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gaee
我国传统艺术的遗产极其丰富并且辉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园林、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传统美食等等,都有几千年的积累,都有伟大的创造,都透着五千年文明古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艺术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艺术内涵和生动的历史痕迹,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大餐”。 ��中国的传统艺术发展到今天,一些门类正在或多或少地隐退于边缘化的地位,陷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有的门类发展前景很不明朗,有人甚至认为这些门类已失去生命力,应该送进博物馆。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戏剧,无论是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是各地历史悠久的地方剧种,它们的市场都在日益萎缩;再例如美术,国画等纯中国传统的艺术科系,则越来越不被看重。��值得思考的是,我们为何只对国外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例如年轻人喜欢咖啡而不喜欢喝茶,喜欢听国外的民谣而抗拒中国戏剧,而在国外,咖啡是传统的,但照样流行,甚至连摇滚乐也是传统,但现在也依然能让年轻人狂热。国外的年轻人没有太重的前卫与传统的区分,很多时尚的东西都是由传统演变过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出现这种情况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它们的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多方面的价值缺乏大众化的有规模的宣传,许多年轻人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对我们的传统艺术是知之甚少,如此下去,中国广博的传统艺术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从文化欣赏的角度来说,传统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从文化特性与保护的层面上看,传统的只能是民族的,中国的传统艺术当然只能由中国自己来保护。传统艺术的创作和发展离不开孕育她的民族特性和民族习惯。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我们的心愿就是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向大家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悠久、深厚、绮丽和多姿,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让这些艺术瑰宝发扬光大,流传下去。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戏剧,没有了中国结,没有了元宵粽子,没有了茶道,没有了国画,那样的中国还会是一个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吗?但是相信有了我们共同的努力,这一切就永远不可能发生。 
中国古典艺术包括很多种类,比如:古典园林、美术、戏曲、舞蹈、美学、诗歌、等等。就拿《中国古代艺术教育方式的现代意义》来说吧。 传统的即是永恒的,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亦具有特别的意义。随着中国社会在工业化途中的行进,随着商业经济意识的普遍渗透,随着文化全球化迅速展开,中国现代的艺术精神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流行文化之潮的涌动,工具理性、技术主义的扩张,功利主义的泛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流毒,在艺术的领域中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因此,发掘中国古代艺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对于现代社会的审美文化的改良与矫枉,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它的意义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生活的艺术改造现代技术化的生活。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技术主义、工具理性渗入人心,充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消解了传统中国文化的迷信与愚昧,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而且推动中国走向了工业化的通途。但是它也驱散了中国古代文化朦胧的美的光晕,使其艺术化的生活变得技术化和物化,于是充满审美情感的语文课变成了死板的肢解剖析的屠宰场,美丽的花朵变成了植物的生殖器,演奏美妙音乐的人变成了乐器演奏的质地性物质,人们按着《性知识手册》《性知识大全》上的方法去按部就班……整个社会生活失去了美感,没有了激情,而变成了一架没有灵性的机器。因此开展中国古代普泛的审美生活态度的教育,走出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文学、音乐、舞蹈等经典艺术的狭隘的艺术观念,恢复生活中处处充满生灵活趣之美的普泛审美意识,以美感来点醒生活在被物化、被技术异化之梦中酣睡者,以撕破单面的人性,恢复人性的全面生动性和创造力,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2.以善统美,以美启善。道德的教育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又是各种艺术的立足之点,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实际上现代教育将“德”放在首位也是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但不幸的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德育课、政治课似乎已成了教育中的功利主义的点缀、附属和累赘,已完全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因此,在这个充斥坑蒙拐骗、丧信失德、黄毒流荡、欲望泛滥的时期,在没有上帝,上帝管不着的民族中,我们只有自我救恕,道德的说教虽然鲜能激起灵魂的震动,但“自明诚”仍然是有效的途径。因此,在艺术的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以善统美的传统,相反我们还可以通过艺术来打通通向德行的道路,即以美启善,只有在美的陶冶中,美中之善才能转识入情,才能使主体悟觉本体的善性。这实际上亦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善是一种自我克服以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意志,而美则是善的本体的自我确证之感,因此,内外结合的双向教育对道德的培养即能达到道德主体自诚而明的目的。3.实现功利与审美、肉体与精神的统一。功利与审美在西方美学史上自中世纪托马斯提出审美无关欲念的命题而滥觞以后,一直是一个聚讼不休的焦点问题。实际上,功利与审美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其相统一的一面。作为两个有相反倾向的意念活动,它们是对立的,而在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它们又统一在了一起。庖丁解牛即有艺术创作中直接的美感经验,同时又完成一件日常的事务,审美与功利在这里并不矛盾,因为美感即在动态的行为过程之中。因此,当我们放眼生活,一切都视为充满情趣的艺术时,生活的日常用行中到处都有审美的感受,审美的感受又都在日常的用行当中。此外,在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只重视经典艺术如文学、绘画、音乐等的倾向普遍存在,而这些艺术无不是以锻炼人的敏感的审美触觉、丰富细腻的内在精神为目的,这就导致了对人的精神的偏面培养,而忽视了对身体的艺术化的训练,特别是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的疏离,人的身体中许多的活力都在丧失,退化,而使人自身直接的生存能力在大幅下降。因此,吸收古代艺术动身动手的前工业时代的劳动艺术的资养,发展手工劳动与体育事业,对于整合人的精神与肉体在艺术中的裂隙是极其重要的,这亦应该是培养全面的人性的重要内容。4.实现欣赏与创造在审美中的统一。在现代的社会中,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基本上是脱节的,看小说的大都是不写小说的;对绘画评头论足的大多数人都不会绘画;艺术家骂批评家是隔靴搔痒,是对其作品的糟蹋;批评家自我解嘲说是“艺术家未必然,批评家未必不然”,正是冰炭不容,而艺术理论的极端化发展,使批评家们完全地抛开了作家作品,只去研究读者,叫做接受美学。这实在是艺术欣赏与批评发展的悲境。笔者认为,要实现创作者与批评家的握手言和,那么批评家必须是艺术家,或者是半个艺术家。中国古代的艺术欣赏即是以艺术家为核心的,以创作者的直接美感体验为欣赏目的的,它最重视在实践中的生动的感觉体验。我们问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是谁真正地体验到审美意味了呢?毫无疑问,不是文惠君,而是庖丁,“接受美学”实际上是“文惠君”抛弃“庖丁审美”事实的自我研究。所以,真正的欣赏就在创造之中。只有在创造过程之中,理论家与艺术家才能合成一体。因此,没有创作体验的欣赏是先天不足的,恢复古代的实践工夫是通向审美之途的必由路径。总之,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对现代艺术教育的启示还有很多,我们只有不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有效地救时之偏,从而推动现代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
艺术鉴赏论文以论文中心为基础,展开论述,主要阐明它的艺术价值重要性
可以去汉斯的官网上下载吧~他们有(设计)这本oa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