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ngyuhanyan
我正好帮朋友写过这方面的论文,提供给你一部分素材~由于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因此两国的名族气质又有惊人的相似处,这里以古代文学作品角度进行分析。诗歌体裁方面。隋唐时期,日本派了大量的“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求学,带回了汉字和中国的诗歌艺术。日本现存的最早诗歌总集叫《万叶集》,和中国的诗经有着惊人的相似,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广度。万叶集可以说是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符号,收编了部分汉诗,同时直接反映“遣唐使”来唐情况的诗歌。万叶集中,也像诗经的“风、雅、颂”一样,分为杂歌、相闻歌和挽歌三种体裁,代表着不同阶级、不同主题的诗歌。诗歌内容方面。就像中国的《唐诗三百首》一样,日本也有《小仓百人一首》,是一本集古代诗歌之大成的诗歌集。这本诗歌集中,有这样的诗句:巡りあひて 见し夫とも わかぬまに 云がくれしに 夜半の月かな翻译成汉语,就是:久盼月朗星稀夜,未等看清云已遮。与君相见即分离,恰似今夜云和月。这首诗描写的是与很久未见的幼时好友相逢的情形,内心雀跃不已,但是这种喜悦并未持续很久,突然重逢的好友,就像和刚刚夜半就早早下沉的月亮似的,马上又回去了。从诗中可以读出作者对好友的怀念和匆匆离别的叹息。同样的,李白也写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中流露出李白对好友被贬即将离去而产生出的哀思。这这两首诗的异曲同工之处就在于:都把对友人的思念情绪比喻成稍纵即逝的月亮,凸显出短暂的凄凉之美。同时,李白的另一首千古名诗《静夜思》中,将月光比喻成霜,在日本的诗歌中也有类似的体现,如下面这首诗:朝ぼらけ 有明の月と 见るまでに 吉野の里に 降れる白雪翻译成汉语,就是:恍如晨时月,寒光冷若霜。吉野千万里,尽披白雪装。这首诗寄托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与《静夜思》写作上的异曲同工之处,这首诗将雪凝成月光,而李白则是将月光化成了霜。两位诗人都以此寄托了自己孤独、寥寂的心境。像这样的,古诗歌所用的借助同样的事物抒发情怀的例子数不胜数。虽然身处他乡,但心境却是如此的相似,不能不说在古代两国名族的气质中有极大相似部分。同时这些相似部分也影响着两国历史的发展和两个名族各自的文化,这种发自于古代而深入脊髓的同源文化也对当今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使得两国民族的文化有着水乳交融的部分。 
论可比性——比较文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 可比性是关系到作为一门学科的比较文学能不能建立、比较研究能不能有效进行的重要理 论问题。文学现象之间实际存在的亲缘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是可比性的客观基础。 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为掌握好可比性,必须做好发现、考察、抉择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特征 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在当今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它的历史类型学思想、文学影响的规律性的思想、总体文学建构的思想和跨学科研究的思想都有着有别于西方比较文学思想的独特视角和观点,这些视角和观点对于我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影响。 从比较文学角度谈《药》的深刻意蕴 鲁迅的《药》从选材、 构思到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风格均烙有鲜明的西方文学印记,说明鲁迅对西方文学极为倾情。植根于鲁迅灵魂深处的时代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自觉地将唤醒国民、振兴国家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而他的社会理想和坚韧个性,又使他始终不渝地呐喊、战斗;同时,他的悲剧心理和独特审美观,使他的笔端自然地流露出阴冷的艺术风格,既有对安德列耶夫的借鉴,又有自己的再创造 。两次伟大的“文艺复兴”——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与中国五四时期的文学 在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中,人们很少将注意力投注于意大利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之中。本文旨在通过“文的自觉”和“人的发现”两个方面,考察五四文学接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文学的影响,从而比较探讨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学的价值意义。林黛玉和道纲母 本文在中日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从多愁善感与倔强的性格特质、感情专一与嫉妒排他的情感特点、不平等的情爱关系和悲剧命运的实质三个层面比较、分析和论证了道纲母和林黛玉这两个中日悲剧女性形象的同中之异,剖析了古代社会女性的心理特征和不平等的情爱关系,揭示了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实质原因。动荡年代的幽玄之美 “幽玄”这一美学理念起源于中国,是中国的诗歌创作理念之一,后经汉译佛经传入日本,成为日本和歌的最高美学理想。对中国魏晋南北朝和日本中世纪这相距整整一千年的两个动荡年代的诗歌进行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跨越时空的距离探寻中日两国诗歌中既相通又相异的幽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