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现代美学论文美与丑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08

joseph1988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代美学论文美与丑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说好幸福哇

已采纳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而法国又一位颇具影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波德莱尔则倡导了“以丑为美”理论,他的《恶之花》正是这一理论的代表力作"对于这两位大家的文艺思想,人们已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则改变了矛盾双方事物的性质": 两种审美观都是对事物的具体反映其实,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这两种原则的运用,都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只是改变了事物的原有面貌,而且它们改变事物面貌的方向正好相反"美丑对照是拉大、扩张了美丑之间的距离,它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而以丑为美则是缩短了美丑之间的差距,使丑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丑,同时也就蕴涵着使美的变为不是原来的那么美。"美丑对照与以丑为美都是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美丑对照原则,主张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有效地突出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一种巨大的反差,从而更为深刻地揭示出两个事物相反的本质特征"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亵!灵魂肮脏,令人作呕"而以丑为美的理论,是作者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它强调的是丑中有美,视丑为美,变腐朽为神奇,让丑的事物也显示出美的一面。"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从它的总题到其中的篇章内容,都是实践这种理论的典型证明"所谓恶之花,就是恶中之花,再具体一点说,就是从恶中所发现的花,或者说是恶中也有花"这种恶之花,是否改变了恶的性质了呢?没有,它只是说明此恶并非万恶不堪,而是还有好的成分和花的因子,这就自然地减轻了恶的程度和分量;再从另一角度说,这种花是否就不成其为花了呢?也不是的"应该肯定,它仍然是花,只是它不象别的花那么鲜艳美好,因为它已带有恶的成分,或者说它是从恶中产生的花"在《恶之花》的具体诗作中,作者表现以丑为美的理论的方式有两种:其一是从常态的丑和恶的事物中,开掘出它的对立面美和好来,譬如在5祝福6中,作者将他母亲的诅咒!妻子的毒语以及世人的恶言,全都视为对自己的祝福;这是不同于世俗的审美观和价值论,诚如诗中所言:苦难正是灵药,足以根治我们败坏的道德,苦难正是出类拔萃!无比纯粹的香精,足以激励坚强不屈的人们去迎接神圣的欢乐!(张秋红译) 这里的灵药和香精,只是作者主观上的认识,并不代替客观的事物,也没有改变那些诅语谩骂的性质;而且以这种审美情趣对待那些污言秽语,就达到了变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其二是将矛盾对立的概念结合起来运用,或以揭示出丑恶事物中的美好基因,或以暴露出正面事物中的腐恶之气"譬如: 我酣饮你的气息,哦,甘美,哦,毒素,何处可寻到你的慵懒之美?(《阳台》钱春绮译) 天空又悲又美,象大祭台一样!(《黄昏的和谐》郭宏安译) 懒散的宝贝,我多爱瞧你苗条身材(《起舞的蛇》郑克鲁译) 哦,发卷,哦,充满慵懒的香气!将再度找到你,哦,丰满的倦怠!(《头发》郭宏安译) 你不也如我是一轮秋阳,呵,我如此纯洁,如此无情的玛格丽"(《秋》陈敬容译) 在这样的一些诗句里,美和丑相互交错,或表现事物的两面性,如:阳台既是甘美又是毒素,天空又悲又美(又愁惨又美好),玛格丽如此纯洁又如此无情;或显示事物的对立面,有用消极之语状美好之事,如:慵懒之美、懒散的宝贝、慵懒的香气等,有以褒扬之词饰病态之物,如:丰满的倦怠"不管是那一种情况,它们都没有改变诗作所描写的事物的性质,只是增添了事物的内涵,使之变得更为丰富和繁杂"而最为典型的就是《你要把全宇宙纳入你的闺房》这首诗中所写的:“哦,罪恶的女王,哦,荡妇,就是你,劣畜,造就天才的才艺") 呜呼,污秽的伟大!崇高的卑鄙!让污秽与伟大相结合,使伟大中兼有污秽,污秽里掺杂伟大,因此,污秽就不那么面目可憎,伟大也不是那么令人神往;崇高与卑鄙相搭配,也是同理" 两种认识论都是对客观的直接把握辩证唯物史观认为,客观世界是处于一种矛盾对立而又辩证统一的发展变化之中"美丑对照原则和以丑为美理论实际上是根据两种认识路线来看待物质世界的,它们都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认识论。美丑对照原则,其理论依据就是雨果在其《克伦威尔序言》中所表述的那段名言: 近代的诗艺,会感觉到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感觉到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与其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不如说是对客观真实的正确反映,也是符合现实主义文学要求的理论观点"它是对以前的古典主义文学只注重美!仅描写崇高的一种反拨,是一种要求全面反映现实生活的审美观念"事实上,在美学领域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两面性世界,即美与丑两极并立! 雨果与波德莱尔这两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通过他们自己的创作,成功地实践了各自的理论主张"雨果阐述的美丑对照原则及其以〈〈巴黎圣母院〉〉为代表的杰出作品,形象地展现了客观世界的两面性:美与丑,它们既共生又对立;鲜明地表达了作者主观认识的倾向性:美战胜丑,丑向美转化的善良愿望"波德莱尔坚持的以丑为美的主张及其以〈〈恶之花〉〉为典范的优美诗篇,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实质的关系:丑蕴涵着美,人们需要辩证地认识和审视丑;而且开创了美学领域的新途径:丑是文学创作的又一半壁江山,是揭示生活真谛!美化人类性灵的另一重要途径"两位艺术大师虽用不同的审美视角,但都是以赤诚和善良的心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引领着人们从美中辨别丑!从丑中发现美,在美与丑这两物!两色构织汇集的艺术画廊中,把握和探究现实世界中的美丑二元对立及其辩证转化的美学意蕴"雨果的美丑对照固然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波德莱尔的以丑为美也没有改变事物的性质"

