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277

Skay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共鸣的议论文高中作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xiaoyang716

已采纳
听雨 静坐窗台,望去,雨淅淅沥沥,摇晃着树。几片落叶,被风掖走。 凝视,却发现雨的柔美,不似光,耀眼;亦不似火,热烈。如水,柔美。于是不能急切,需要静下来,用心去聆听。 喜欢一个人靠在窗台,凝望雨的飘零,更爱听雨的声音,轻柔而有韵味。 听雨,古已有之。人们习惯在雨天,静下心去思考。人生的沉浮,生活的真谛,往往在听雨的过程中催生。然而,文人墨客,听雨,实是在听一种来自心底最深处的呼喊。如雨滴般的跳动,更多的是愁闷悲苦之态。 唐代诗人尚能在《中秋旅怀》中写道:“望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这是一种愁闷的心理。远离他乡,独自一人,行步于山间小道,那种思乡的愁闷,似决堤的水,一泻而开。西风劲来,人立亭中,听雨的跳动,放佛听到远方亲人的心跳,持久而深刻,细腻而丰韵。 与尚能不同,韦应物听雨听得乃是一种人生的思考。“山馆夜听雨,秋猿独叫群”夜深人静,诗人孤枕难眠,一个人徘徊在山馆里,用心去感受雨带给他的一切。此时已是秋季,一只孤独的猿,在山林间凄声地叫着,正如诗人自己,找不到归宿,像雨一样细数家乡的泪痕,令人发颤。 于是,听雨,已成了一种心灵的结。是范仲淹去国怀乡般的忧愁,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的愁闷,还是李清照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撕心裂肺?于是,人们的泪水,像雨一样,断断续续。想找树或风寄托,却一晃而过,不能持久。雨,便渐渐成为心灵的共鸣。她或蒙蒙细细,或滂沱如珠,入土的那一刻,有一种归宿的感觉。这样,雨便成了心中的爱物。 唐代诗人李群玉同样爱听雨,他在《春寒》中写道:“闷斟壶酒暖,愁听雨声眠。”诗人一个人斟着闷酒取暖,因为他的心是冰凉的,酒醉木榻,难以成眠,心中想得是时光匆匆而去,想得是路途的坎坎坷坷。明日何去何从,心中不知,愁随雨生,唯有静听雨声,似一曲愁远的曲子,慢慢沁入心扉。 然而李君毕竟是停留在小空间。最喜宋末诗人蒋捷的那首《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阁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的意象交织在一起,这是一种“少年听雨”时春风逸荡的欢乐情怀。而诗人转而以“客舟”为中心,缀以“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的冷色调,表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起伏遭际和悲凉心境。“而今听雨”,诗人已是双鬓斑白,寥寥无几,这种冷寂的画面足以让人为之发颤,替之动情。此时的诗人历尽纷乱后身心憔悴而枯槁。“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是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却似聚积已久的火山,随时爆发。诗人真已疲惫,一切的悲欢离合都融入在阶前的雨中,听雨乃是在听人生的起落,生命的呼吸。 于是,我也喜欢上听雨。必须是一个人,最好在夜里,静静地,用心去感受。放眼望去,那开阔的视线,似乎听见长江上白帆翻腾,或是黄鹤楼的深鸣。如道边的树,淅淅沥沥抖动,一只孤独的鹭在树间翻飞,那搏击长空的翅膀,宛如两把剪刀,劈开一道白色的波纹。 听雨,已成为我下雨天最钟意的事了,不为别的,只为听听故乡的脉动,那似乱非乱的频率,正像窗外的雨,点点滴滴入心田。

关于共鸣的议论文高中作文

323 评论(12)

