这种正面教育,帮助他们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体系。同时协助毕业生进行价值观的澄清,使其能够清楚自己价值观体系中各种需要的权重,使他们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并能够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2.提升毕业生的自信:积极的自信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择业的重要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自我概念,要首先重视对他们自信心的培养。我们要帮助他们克服对自我苛求完美的心理。一些人由于对自己的要求过于完美,在择业过程中,不能接纳自己的不足,盲目与别人攀比,他们时时担心自己的失败,不敢参与竞争,所以常常给自己的职业选择带来许多压力和困难。因此我们应当协助他们克服完美主义影响,使其能够正确地接纳自我,在择业过程中,充分认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要鼓励毕业生大胆尝试,提高自己的自信。 3.协助毕业生全面认识自我:职业选择的成功与否,不在于人们选择了哪种职业,而在于人们选择的职业是否适合于自我的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不断了解自我的特点、自我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是非常重要的。霍兰德的职业发展理论提出了人格的六种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并描述了这六种人格类型的具体特征。同时,它还提出了与这六种人格类型相适配的职业类型。根据这一理论,霍兰德设计了职业测评量表,以协助人们了解自我和职业,并对自己做出恰当的职业选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心理测验的方式,帮助毕业生全面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减少选择中的盲目性。 4.疏导毕业生的不良情绪:在毕业阶段,竞争的压力、选择的迷茫、挫折的应对,都会使毕业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自卑、压抑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对就业信息的分析,还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挫伤其参与竞争的勇气,最终影响他们的就业。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对毕业生的情绪疏导。首先,学校和社会要维护公开、公道、公平的择业原则,消除毕业择业中的不正之风,使每个毕业生能够参与平等的竞争,拥有展示自我优势的机会。同时,要以学生为本,尽可能地为毕业生提供更广泛的职业信息,优化择业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择业心理氛围。其次,我们应当帮助学生调整他们在择业方面对自己、对职业、对社会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协助其去掉非理性认知对自己情绪的困扰,能以一种积极、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参与择业竞争。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关系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近代伟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表的地步。”由此可见,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对现实的教育工作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也应而被推到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最前列,如何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已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探讨课题。那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 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现代教师道德素质风貌的重要特征。它蕴藏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神圣事业的执着追求,教师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宽阔的胸怀。热爱学生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是教师最宝贵的职业情感。如何做到热爱学生? (一)首先,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从深层次上看,教师对学生的热爱是教师对祖国人民负责的,对社会主义制度负责的高度政治责任感的具体反映,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的人才。有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教育对学生的爱才会有高度、广度、深度,教师才会把个人的政治信仰化为爱的实际行动中,用宽阔的胸怀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在爱心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其次,要一视同仁。教师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有选择地爱护。因为无论学生家境如何、智力高低或是个性差异,都是教师的学生,他们都发自内心的需要关心和爱护。教师只有一视同仁,才能体现热爱学生的伟大、无私和公正。学生有感受爱的过程中是非常敏感的,从教师的眼神、语气、行为举止各方面都在揣测是否公平,如果出现偏袒就有损教师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使学生纯净的心灵受到伤害。如:某地某家长说,我的孩子和某某的孩子同在一个班,成绩相当,由于某某与该班的班主任私交很深。这位教师因此特别重视某某的孩子,如经常提问、鼓励、指导。而我的孩子却受冷落,感到委屈,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学习的积极也大大减低,学习成绩明显下滑。经历这件事颇有感触地说,教师的爱最重要。因此教师的爱一定要一视同仁。 第三,给后进生多一点爱护和关心。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把爱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小时侯他曾是班里的差生,相对其他学科,只有语文较好。有一次他把自己写的一篇作文交给语文老师,老师却认定他是抄袭的,当场讽刺他,使他自尊心倍受伤害。从此,在上课时,他总是往外啾,不愿和老师对视。后来换了一个新的语文老师—王老师,王老师经常鼓励他,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就这样王老师改变了苏步青的一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教师的爱 是教育的灵魂,像春天的雨露,滋润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只有尽情地吮吸教师的雨露,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具体、最生动的彰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必须从热爱学生做起。 二、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爱岗,是对教师的工作岗位充满热爱之情;敬业,是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教则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体现。如果教师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站在讲台上想的是金钱,坐在办公室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那样不仅误人子弟,而且也容易使个人情绪低落、精神消沉。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她的绿荫。”作为教师,就需要培养这种平凡中见伟大的精神。有因为教育是塑造青少年学生美好心灵,教会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的事业,教师更应要爱岗敬业,必须讲究认真,不可敷衍、搪塞、马虎从事。 三、严谨治学。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因此,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 严谨治学,勤奋进取,是人民教师必备的一种可贵的思想和学习品质。教师只有掌握广泛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才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机会,才可能及时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才可能做到“无所不知”。据有关资料表明,人类全部科学知识的75%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的。目前,三年知识量就要增加一倍,人类知识不断丰富,知识更新的周期在缩短。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坚持边工作边学习,活到老学到老,朝着学者、研究者的教师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前苏联教育家张连柯说过,学生们对于教师的评多缺点都可以原谅,但是他们不能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内容,而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又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内容中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从热爱学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多方面多角度审视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