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x0825
追求生活简朴 相信大多数看到这个题目的人都会觉得我这个人是不是有点反常?(虽然很少有人看的我博客)随你们怎么想,我有我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如果条件允许,我还是会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 对我来说,简朴的生活方式,无非就是“知足长乐”。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说“知足长乐”,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真味?那么,什么才是知足长乐呢?我认为可以将其分解成“知足”和“长乐”两种人生意境来把玩。 所谓“知足”,就是说在生活中,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挑战的时候,要把自己的标准放低,最好能做到清心寡欲。仔细想来人们生活得不快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欲求太多和太高,难以得到满足,或者即使得到满足,紧接着又会出现满足后的无聊和无所事事感。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甚至可以用可恶两个字来形容也不为过。 所谓“长乐”,就是说要怀抱一个积极和快乐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和生活中出现的一切,把心态放宽,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和一时的荣辱得失而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纵观人的一生,相对永恒的宇宙苍穹来说仅仅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在这短暂的时间中,有太多的东西是值得我们为之倾注热情和精力的,不快乐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不珍惜生命的表现,不珍惜生命的人就仿佛参加了一场音乐会而没有去享受音乐的美妙,这对于唯一的和随机性的生命来说实在是最大的损失。一个对对生活抱有极大热忱的人是没有时间不高兴的。 人作为一种机会主义者,正因为探索是人类最根本的本性,因此在漫长的进化发展过程中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如此看来,只有顺应了本性的人生,从广袤的时间长河中来看才是最成功的人生。 
说节俭 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的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子气"。然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子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的。这种巨富不忘节俭的精神,是多么难能可贵! 时下,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如春风化雨,使一部分企业和个人走上了富裕大道。但富裕之后,人们是否都像丰田公司那样"富了不忘节俭"呢?笔者曾多次路见躺在路上的一分硬币,但熙来攘往的行人连眨一下眼睛都不愿意,任凭脚踏车碾。"捡到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的童谣已成绝唱。这里有个真实的例子。某地有一造纸厂,原是个较为景气的小厂。但自从来了个颇具"开拓"精神的厂长之后,该厂很快破了产。原因正是铺张奢侈。三天一小宴,七天一大宴,厂长出差一趟深圳,回来报销万元。"回扣"落进私人腰包,肥了个人,损了众人。长此以往,这样的企业怎不败落?最终,工人只能拿基本工资的30%,回家待业。时下操办红白喜事的规模,愈演愈烈,不请上几十桌,不花上几千几万的,绝不会收兵。 实事求是的说,我们并不富裕,不少地区仍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可是,有些地方,越是贫困越奢侈铺张。据《文摘周刊》载:A县是贫困县之一,国家每年拨给2000万元的扶贫款,中国人民银行还提供好几百万元的优惠贷款。在这个人口不到27万的山区县,仅扶贫款就年人均75元以上。可就是这个县,它去年的财政支出比人口50万的邻县还多200万元。人们在该县政府会议室里看到的情景也令人吃惊:地面铺着猩红色豪华地毯,茶几上摆着全套高档玻璃钢茶具,紧靠高级贴墙纸排着一溜高级沙发,还摆有塑料花。这里根本找不出一点贫困的影子,倒反让丰田公司自惭形秽。贫困,仍念念追求奢侈,这是一种悲哀。想想丰田精神,看看今日自己,不知有何感想? 俭朴,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800年前,司马光以亲切的笔调写下了《训俭示康》,告诫其子司马康要"以俭素为美",不要"以奢靡为荣"。方志敏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是几件破汗衫和破袜子。敬爱的周总理规定自己的主食要吃三分之一的粗食,一双布鞋底磨穿了三次,还要缝起再穿,牙刷只剩下一半毛,还继续使用,连用的毛巾也补上补钉。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俭朴"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美德;正是无数人的经历,赋予了它丰富而深刻的意义。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绝不能竭尽心力去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道德的准则,并且身体力行。而奢侈往往是一条绳索,只要被它束缚,就很难再迈步向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革,消费观念也相应发生了较大变化,我们不能否认这种现象,但我们也绝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我们说节俭,并不是在当今仍推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做法,而是要从前辈的优良传统中吸取艰苦奋斗的精神,从而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浪费犹如河决口,节约好比燕衔泥。"只有时时不忘"节俭",社会主义这个"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当然,今天和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们还没有富,要讲节俭。倘有一天,我们富了,也更应该多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