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jm717
选题依据=选题意义+选题背景。论文选题的依据通常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因素确定:1、你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背景;2、(您所熟知领域)当前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3、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3、本领域还有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否存在其他领域先进的方法可引入等;4、请教身边的同学朋友。 
无线电是指在自由空间(包括空气和真空)传播的电磁波,是其中的一个有限频带,上限频率 在300GHz(吉赫兹),下限频率较不统一, 在各种射频规范书, 常见的有三 3KHz~300GHz(ITU-国际电信联盟规定), 9KHz~300GHz, 10KHz~300GHz。 无线电技术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技术。 无线电技术的原理在于,导体中电流强弱的改变会产生无线电波。利用这一现象,通过调制可将信息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上。当电波通过空间传播到达收信端,电波引起的电磁场变化又会在导体中产生电流。 通过解调将信息从电流变化中提取出来,就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麦克斯韦最早在他递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电磁场的动力理论》中阐明了电磁波传播的理论基础。他的这些工作完成于1861年至1865年之间。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Heinrich Rudolf Hertz)在1886年至1888年间首先通过试验验证了麦克斯韦尔的理论。他证明了无线电辐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并发现电磁场方程可以用偏微分方程表达,通常称为波动方程。 1906年圣诞前夜,雷吉纳德·菲森登(Reginald Fessenden)在美国麻萨诸塞州采用外差法实现了历史上首次无线电广播。菲森登广播了他自己用小提琴演奏“平安夜”和朗诵《圣经》片段。位于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马可尼研究中心在1922年开播世界上第一个定期播出的无线电广播娱乐节目。 发明 关于谁是无线电台的发明人还存在争议。 1893年,尼科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在为“费城富兰克林学院”以及全国电灯协会做的报告中,他描述并演示了无线电通信的基本原理。他所制作的仪器包含电子管发明之前无线电系统的所有基本要素。 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拥有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技术的专利,英国专利12039号,“电脉冲及信号传输技术的改进以及所需设备”。 尼科拉·特斯拉1897年在美国获得了无线电技术的专利。然而,美国专利局于1904年将其专利权撤销,转而授予马可尼发明无线电的专利。这一举动可能是受到马可尼在美国的经济后盾人物,包括汤玛斯·爱迪生,安德鲁·卡耐基影响的结果。1909年,马可尼和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Karl Ferdinand Braun)由于“发明无线电报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3年,在特斯拉去世后不久,美国最高法院重新认定特斯拉的专利有效。这一决定承认他的发明在马可尼的专利之前就已完成。有些人认为作出这一决定明显是出于经济原因。这样二战中的美国政府就可以避免付给马可尼公司专利使用费。 1898年,马可尼在英格兰切尔姆斯福德的霍尔街开办了世界上首家无线电工厂,雇佣了大约50人。 无线电的用途 无线电的最早应用于航海中,使用摩尔斯电报在船与陆地间传递信息。现在,无线电有着多种应用形式,包括无线数据网,各种移动通信以及无线电广播等。 以下是一些无线电技术的主要应用: 通信 声音 * 声音广播的最早形式是航海无线电报。它采用开关控制连续波的发射与否,由此在接收机产生断续的声音信号,即摩尔斯电码。 * 调幅广播可以传播音乐和声音。调幅广播采用幅度调制技术,即话筒处接受的音量越大则电台发射的能量也越大。 这样的信号容易受到诸如闪电或其他干扰源的干扰。 * 调频广播可以比调幅广播更高的保真度传播音乐和声音。对频率调制而言,话筒处接受的音量越大对应发射信号的频率越高。调频广播工作于甚高频段(Very High Frequency,VHF)。频段越高,其所拥有的频率带宽也越大,因而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台。