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n33
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2003年开始的快速增长期,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增长势头略有放缓。按照IMF的最新预测,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为2%和8%。同时,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扩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此外,世界贸易增长高位趋缓、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美国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偏紧向中性偏松调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关键词:世界经济 2007年经济预测 经济形势分析一 世界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增长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受美国经济减速和次级债问题的波及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态势。但从整体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世界经济在摆脱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即将连续5年保持4%(按PPP方法核算,下同)以上的增速,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时期。根据IMF 2007年10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的最新预测,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为2%和8%,继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扩大,根据IMF的秋季预测,2007年和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5%和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分别为1%和4%,分别比春季报告上调了6个和3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上调的主要原因。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测被大幅下调,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长率都将为9%,比春季报告分别下调3个和9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在“金砖四国”,以及转轨国家乃至中东、拉美等部分国家经济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日益拉大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2007年和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从8%和4%上调为8%和8%。中东欧、中东、西半球,包括中、印、俄等国的经济增长预测都不同程度上调。伴随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提高。受住房市场降温影响,美国经济增长于2006年第二季度开始明显减缓。2007年第一、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按年率计算分别为6%和8%。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虽然高于预期,但主要受益于私人国内投资和出口增长,而个人消费支出的贡献大幅下降,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最大隐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波及整个金融市场。住房投资下降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同时将可能影响相关就业需求,并影响到居民信贷和消费,如果这样,就会影响实体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将会扩大。虽然房地产市场很快复苏希望不大,但房价跌幅有限,表明供求未完全失衡,还不至于发生崩溃。同时,高能源价格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力逐渐减弱,通胀压力温和。目前,美联储调控政策重心已转向金融市场,只要调控得当,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增长态势。虽然次级债风险也波及欧盟、日本等其他国家和地区,但经济增长没有受到美国经济增长减慢的严重影响。与过去经济增长主要由出口带动不同,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和私人消费。同时,欧元区就业持续改善,失业率降低,通货膨胀率连续数月维持在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下。2007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速度出乎意料地明显放慢,环比仅增长3%,远低于第一季度的7%,是自2005年初以来的最低增速,预示欧元区本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达到波峰。2007年和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预计为5%和1%,德、法、意等主要国家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以来,得益于较为旺盛的地区及国内需求,日本经济增长出人意料。10多年来致使日本经济萎靡不振的通缩压力正得到缓解。但仍是日本经济恢复的一个风险。2007年以来,经济增长减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私人消费减弱,由于出口增加,企业收益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设备投资需求依然旺盛,加之由于个人收入在缓慢增加,个人消费也处于良好状态,经济形势仍基本稳定。2007年和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预计为0%和7%。虽然次级债危机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平稳较快发展仍是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首先,支撑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性条件没有变化。从2003年起的世界经济高速增长源于支撑增长的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提高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潜力。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向发展中国家扩散,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发达国家已度过了产业转移初期出现的产业空心化艰难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天和航空等高附加值产业和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出现了“双赢”的局面。其次,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偏松。