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鉴别法 从2006年考纲要求和2005年各省自行命题英语试卷来看,阅读理解考查部分语言材料题材多样。要打好阅读的胜仗,首先要学会鉴别掌握你要对付的“对手”有什么特征?然后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一般来说,议论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多是中心大意和结论归纳段,模式常是:总论-分论-结论;说明文从事物的特点入手,模式常是:总说-分说-结说;记叙文一般语言表达细腻,文句较为浅显,细小情节较多,模式常是:总叙-分叙-结局。在阅读叙述文时,同学要特别注重细节,对一些意蕴深刻的句子也要多加分析;科技文和广告之类的文章语言表达大都直白明确,语言显豁,看这类文章先要理清思路,要准确理解“科学概念”、“广告产品”的术语,特别要注意某些词句在语境中表达的“临时意义”。这类体裁的文章生词相对来说也会多一点,要学会上下文推测含义;社科类文章的特征,常有“引用”、“比喻”的句子,要学会通过喻体理解文章的“主体”。同学们还要关注首段末句、关注文章例子与主题的关系、关注结论句与作者的观点的关系,在解题的过程中就等于是“知己知彼”,那么我们阅读的分析思维就更具有针对性。 二、解文法 高考阅读题的设计编题者,基本上是“依文设题”要想准确解题到位,我们的思维就应逆转成“依题解文”,也就是根据题目设置“回归原文解读信息”,然后再将信息整合得出正确答案。例如,辽宁卷2005年英语试卷的B篇文章,依事实细节设置的第61题:Babbage failed to continue his research work in 1828 mainly because 我们依题返回文本解读,经过信息过滤出第三段第二句话“then his health broke down and he had to take along holiday aboard”和第三句话“when he returned to London in 1828, he was at the and of his resources”得出本题答案是B, he almost ran out of money,且要注意“resources”在此语境中的临时意义是“经济来源”。 三、组合法 在做阅读题时,有时要求综合信息归纳整理出正确答案,信息可能分散在几段字句中,并且不是某一句或某几句的原话可以得出所需要的信息,而是需要将零散的不完整的信息组合,重新进行“安装”,来适合试题的考查要求,如2005年江西英语试卷D篇文章依主题大意设置的第71题:What is the write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这是一篇说明文,文章分为三个自然段:第一段介绍茶树的种植特点;第二段介绍了茶叶的采摘;第三段介绍茶叶的加工程序。将这三个段落的分散信息重新组合得出D项:To inform readers of tea growing, picking and processing为正确答案。 四、吻合法 有些阅读文本,没有明显的脉络,这时情境的信息吻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需要考生以字面意义为基础,结合上下文的情节调理,理出文章的主干线索,找出嵌于文中的信息,瞻前顾后,让信息的内在因果吻合,得出我们解题需要的信息。 例如,2005年山东英语试卷C篇文章依据段落层次关系设置的第66题:National parks like Yosemite in the US fi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visitors because 浏览本文,可得出有效信息:(1)these system are starting to break (2)Last month pipes almost broke again and roads had to be closed for a while (3)There is a lack of money (3)There is a lack of money (4)The club claimed that the road work was damaging the Merced River that runs through the 将这些信息与Also, water, roads and other service system are part of the infrastructure that must be 的句意因果吻合,得出选项C:their service system frequently go out of order为正确答案。 五、替代法 我们知道,近几年高考阅读均设置有词义猜测题,词义猜测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境的把握能力,了解特定词的含义,大凡用来猜测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大纲以外的生词;另一种是认识的常用词,但都是考查引申意义或语境中的临时替代意义,那么我们就利用替代法来解这类题项,因为这种方法好把握。所谓替代法,就是利用题目设置选项中的词替代划线部分的词,检验上下文意思是否合理。 如:2005年广东英语卷C篇文章设置的语义猜测第65题:The underlined phrase “picking up” is closest in meaning to Astarting again Bspeeding up Cathering Dimproving 用选项中的词组替代到“Wave are one of nature‘s way of picking up(用gathering替代picking up) energy and then sending it off on a journey”。从这句话的语境中的sending off(释放)可猜出picking up是它的对应含义,即“gathering(积聚)”。 六、互释法 在阅读解题过程中,有一种细节设置题,这种细节考查的内容就是文中某一点内容的另一解释,他们之间是互释关系,那么遇到此类题,先译出题目和选项的意义。然后,找到文章中的对应的释文内容,正确答案也就显示出来了。如2005年全国卷E篇文章第72题就是同义互释题:The writer planted the tomato because 答案是C选项,因为原文第二段最后一句话中可以找到释义答案,“the space available in the garden”让他产生种植小西红柿的想法,C选项there was room for it in the garden与原文含义相近,可以相互解释,为正确答案。 七、借鉴法 我们在解题时,聊了能充分利用题干信息,还要能利用其它相关题的信息,甚至前面某一题的题干信息也可以成为这个问题的思考线索,因为一篇文章的内容都是有内在联系的,那些小标题,作者的看法都是围绕文章主题的附加信息,都要加以借鉴。 如2005年重庆英语试题A篇文章第58题:Wha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这是一个深层推理题,解题时借鉴利用以下有效信息: (1)文章最后一句祖父的话:I hope the power will go out every few nights(我希望每隔几个晚上就停一次电) (2)因为停电,我暂时不出去,到祖父的房间去,结合第57题的题干:Grandpa was happy to see me because 祖父看到我很高兴。可知平时没有人与祖父交流。 (3)同时根据56题的题干设置和文章中第一段第二句“I didn‘t know who I should talk with about how I was feeling”。借鉴这些信息综合推断:祖孙之间将有更多的交流,所以正确答案为They would have more 我们知道无论什么样的问题设置,解题思维都是有共性的。这个共性就是:分析。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体现,要切实做好阅读理解,还必须注重这几个方面: 能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加强翻译能力,尤其能译出有一定语言现象的文段。 阅读速度,每分钟要达80词左右。 至少掌握3000左右的词汇量,并能使用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 研究自己做对题目的过程,探讨做错题的第一瞬间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