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8

oldmichae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论文题目

2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iyaco

已采纳
课文(一)学习(10分钟) 放课文正音录音,1遍。 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 再放一遍课文录音。 给学生下列题目: (1)本文中是谁给谁打电话? (2)田芳在家吗?是谁接的电话? (3)田芳去哪儿了?她什么时候出去的? (4)她为什么出去? (5)田芳回来了没有? 四、语法讲练(20分钟) 语气助词“了” 讲解: 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例句:我吃饱了。/我走了。/你来了。 句尾有“了”,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 例句:我吃完饭了,可以去散步了。 句尾有“了”的正反疑问句:“…了没有?” 否定回答可以用“还没…呢”表示正要做的事现在还没有做。 例句:(1)你吃饭了没有? 还没吃呢! (2)你做完作业了没有? 还没做完呢! 练习:判断词语“了”的位置。 (1)我买A词典B以后去C买D水果。 (2)小王在A自由市场B买C很多D水果。 (3)你A早上B吃早餐C没有D? (4)星期日A我们吃B午饭C就去D公园。 五、课堂练习(10分钟) 小组分角色将课文(一)表演一遍 六、作业 1、复习课文(一),下节课表演 2、预习课文(二) 3、抄写重点生词五遍,下节课听写 4、完成课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生词(10分钟) 重点生词听写(请同学到黑板上写): 踢 接 输 赢 祝贺 已经 考试 考 陪 二、学习课文(二)(10分钟) 放课文正音录音,1遍。 课文练习:列出课文重点语句,让学生边听录音边将这些重点语句划出重音与语调。 再放一遍课文录音。 给学生下列题目: (1)田芳回来后,妈妈说了什么? (2)田芳回来后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张东接到了没有? (3)张东下午为什么没有给田芳回电话? (4)田芳呼张东有什么事? (5)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三、语法讲练(30分钟) 副词“又”和“再” (1)不是…吗?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2)再和又 请学生看板书,引导他们说出再常用语没有发生的事,有常用语已经发生的事。再可以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 练习: 按照下列情景,用本课一二课时以及三四课时学所句型谈话。 你打电话约你的朋友去看足球比赛。 四、课堂练习(20分钟) 小组分角色将全课文表演一遍,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学生在表演中不断练习各知识点以及语言能力。 五、作业 预习第三十二课生词和课文

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设计论文题目

346 评论(14)

手机用户

1.《敦煌变文中的助词系统》,《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2.《“要是S就V了”句式语义语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3.《现代汉语“形+宾”现象考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4.《现代汉语“形+动态动词”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5.《《汉语常用词汇与日语相应汉字词汇对比》,《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1。6.《日汉语气助词系统对比》,《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8、《“全速、大力”一类词的语义语法特征及词类归属》,《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9.《同义单双音节形容词对比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4期。10.《从分布上看副词的再分类》,《语言研究》2002年第2期。11.《对外汉语教学释词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1991年第3期。12.《试谈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3.《广播新闻听力课教学论略》(执笔),《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14.《论语感的性质、特征及类型》,《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15.《〈新编汉语教程〉的设计、实施及特点》(执笔),《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16.《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17.《论功能及相关问题》,《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8.《〈汉语文化双向教程〉的设计与实施》(执笔),《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19.《〈骆驼祥子〉中所见的语言文化现象》,《中国语言学报》第九期,商务印书馆,1999。20.《加强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必要性》,《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言研究》2001年增刊。21.《试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原则》,《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2.《有关语言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归属》,《汉语学报》2001年第3期。23.《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1期。24.《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2期。2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上),《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3期。26.《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基本理论》(下),《海外华文教育》2002年第4期。27.《近20年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和研究的基本情况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2年第3期。2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趣味性》,《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9.《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相关问题》,《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首届国际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0.《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构建》,《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31.《论第二语言教材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33.《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汉语学习》2004年第1期。34.《第二语言教材的属性、功能和基本分类》,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5.《论对外汉语教材的针对性》,《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36.《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基本程序》,《海外华文教育》2004年第2期。37.《第二语言教材编写的通用原则》,中国应用语言学会编《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科技联合出版社,2004。38.《音形容词祈使句及相关的语法化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9.《汉语重叠的连续统现象——兼谈单音形容词重叠的性质》,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汉语教学学刊》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0.《试论现代汉语完句范畴》,《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1期。41.《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述评》,《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2期。42.《汉字研究与汉字教学研究综观》,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四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3.《单音形容词重叠的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外汉语研究》第二期,商务印书馆,2006。44.《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5.《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6.《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综述》,《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7.《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综述》,《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48.《论对外汉语教材的实用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49.《单音形容词构成的主观评价句》,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编《汉语研究与应用》第五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50.《汉语国际化进程中学科建设问题思考》,《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51、《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研究综观》,《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4期。52、《文化教学的刚性原则和柔性策略》,《海外华文教育》2007年第4期。53、《对外汉语教材中文化偏误分析》,袁博平主编《TheoreticalandEmpiricalApproachtoAppliedChineseLanguageStudies》,CypressBookCUKL2007。《论对外汉语教材的科学性》,《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第4期。55.《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纵览》,《海外华文教育》2008年第4期。又收《汉语研究与应用》第六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汉语国际推广》(合作),《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7)》(上编),商务印书馆,2008。《普通话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汉语学习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建立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与教学理念探讨》语言文字应用2009/《教学模式与分技能设课教学模式思考》,《多维视野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书评1、《现代汉语研究的成功途径—读〈北京话初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3期。2.《分析缜密总揽全局—读赵金铭〈汉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4期。译文1.《使成复合动词的形成过程》,[日]志村良治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语言论集》第三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2.《‘这’和‘那’——中古新的指代词体系》,[日]志村良治著,《汉语言文化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文章1、《汉语中的“V是不(没)V”格式》,《学汉语》1991年第11期。2.《“尽管”和“不管”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2期。3.《“动词+好+了”和“动词词组+好了”》,《学汉语》1992年第3期。4.《“也好”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5期。5.《比较“据说、听说、说是”的用法》,《学汉语》1992年第10期。6.《“再说”的几种用法》,《学汉语》1993年第8期。7.《“有什么好+V+的”格式》,《学汉语》1993年第10期。8.《汉语交际功能项目230项》,《学汉语》1996年第1——12期连载。9.《口语中的“真有你的”》,《学汉语》1998年第3期。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11.《关于构建国际汉语教育学科的构想》,《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3期
231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