现代美学论文美与丑

113 评论(12)

xuliang1977

在感受活动中,只有审美受到哲学家的关注,哲学家成立了美学专门研究审美和美。美学有三大问题,一是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二是美的本质是什么,三是艺术该如何定义。 美的本质问题已经困扰了哲人们几千年,从柏拉图提出千古疑问“美是什么”开始,无数的哲学家、美学家前赴后继地提出了无数的关于美的定义,这些定义至今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一些美学家已经开始放弃寻找美的本质,于是,人们至今没有找到美的本质。 在审美经验中,我们都看到美的事物身上有美,它能被我们直接看到,像是一件类似于物体外形的具体事物,它像幽灵一样依附在事物身上,让事物如此动人。当人们开始在美的花朵、美的女性、美的乐曲中寻找它时,美忽然不见了,哲学家和美学家也都在众多美的事物中迷失,不能给柏拉图一个完美的答案。 美学界的前辈们都是智慧超群的哲人,他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还是不要回答吧。我们找找美存在于什么地方。 众所周知,部分年轻的女性是美丽的,欧洲有些美学家甚至认为美就是一个少女。如果说美在美女身上,相信大家都会同意,因为在审美经验中,我们看到了女性身上的美,这种存在于女性身上的美让我们神魂颠倒,不能自拔。但美真的存在于女性身上吗?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群男青年在路边看某个女人走过,然后对这个女人品头论足。有些男青年认为这个女人很美,全身上下都美,于是这个女人身上具有了美,美存在于她身上;然而有些男青年则怀不同意见,认为这个女人根本就不美,全身上下都不美,这时候这个女人身上就没有了美了,美就不存在于她身上。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的容貌怎么会有两种情况呢? 只有一种解释,美是存在于审美者大脑中的,美就是美感。美感和丑感一样,都是审美感受。如果美不过是一种感觉,那些被冠名为“美的事物”身上具有的能让人感觉到美的事物是什么呢? 是形象,同一个形象有可能激发美感,也有可能激发丑感。有些人认为美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丑陋的,有些人认为丑陋的事物在有些人眼里是美丽的。形象激发美感的情况不是永恒的,激发丑感的现象也不是不变的。形象与审美感受的联系不是绝对的。 存在于事物身上、名叫“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人们平常所说的“事物的美”是指激发了美感的形象。人们之所以看到事物身上有“美”是由于人们在审美的时候只注意事物的形象,没注意内心产生的美感,当形象伴随美感出现在大脑中时,就觉得这种形象与没有激发美感的形象有所不同,像是多了件叫美的事物。 美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积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丑感是大脑受到形象的刺激时处于的一种消极状态或产生的某种化学物质。美感与丑感都只出现在大脑内部。 人类并不能命令自己觉得某件事情很美或很丑。人类的基因决定了大脑的结构,决定了一些功能,还可能决定了人类在审美方面的偏好,使人一出生就在审美方面表现出某种倾向。审美观也会影响大脑产生审美感受的过程,如一些一质朴为美的人看不惯花俏的装扮,而一些以花俏为美的人则觉得朴素土气,以此为丑。
356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