各国的宏观调控手段日趋成熟,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更加灵活和务实,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而积极进行调整,有益于世界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2008年8月份以来,为了解决次级债带来的流动性匮乏问题,稳定金融市场,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银行等迅速向市场注了大量的流动性,美国还将贴现率和联邦基准利率降低了5个百分点。美国的货币政策是全球货币政策的风向标,美国降息虽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也会马上跟随美国降息,但全球的加息周期行将结束,全球货币政策开始从适度偏紧调整为中性或中性偏松,这有利于稳定金融市场,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再次,次级债危机的爆发使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加大,但不会严重危及世界经济。据估计次级贷款总值约7500亿~12000亿美元,通过抵押担保证券(MBS)、担保债务凭证(CDO)等方式,大部分次级贷款被证券化,并被美、欧、日等国的基金和银行所持有,风险在全球范围内被分散。按照目前的次贷违约情况,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估计贷款损失约为500亿~1000亿美元,穆迪估计损失为1130亿美元。当然,次级债危机的影响会从金融部门向实体部门扩散,房地产价格继续下跌也会影响美国消费增长,并导致次级债问题有恶化的可能。二 世界贸易增长高位趋缓2006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达到9万亿美元,几乎比2002年增长了一倍。世界贸易增长持续高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使得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增长持续超出预期,有力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贸易需求。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内需持续扩大是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性基础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特别是美日欧,以及澳大利亚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为国际贸易增长注入了活力。2007年以来,尽管总体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于预期,但是发达经济体增长逐渐放慢,会使一些国家需求增长趋缓,预计这一趋势在2008年还将延续。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美国以美元计价的货物进口额增长率为7%,继续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2007年以来,美国进口增长明显放缓,上半年仅增长3%,7、8月份分别增长8%和4%。欧元区2007年第一、二季度进口分别增长4%和1%,7月份增长7%,也比2006年4%的增长明显放慢。按照IMF的预测,2007年和2008年世界贸易将分别增长3%和9%,比春季预测分别下调了9个和8个百分点,增幅远低于2006年世界贸易3%的增长。三 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较快的带动下,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对原材料和能源等初级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国际市场商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以来呈持续上扬走势。近年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提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量或供应增长慢于需求增长。美国经济迅速增长使住房市场兴旺,导致对建材等基础材料需求增长。亚洲、特别是中国2003年以来对煤炭、有色金属和石化产品需求也有较大增加,对这些商品价格的上涨也有一定支持。其次,受罢工、生产事故以及政治局势等一些临时性突发因素的刺激和影响,引起市场对供应减少或中断的担心,价格因而屡呈激涨并不断保持在高位徘徊。第三,原料或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持了半成品、成品或下游产品价格的提高。第四,美元汇价走软,导致以美元计算的商品价格有所上浮。2007年以来,除8月之外,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继续呈逐月上涨态势。按照世界银行数据,2007年9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比8月上涨0%,同比上升2%,比2006年12月上涨0%。其中,非能源产品价格比8月上涨2%,同比上升0%;能源产品价格比8月上涨6%,同比上升5%。同时,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轮番结构性上涨的态势更为明显。2006年之前一些上涨幅度较大的产品价格走势相对平稳,而部分食品、饮料、金属矿产品和能源价格涨势较猛。农产品当中,鱼肉、橄榄油和糖价下跌,而小麦、玉米、大麦、大豆、棕榈油、椰子油、羊毛等主要农产品截至9月末比上年底的价格涨幅都在30%~70%以上,咖啡、橡胶等产品同期价格涨幅接近20%。值得注意的是,大米、部分油类、猪肉、鱼类、糖、饮料、木材、棉花、皮革等价格仍然处在相对低位。金属矿产品价格整体上已处在高位,其中铅、锡、铀等价格大幅上涨,而前期价格已较高的铜、铁矿石涨幅平稳,铝、锌、镍等价格下降。近年来能源价格是涨幅最大的,特别是原油。1~9月,原油、煤炭价格分别同比上涨1%和2%,而天然气价格下跌4%。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一路上涨,连续创出新的历史高位。截止到10月16日,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盘中最高冲至每桶97美元,为22年来的最高价(见图1)。中东局势紧张、供应吃紧、需求预期走高以及美元贬值等多重因素是油价持续创出新高的支撑力量。 
战争与和平2011伊拉克——美撤军不等于和平2010年8月31日,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虽然伊拉克亲美政权的存在确保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这场战争留给伊拉克的却是分裂与恐怖、暴力与流血。据统计,去年共有2828名伊拉克人死于各类暴力事件。伴随着美军作战部队的撤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在此情况下,“基地”组织和各派武装趁机不断制造恐怖暴力事件。另外,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后,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将担负起一线战斗与巡逻任务,而其素质与能力一直受到广泛质疑。实际上,去年9月以来的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无实质性好转,已有661人死于各类暴力冲突,占去年死亡人数的近4%。在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难以尘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队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伊拉克人民仍将面对与忍受持续的暴力与死亡。