同时,波长越短的无线电波的传播也越接近于光波直线传播的特性。 * 调频广播的边带可以用来传播数字信号如,电台标识、节目名称简介、网址、股市信息等。在有些国家,当被移动至一个新的地区后,调频收音机可以自动根据边带信息自动寻找原来的频道。 * 航海和航空中使用的话音电台应用VHF调幅技术。这使得飞机和船舶上可以使用轻型天线。 * 政府、消防、警察和商业使用的电台通常在专用频段上应用窄带调频技术。这些应用通常使用5KHz的带宽。相对于调频广播或电视伴音的16KHz带宽,保真度上不得不作出牺牲。 * 民用或军用高频话音服务使用短波用于船舶,飞机或孤立地点间的通讯。大多数情况下,都使用单边带技术,这样相对于调幅技术可以节省一半的频带,并更有效地利用发射功率。 * 陆地中继无线电(Terrestial Trunked Radio, TETRA)是一种为军队、警察、急救等特殊部门设计的数字集群电话系统。 电话 * 蜂窝电话或移动电话是当前最普遍应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蜂窝电话覆盖区通常分为多个小区。每个小区由一个基站发射机覆盖。理论上,小区的形状为蜂窝状六边形,这也是蜂窝电话名称的来源。当前广泛使用的移动电话系统标准包括:GSM,CDMA和TDMA。运营商已经开始提供下一代的3G移动通信服务,其主导标准为UMTS和CDMA2000。 * 卫星电话存在两种形式:INMARSAT 和 铱星系统。两种系统都提供全球覆盖服务。 INMARSAT使用地球同步卫星,需要定向的高增益天线。铱星则是低轨道卫星系统,直接使用手机天线 电视 * 通常的模拟电视信号采用将图像调幅,伴音调频并合成在同一信号中传播。 * 数字电视采用MPEG-2图像压缩技术,由此大约仅需模拟电视信号一半的带宽。 紧急服务 * 无线电紧急定位信标 (emergency position indicating radio beacons,EPIRBs), 紧急定位发射机或 个人定位信标是用来在紧急情况下对人员或测量通过卫星进行定位的小型无线电发射机。它的作用是提供给救援人员目标的精确位置,以便提供及时的救援。 数据传输 * 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卫星等通常采用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QAM调制方式同时利用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加载信息。这样,可以在同样的带宽上传递更大的数据量。 * IEEE 11是当前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的标准。它采用2GHz或5GHz频段,数据传输速率为11 Mbps或54 Mbps。 * 蓝牙(Blueteeth)是一种短距离无线通讯的技术。 辨识 * 利用主动及被动无线电装置可以辨识以及表明物体身份。(参见射频识别) 其它 * 业余无线电是无线电爱好者参与的无线电台通讯。业余无线电台可以使用整个频谱上很多开放的频带。爱好者使用不同形式的编码方式和技术。有些后来商用的技术,比如调频,单边带调幅,数字分组无线电和卫星信号转发器,都是由业余爱好者首先应用的。 导航 * 所有的卫星导航系统都使用装备了精确时钟的卫星。导航卫星播发其位置和定时信息。接收机同时接受多颗导航卫星的信号。接收机通过测量电波的传播时间得出它到各个卫星的距离,然后计算得出其精确位置。 * Loran系统也使用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进行定位,不过其发射台都位于陆地上。 * VOR系统通常用于飞行定位。它使用两台发射机,一台指向性发射机始终发射并象灯塔的射灯一样按照固定的速率旋转。当指向型发射机朝向北方时,另一全向发射机会发射脉冲。飞机可以接收两个VOR台的信号,从而通过推算两个波束的交点确定其位置。 * 无线电定向是无线电导航的最早形式。无线电定向使用可移动的环形天线来寻找电台的方向。 雷达 * 雷达通过测量反射无线电波的延迟来推算目标的距离。并通过反射波的极化和频率感应目标的表面类型。 * 导航雷达使用超短波扫描目标区域。一般扫描频率为每分钟两到四次,通过反射波确定地形。这种技术通常应用在商船和长距离商用飞机上。 * 多用途雷达通常使用导航雷达的频段。不过,其所发射的脉冲经过调制和极化以便确定反射体的表面类型。优亮的多用途雷达可以辨别暴雨、陆地、车辆等等。 * 搜索雷达运用短波脉冲扫描目标区域,通常每分钟2-4次。有些搜索雷达应用多普勒效应可以将移动物体同背景中区分开来 * 寻的雷达采用于搜索雷达类似的原理,不过对较小的区域进行快速反复扫描,通常可达每秒钟几次。 * 气象雷达与搜索雷达类似,但使用圆极化波以及水滴易于反射的波长。风廓线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测量风速,多普勒雷达利用多普勒效应检测灾害性天气。 加热 * 微波炉利用高功率的微波对食物加热。(注:一种通常的误解认为微波炉使用的频率为水分子的共振频率。而实际上使用的频率大概是水分子共振频率的十分之一。)
论文的论题选定,一定要根据论文主题的范围,采用有的放矢的抓住某一个点进行论文选定,这样才可以让论述的时候,范围不会过分的广泛,而达到精准,清晰,主题突出的论证效果,这样才会更好一些。