jia7673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青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旅途估计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东西,他打开了收音机企图调和这死一般的寂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车子到达5000米之后,公路两旁已经很难看到活物了,陪伴他的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赶的狂风。终于他的越野车坏了,他知道除了等过往的车辆来解救他,就别无他法。于是,他就把越野车当成了家,一等就是三天,三天之内没有一辆车经过,甚至是天空中的一只鸟。他储备的食物开始减少,如果再也没有别的车辆经过的话,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又是三天,他储备的食物已经少得可怜,恐怕他相信他自己根本还生的希望了。迷迷糊糊中他听到一声微弱的鸟叫。六天来,这是六天来他听到的第一个有生命的声音!他顿时泪流满面,打开车门,捧起小鸟,并把它放入相对温暖的车子里。顿时,他不再无谓地等待,开始了自救。他用虚弱的身子打开了车厢,找出了问题的根源,既而开车行进了50公里,终于看到了一个解放军接兵站。他得救了! 其实,那只误入高原的小鸟它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救他的无非是自己。小鸟的蹄音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只有拥有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 或许,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像他那样在那种危险的氛围里等待死亡。然而,在我们低沉、消极被挫折压得无法动弹的时候,大概也只会守株待兔。生命的成功往往只缺少共鸣,只要有一双手,甚至是一个微小的生灵激发你,成功便不会遥远,因为欲望既力量。 2、生命需要共鸣将自己延续。 流传至今的诗词很多,有人不屑一顾,有人视为瑰宝。在不屑的目光中,它们只不过是些陈腐之辞,除了为挣分被迫背诵外也无任何关系,它们远不如韩国言情小说的情节更吊人胃口。而在视为瑰宝的人的心里,它们是永恒的新生,这远比目前尚未成为现实的时光机器有价值。在字里行间可以体会采采芣苢的内心喜悦,可以体会与子偕行的同仇敌忾,可以体会躬自悼矣的悲伤,可以体会惄如调饥的愁思。世间百味皆隐与书中,在于此产生共鸣之时,诗人的心境与己相合,如生命的延续。 幸存的艺术品陈列在那里,有人谓之无聊,有人为之赞叹。在无聊的目光中,它们只不过是些无意义的涂鸦,只是些无所谓的石块烂泥,除了用它们显示自己的经济财富外也无任何关系,它们远不如性感者更吸引眼球。而在赞叹者的心里,它们是永恒的美,如维纳斯的断臂,胜利女神的无首,在赞叹者的脑海里,她们早已不是什么石膏雕像,而是在那里颔首而笑迎接他们的美的生灵。赞叹者内心的共鸣,便是她们生命的延续。 经过历史洗礼的乐章,有人嗤之以鼻,有人言之神圣。嗤之的思维中,它们不过是陈词滥调,除了装装高雅和品位外也无任何关系,它们远不如流行时尚。在虔诚者的心里,它们是音乐家生命的延续。在孤寂中寻找着自然的心声,沉浸在音符描绘出的田园、暴风雨,或是高山流水。以孤寂之心,寻孤寂知音,以独醒之意,赏独醒之心,如与故人促膝而处,如与自然相融而生。心灵间的共鸣,使之生命延续。 是什么使得它们的生命禁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是共鸣。为何会有这跨越时空的共鸣?是生命。先人以生命创造了艺术,后人因艺术产生了共鸣。在这共鸣之时,生命也得以延续。 3、秋天,叶子用它最美的方式,伴着枯黄的身躯,随着秋风的掠过,缓缓的结束自己的生命,诠释着秋日的寂静。 秋天,旷野上的石头遭受着风的吹拂,雨的洗涤,以疲惫的外壳,映衬着秋日的凄凉。 只有当太阳的余辉,斜射在这大地上时,才能表现它的踟躇它用那最后的力气,体现着生命的真解。 徇情只是一种表现,用最神圣的方式,来结束苦短的一生,用最无奈的方法,挣脱着世俗的束。如同冬日寒冷与饥饿来临时,只有在一个小小的墙角,还有一堆小小的火焰,用柔弱的身躯,抗拒着风的入侵,雨的摧残。只有当人与人,心与心,情与情到达颠峰,才能表现出徇情的真正含义。 我们只能用最崇高的敬意,最深刻的感受,最无比的同情,来仰望着这历史画卷中留下最辉煌而又最刻骨铭心的人物。我想如果没有当日的徇情,就没有现在的平等与开放。 悲伤只是一种感受,只有在天寒地冻中傲然开放的梅花,才能了解悲伤的孤单与沉没,如同含苞欲放的花一样,充满着开放时的期待与想象,却没有考虑到枯萎时的不甘心与面对死亡的恐惧,只有到悲伤与挫折来临时,才能知道它的痛苦与煎熬。 无奈只是一种态度,到无奈来临时,人们选择了屈服与放弃,屈服于这无穷的压力,放弃了选择自己道路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选择道路,根本没有一点力量去对抗这就是无奈,当你试图各种办法却没有结果时,你只有服从。 奄奄黄昏后,当这一切都来临时,冰封着人们的热情;系紧着人们的想象;封闭着人们的感受当然,黄昏后,总有晨曦的到来总有憧憬的希望只等待它到来的蹒跚的脚步声。只等待太阳的光辉再一次照亮这乌黑的夜晚。
131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