阿富汗——美增兵不等于塔利班失败美国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是将反恐精力和资源更集中于阿富汗战争。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批准了打击塔利班的新战略计划,并为此增兵3万人。该计划的特点是不强调反恐,而是强调反叛乱,即减少追踪塔利班战斗人员的行动,更努力地向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以削弱塔利班的生存基础。一年来,驻阿联军展开多轮围剿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身伤亡也急剧上升。去年驻阿联军共有711人阵亡,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去年12月16日,美国有关阿富汗战争的进展报告认为,联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战争仍旧“十分困难”。奥巴马政府继续坚持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撤出美军,并向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移交安保责任,最终实现“阿人治阿”。虽然西方国家希望尽快扔掉阿富汗这块“烫手山芋”,但是阿富汗政府能否自挑重担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今年年中联军开始撤出,塔利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反恐任务依然艰巨巴基斯坦去年的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政府军全年击毙恐怖分子5170人,自己则有469人阵亡,平民死亡人数为1796人,这3项数字比200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巴基斯坦塔利班现在是巴政府的头号反恐目标,其实力近年来迅速上升,对巴国内安全局势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连巴陆、海军总部、高级法院等要地都成为其袭击目标。去年7月,美国宣布向巴提供总值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旨在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缓和巴民间反美情绪。这使巴基斯坦政府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如果狠打塔利班,会激起国内一片反对之声。如果轻打塔利班,又会被美国指责为“拿钱不办事”。今年,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将会继续制造多起恐怖暴力活动,巴政府的反恐任务仍然艰巨。中东——巴以和谈难以走出怪圈在美国的压力和斡旋下,中断20个月的巴以和谈于去年9月再次艰难重启。虽然美方称本次会谈将在一年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巴以双方对和谈并无太多信心,反而在会谈前就相互指责。历史经验表明,巴以和平进程十分脆弱,整个过程充斥太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消极因素都可能使和平进程走回原点。双方积怨太深,国内又各有强大的掣肘力量,所以双方很难走出“和谈—破裂—冲突—复谈”怪圈。今年双方爆发一定程度冲突的可能性极高。苏丹——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苏丹达尔富尔的和平进程取得了明显进展。去年2月23日,达尔富尔和平会谈特别会议在多哈举行,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正义与平等运动”签署了停火协议。7月10日,苏丹南北部主要政党领导人正式启动苏丹南部公投会谈。7月14日,苏丹前反政府组织、南部地区主要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表示,将全面参与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的调解工作。不过,达尔富尔地区仍有数支武装组织在互相斗争,实现持久和平还存在变数。今年1月9日,苏丹就南部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苏丹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不管公决结果如何,依然有可能爆发新的武装冲突。苏丹的安全形势不会因一次全民公决迅速而彻底地扭转过来。索马里——青年党比海盗更危险索马里是当今非洲最动荡的国家之一,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非洲的恐怖之源。 索马里的危险其实并非来源于索马里海盗,而是来自于索马里青年党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反政府武装。该组织誓言效忠“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并主张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法统治索马里。国际社会对索马里青年党动向的关注度在不断加深。 近年来,索马里青年党趁索内乱之机迅速扩张势力,2009年曾一度几乎攻占首都摩加迪沙,被击退后仍然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2010年以来,该组织除继续与索政府军作战外,还将恐怖触角延伸至邻国乌干达,并于7月11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制造了两起爆炸事件。为了应对索马里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威胁,非洲国家建立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反恐机制,美国也在非洲实施了多项反恐地区安全计划,包括跨撒哈拉反恐计划和东非国家计划等,但这些机制目前尚无能力有效应对索马里危机。索马里青年党势力在今年可能进一步壮大,并与政府军展开更激烈争夺。朝鲜半岛——安全压力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可能性小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武装对峙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自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南北双方并未爆发武装冲突。2010年朝鲜半岛相继出现了“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半岛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急剧上升。但由于对峙双方缺乏重开战事的意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斡旋,使事态逐渐平息下来。由于美韩日三方对重开朝韩直接会谈和六方会谈提出了先决条件,而且美国在美朝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不愿做出实质性努力,朝鲜在未来仍有可能做出一些举动。半岛的安全压力较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本版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今年,全球重大武装冲突难以发生,总体形势将无显著变化,武装冲突的数量可能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更有可能发生的是有多个国家参与的跨国武装冲突和国内武装冲突。前者包括巴以冲突和阿富汗战争,后者则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非洲。冲突发生和持续的原因包括分离主义、意识形态、宗教和民族矛盾等,非常复杂。