第1章 概述 1 雷达发展史的毁顾及现状一 探索阶段二 大发展阶段三 成熟阶段四 雷达现状 2 雷达工作的基本条件 3 现代脉冲雷达的基本组成 功用和工作过程 4 雷达工作频段的划分 5 雷达的分类一 按雷达功用分类二 按雷达工作体制分类三 按雷达工作波长分类四 按雷达测量目标坐标参数分类 6 雷达主要战术 技术参数一 雷达主要战术参数和定义二 雷达主要技术参数和定义 7 现代雷达的发展趋势一 国外雷达的特点二 国外机载火控雷达发展动向第2章 目标参数的测量 1 目标距离参数的测量一 脉冲雷达测距原理二 操纵员目视测距三 目标距离参数的自动测量四 测距模糊问题 2 目标角度的测量一 测角原理二 目标角度参数的自动录取 3 目标高度的测量 4 目标速度的测量一 脉冲多普勒雷达测速原理二 测速模糊问题第3章 雷达信号 1 雷达信号表示法一 实信号表示法二 复信号表示法三 雷达信号的频谱四 雷达信号的能量五 雷达信号的特点 2 模糊函数一 雷达距离分辨问题与距离模糊函数二 距离和速度 二维 模糊函数三 模糊函数的性质 3 典型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及特点一 固定载频矩形脉冲信号二 线性调频矩形脉冲压缩信号三 相参脉冲串信号四 伪随机相位编码信号 4 模糊函数的应用一 用于研究雷达的距离和速度分辨力二 用于研究测距 测速模糊问题和波形设计三 用于研究雷达测量精度四 用于研究雷达的抗干扰性能五 用于研究雷达系统的CAD方法第4章 目标特性与环境 1 二次辐射及目标分类一 目标二次辐射分类二 目标类型 2 目标特性一 目标雷达截面积的定义二 典型目标的雷达截面积三 复杂外形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四 复杂外形目标的起伏特性 3 杂波特性一 面分布杂波强度二 体分布杂波强度三 杂波幅度起伏统计分布第5章 雷达距离方程 1 标准雷达距离方程一 雷达距离方程的推导二 讨论三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S/No 1的确定四 脉冲积累雷达距离方程五 系统损耗六 距离方程应用举例 2 电波传播中诸因素对雷达距离方程的影响一 考虑地球曲率影响时的雷达距离方程二 考虑大气衰减影响时的雷达距离方程三 考虑地面 水面 反射影响时的雷达距离方程 3 干扰条件下的雷达距离方程一 干扰信号从雷达天线主瓣进入时的雷达距离方程二 干扰信号从雷达天线副瓣进入时的雷达距离方程三 无源杂波背景下的雷达自卫距离方程 4 侦察雷达距离方程第6章 现代雷达与技术 1 脉冲压缩雷达一 脉冲压缩雷达系统组成方框图二 脉冲压缩信号波形的产生三 脉冲压缩原理四 脉冲压缩实现方法 2 全相参雷达一 全相参原理二 固定杂波抑制技术三 慢动杂波抑制技术四 多普勒匹配滤波器五 主杂波跟踪技术 3 相控阵雷达一 相位控制基本概念二 相位扫描原理三 固态收/发模块四 波束指向控制五 相控阵雷达的组成和特点 4 合成孔径雷达一 合成孔径雷达的基本原理二 合成孔径雷达类型三 合成孔径雷达关键技术 5 天波超视距雷达一 天波超视距雷达基本原理二 天波超视距雷达目标探测能力三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生存能力和可用度四 天波超视距雷达的关键技术 6 双/多基地雷达一 双/多基地雷达基本原理二 双/多基地雷达性能分析三 双/多基地雷达的关键技术 7 三坐标雷达一 垂直多波束堆积三坐标雷达原理框图及工作过程二 多波束堆积比幅测高原理三 三坐标雷达的四抗性能 8 单脉冲雷达一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基本原理二 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基本原理三 单脉冲雷达通道合并技术四 单脉冲雷达相位平衡技术第7章 雷达抗干扰技术 1 概述一 研究雷达抗干扰的基本思想二 雷达抗干扰性能的度量 2 抗干扰雷达信号设计一 选择抗干扰雷达信号的基本原则二 典型雷达信号的抗干扰性能三 低截获概率与雷达信号设计 3 空间对抗一 雷达受干扰空间二 副瓣干扰处理技术 4 频域对抗一 频率分集技术二 频率捷变技术 5 极化对抗一 双通道双差相移段变极化器二 极化主瓣对消技术三 自适应极化滤波 6 常用抗干扰电路一 雷达接收机抗过载电路二 宽-限-窄电路三 脉宽鉴别器和抗异步脉冲干扰电路四 恒虚警电路 CFAR五 抗距离波门拖引电路 7 电子对抗装备及战术运用方法一 电子对抗装备二 雷达反侦察战术方法三 雷达反干扰战术方法四 雷达反隐身和反摧毁战术方法第8章 雷达反隐身技术 1 隐身目标散射特性分析一 隐身目标散射特性的频域特征二 隐身目标散射特性的空间特征三 隐身目标散射特性的极化特征 2 雷达反隐身技术一 频域反隐身二 空间位置反隐身三 极化反隐身四 改善雷达的探测性能反隐身五 探索中的雷达反隐身技术六 采用综合探测手段反隐身七 国外反隐身雷达现状第9章 抗反辐射摧毁技术 1 反辐射武器弱点分析一 反辐射武器工作原理的局限性二 反辐射武器的空间运动特点三 反辐射武器导引头的局限性 2 雷达抗反辐射摧毁技术一 利用反辐射武器工作原理的局限性抗反辐射摧毁技术二 反辐射武器逼近告警技术三 对抗导引头的抗反辐射攻击技术 3 诱饵诱偏抗反辐射武器的原理一 导引头采用单脉冲比幅法测向技术时的诱饵诱偏原理二 导引头采用相位干涉仪测向技术时的诱饵诱偏原理第10章 雷达反侦察技术 1 电子侦察原理和分类 2 雷达辐射电磁波信号隐蔽技术一 减少雷达开机发射时间二 雷达辐射电磁波信号的隐蔽技术 3 无源雷达 4 空间反侦察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