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81

乐呵呵的小南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扬州饮食文化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夏得稳

已采纳
舌尖上的家乡 都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就像在介绍地方历史的书籍中,一定少不了介绍该地的饮食文化。因为饮食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参照物。我们小组成员分别来自扬州和盐城两个不同的地区,对彼此的文化都有着极大的兴趣。然而“地区文化”实在是一个很宽泛的词,涵盖面太广,所以我们决定从一个侧面——饮食文化来反映地区文化的丰富多彩。 地方性饮食文化是人类长期适应环境的具体创造,积淀了数千年古老文化思想,表达民间社会的乡情语言,反映着一定历史条件下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等的综合影响,它包括饮食风味、方式、礼仪及形成和发展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谈到吃,扬州的吃早已为世人所嘉誉,俗语有云“吃在扬州,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可见扬州人对吃的考究,早已闻名海内。扬州饮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民俗和社会环境诸多因素,也给扬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无限荣耀和自豪,是一块闪亮的金字招牌。在历史的进程中,扬州的饮食文化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后来文人的介入是清代中叶扬州菜走上巅峰的催化剂。文学介入扬州美食,远在汉赋、唐诗、宋词时便已结缘,但以清代为甚。现在我们能欣赏到的清人咏食史、咏菜点、咏宴席、咏食俗的诗篇有200篇以上,使淮扬菜格调更加高雅,大大提升了文化品位。 扬州的先民早在约4000年前,就已经挣脱了茹毛饮血的蒙昧状态。公元前468年,吴王夫差灭古邗国、凿邗沟、筑邗城,不仅对扬州城建,也对扬州烹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扬州饮食又分为扬州菜和扬州小吃两部分。扬州菜系的主要特点是:选料严格、刀工精细、主料突出、注意本味、讲究火工、擅长炖焖、汤清味醇、浓而不腻、清淡鲜嫩、造型别致、咸中微甜、南北皆宜。扬州厨师且精于瓜果食品雕刻。 扬州菜中又以扬州三头为代表:红楼宴、三头宴、全藕宴。这是扬州菜的三颗明珠。 红楼宴是《红楼梦》书中所写菜肴的创新。作者曹雪芹曾在扬州久留过,他的祖父曹寅到扬州接驾康熙皇帝时也曾设宴招待六司百宫。中国红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吃过扬州菜的经典作品红楼宴之后,写道:“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烩鲢鱼头。红楼昨夜开新宴,馋煞九州饕餮侯。”并且赞叹道:“红楼菜实在是扬州菜的体系”。台湾著名美食家张起均也曾预言过,“一千四百年的繁华,终使扬州成为南方生活享受的中心;它的菜成为南方菜的代表。” 三头宴是将扬州的三道传统名菜:拆烩鲢鱼头、清炖狮子头、扒烧整猪头发展而成的宴席。鲢鱼头口味香醇,狮子头肥嫩不腻,整猪头香溢四座,均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历代以来被称为水乡泽国,又被誉为荷藕之乡的宝应,根据历代祖先遗传的制作方法,又创新出50余种藕菜肴,形成独特的全藕席,宝应宾馆推出的该菜肴,深受中外来宾的欢迎和赞誉。 扬州著名的大菜有八宝葫芦、扒烧猪头、扬州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等一系列菜品,不可不尝。 八宝葫芦,此菜因形似葫芦而得名。以整鸭脱骨法去鸭骨,在鸭腹内酿入糯米、鲜豌豆、熟火腿、莲籽、百合等八种馅料,精工制成葫芦形,蒸熟后装盘。 扒烧整猪头是将新鲜的猪头去除骨头、毛,从中间切开后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盐、冰糖等调品料煮烂即可食用。 此菜成品要保持“酥烂脱骨而不失其形”,色泽红亮,肥嫩香甜,软糯醇口,油而不腻,香气浓郁,甜中带咸,风味不凡。 扬州狮子头又有两种。第一种是红烧狮子头,色泽红亮、香味诱人、肥而不腻、入口即化、老少咸宜。 另外一种是清炖蟹粉狮子头,肉质肥嫩,蟹粉鲜香,卤汁醇厚。 “大煮干丝”又称“鸡汁煮干丝”,是一道既清爽,又有营养的佳肴,其风味之美,历来被推为席上美馔,是淮阳菜系中的看家菜。原料主要为淮扬方干,刀工要求极为精细,多种佐料的鲜香味经过烹调,复合到豆腐干丝里,异常珍美,百食不厌。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扬州地方官员曾呈上“九丝汤”以“宠媚乾隆”。 三套鸭简单说就是家鸭里面套野鸭,野鸭里面再套鸽子。家鸭肉肥味鲜,野鸭肉紧味香,鸽子肉松而嫩。汤汁清鲜,带有腊香,多味复合,相得益彰,堪为一道冬令佳肴。俗话说“宁吃飞禽一两,不吃走兽半斤”。三禽同食,鲜中加鲜,美上加美,其味殊绝。营养价值之高,是可想而知的。 再来看看扬州的小吃。十大名点是:三丁包子、千层油糕、双麻酥饼、翡翠烧卖、干菜包子、野鸭菜包、糯米烧卖、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十佳风味小吃是:笋肉锅贴、扬州饼、蟹壳黄、鸡蛋火烧、咸锅饼、萝卜酥饼、鸡丝卷、三鲜锅饼、桂花糖藕粥、三色油饺。十佳特色小吃是:四喜汤团、生肉藕夹、豆腐卷、笋肉小烧卖、赤豆元宵、五仁糕、葱油酥饼、黄桥烧饼、虾子饺面、笋肉馄饨。不得不提的还有扬州的两个著名茶社——富春茶社和冶春茶社。富春茶社的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评为名特食品,荣获商业部优质产品金鼎奖。千层油糕、翡翠烧卖被誉为 “扬州双绝”。 冶春茶社所售的香茗“魁龙珠”,是用扬州本地的珠兰、浙江的龙井、安徽的魁针配制而成,同时以淮扬细点、小吃为主,如汤包、葱油火烧、蒸饺、大煮干丝等品种。 谈到盐城,也有不少美食闻名遐迩,令人垂涎三尺。 一日三餐,做饭炒菜,这种习以为常的民间食俗,看起来极为容易,谁都会做,但要饭菜色香味俱全,就得讲究一点烹饪技艺了。盐城的吃文化也有着丰厚的底蕴,菜谱主要传承维扬菜系,以汤菜为主,味偏咸。烹饪技艺多种多样,而家家司以为俗,户户常用为风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烹饪风俗。 炒,是本地民间家庭常用的炒菜习俗。是用一种热油、旺火,将原料投入锅内,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这种烹饪较为简便,尤其适合家庭烹饪丝、片、条、丁等小型菜料,所以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种常用烹调方法,许多家庭喜欢用此法制作荤食品。 烧,是一般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适用于动植物干货等原料,常用制作红烧肉、红烧鱼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种用热油锅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当地家庭较为讲究的烹饪习俗之一。一般炸熟后再加椒盐、酱汁、辣椒等调味品,如炸鸡腿等。 溜,是一种先经过油断生或蒸煮断生,而后用调味浇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鱼、海鲜锅巴等,少数家庭会制作此法。 爆,也是民间家庭常用的烹饪习俗, 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适用于脆嫩无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虾、宫爆鸡丁、葱爆肉丝等。 炖,是当地家庭经常做汤料的烹调习俗。适用于不易熟烂的原料,需要长时间文火煨炖的,如清炖甲鱼,煨老母鸡汤、砂锅老鸭煲等。 拌,主要用于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肴,是当地家庭烹调冷菜的常用习俗。如凉拌黄瓜、凉拌芹菜等。 藕粉圆是盐阜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藕粉圆既可作为时令小吃,亦可作为筵席佳肴,其特点是外层均匀圆滑,富有弹性,色泽透明而呈深咖啡色,馅心甜润爽口,汤汁带有浓郁的桂花味,品尝时清香可口。 阜宁大糕又名玉带糕,产于江苏阜宁。 选用优质糯米、纯净白糖、精制油脂及高级蜜饯,按其比例加工而成。其条形完整,棱角清晰,厚薄均匀,大小一致。 阜宁大糕具有色白、片薄、滋润细软、卷得起、放得开、烧得着等特点。唯不宜久藏,口味香甜、营养丰富、老幼皆宜。

扬州饮食文化论文题目大全高中

244 评论(14)

lql917

饮食文化论文  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176 评论(9)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