大多数冲突已持续多年,短期内形势难以改观伊拉克——美撤军不等于和平2010年8月31日,美军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虽然伊拉克亲美政权的存在确保了美国在中东的战略利益,但这场战争留给伊拉克的却是分裂与恐怖、暴力与流血。据统计,去年共有2828名伊拉克人死于各类暴力事件。伴随着美军作战部队的撤出,伊拉克各派政治力量正在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在此情况下,“基地”组织和各派武装趁机不断制造恐怖暴力事件。另外,在美军作战部队撤出后,伊拉克安全部队和警察将担负起一线战斗与巡逻任务,而其素质与能力一直受到广泛质疑。实际上,去年9月以来的伊拉克安全形势并无实质性好转,已有661人死于各类暴力冲突,占去年死亡人数的近4%。在伊拉克国内政治斗争难以尘埃落定以及伊安全部队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的情况下,伊拉克人民仍将面对与忍受持续的暴力与死亡。阿富汗——美增兵不等于塔利班失败美国作战部队撤出伊拉克是将反恐精力和资源更集中于阿富汗战争。2009年底,奥巴马政府批准了打击塔利班的新战略计划,并为此增兵3万人。该计划的特点是不强调反恐,而是强调反叛乱,即减少追踪塔利班战斗人员的行动,更努力地向当地居民提供安全保障,以削弱塔利班的生存基础。一年来,驻阿联军展开多轮围剿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自身伤亡也急剧上升。去年驻阿联军共有711人阵亡,是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以来阵亡人数最多的一年。去年12月16日,美国有关阿富汗战争的进展报告认为,联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战争仍旧“十分困难”。奥巴马政府继续坚持从今年7月开始部分撤出美军,并向阿富汗安全部队逐步移交安保责任,最终实现“阿人治阿”。虽然西方国家希望尽快扔掉阿富汗这块“烫手山芋”,但是阿富汗政府能否自挑重担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今年年中联军开始撤出,塔利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巴基斯坦——反恐任务依然艰巨巴基斯坦去年的安全形势有所好转。政府军全年击毙恐怖分子5170人,自己则有469人阵亡,平民死亡人数为1796人,这3项数字比2009年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巴基斯坦塔利班现在是巴政府的头号反恐目标,其实力近年来迅速上升,对巴国内安全局势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甚至连巴陆、海军总部、高级法院等要地都成为其袭击目标。去年7月,美国宣布向巴提供总值5亿美元的援助计划,旨在帮助巴基斯坦发展经济,缓和巴民间反美情绪。这使巴基斯坦政府处于两难选择之中:如果狠打塔利班,会激起国内一片反对之声。如果轻打塔利班,又会被美国指责为“拿钱不办事”。今年,巴基斯坦的恐怖组织将会继续制造多起恐怖暴力活动,巴政府的反恐任务仍然艰巨。中东——巴以和谈难以走出怪圈在美国的压力和斡旋下,中断20个月的巴以和谈于去年9月再次艰难重启。虽然美方称本次会谈将在一年内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巴以双方对和谈并无太多信心,反而在会谈前就相互指责。历史经验表明,巴以和平进程十分脆弱,整个过程充斥太多不确定因素。任何一个消极因素都可能使和平进程走回原点。双方积怨太深,国内又各有强大的掣肘力量,所以双方很难走出“和谈—破裂—冲突—复谈”怪圈。今年双方爆发一定程度冲突的可能性极高。苏丹——进入一个关键历史时刻苏丹达尔富尔的和平进程取得了明显进展。去年2月23日,达尔富尔和平会谈特别会议在多哈举行,苏丹政府与反对派“正义与平等运动”签署了停火协议。7月10日,苏丹南北部主要政党领导人正式启动苏丹南部公投会谈。7月14日,苏丹前反政府组织、南部地区主要政党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表示,将全面参与苏丹政府与达尔富尔反政府武装的调解工作。不过,达尔富尔地区仍有数支武装组织在互相斗争,实现持久和平还存在变数。今年1月9日,苏丹就南部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苏丹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不管公决结果如何,依然有可能爆发新的武装冲突。苏丹的安全形势不会因一次全民公决迅速而彻底地扭转过来。索马里——青年党比海盗更危险索马里是当今非洲最动荡的国家之一,很有可能成为未来非洲的恐怖之源。 索马里的危险其实并非来源于索马里海盗,而是来自于索马里青年党与“基地”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反政府武装。该组织誓言效忠“基地”组织和本•拉登,并主张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法统治索马里。国际社会对索马里青年党动向的关注度在不断加深。 近年来,索马里青年党趁索内乱之机迅速扩张势力,2009年曾一度几乎攻占首都摩加迪沙,被击退后仍然控制全国大部分地区。2010年以来,该组织除继续与索政府军作战外,还将恐怖触角延伸至邻国乌干达,并于7月11日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市郊制造了两起爆炸事件。为了应对索马里愈演愈烈的恐怖主义威胁,非洲国家建立了一些不同层次的反恐机制,美国也在非洲实施了多项反恐地区安全计划,包括跨撒哈拉反恐计划和东非国家计划等,但这些机制目前尚无能力有效应对索马里危机。索马里青年党势力在今年可能进一步壮大,并与政府军展开更激烈争夺。朝鲜半岛——安全压力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可能性小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武装对峙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自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南北双方并未爆发武装冲突。2010年朝鲜半岛相继出现了“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使半岛爆发冲突乃至战争的风险急剧上升。但由于对峙双方缺乏重开战事的意愿,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大力斡旋,使事态逐渐平息下来。由于美韩日三方对重开朝韩直接会谈和六方会谈提出了先决条件,而且美国在美朝关系正常化问题上不愿做出实质性努力,朝鲜在未来仍有可能做出一些举动。半岛的安全压力较大,但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较小。本版文章作者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一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二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应从两方面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一是要处理好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与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的关系当前,稳定物价总水平仍然是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宏观调控的取向不能变 与此同时,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必须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信贷增速逐步降下来,为稳定价格总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当前局势,国际形势因为金融、石油和战争的原因岌岌可危。。。。。。国内形势一片大好,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安康,过着比较有尊严的生活。。。。。。(省略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