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33

Corrine112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摘要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hrzhou

已采纳
一 历史的来历  1 “历”和“史”  我们要想确切地了解“历史”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分别从“历”和“史”这两个字的意思谈起。  “历”的繁体作“历”,其下部的“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一片树林。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过”是指空间上的移动,“传”则表示时间上的移动。  古人在长期观察中发现,天象并非恒定不变,而是以某一时间为周期做循环运动,某一天象与农时、气象可以相对应。《礼记·月令》中就记载了日月星辰的位置以及此时对应的物候现象,比如“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鸿雁来。……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夏历的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黄昏时参星在南方天中,黎明时尾星在南方天中。……东风使江河土地解冻,冬眠的蛰虫开始活动。水底的鱼游近水面的薄冰,獭捕鱼,鸿雁由南而来。……这个月,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二气融合,草木开始萌发。)

关于历史学的论文摘要

245 评论(9)

hhhhwj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历程 自鸦片战争以来到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阶段中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追求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与繁荣,向西方学习,寻求思想变革的心路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与中国的近代化密不可分。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方向、三个阶段展开。 一个主题即思想解放—中国向何处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不仅肩负着思想启蒙的任务,而且还承载了近代中国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伟大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既是对真理的探索也是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它与必修一中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在爱国主义的主题上是一脉相承的。同学们抓住近代思想解放的主题——中国向何处去,就能充分感受到先辈们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拳拳的爱国心。 一个方向即向西方学习。这个方向问题实际上是由下面三个问题组成的:学不学、学什么、怎样学。关于学不学的问题。鸦片战争后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提出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但并没有被广大国人接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分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双方围绕是否向西方学习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是洋务运动给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答案。向西方学习到底学什么当时并不清楚。洋务派认为西方先进的原因是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向西方学习仅仅学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新的内容。维新派主张学习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认为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国。但随后出现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却最终都失败了。这两大运动的失败不是由于制度的落后造成的,而是由于没有先进的国民。为此怎样学的问题提出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后来以李大钊为首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才在根本上推翻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造就了一代新国民。 三个阶段即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阶段。历史学家陈旭麓说: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同西方国家的科技差距,认为西方强大的根源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先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接着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说。在洋务运动实践过程中,又有人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制度的主张,并逐渐形成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他们发动的戊戌变法运动以及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和他们领导的辛亥革命。这两次伟大运动将向西方学习推进到制度层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号召下以“民主、科学”为口号的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打倒了封建正统思想,造就了无数新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知识分子。十月革命后,他们中的先进分之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拯救中国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并最终使新文化运动演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运动。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三个阶段循序渐进,不断深化,高潮迭起。
307 评论(14)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