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R0758
臧克家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诚不我欺矣。当我随着纷至沓来的村民走进崭新的农家书屋,看着爱不释手的摩挲着书架上的每一本图书,寻找着自己心仪已久的精神食粮的乡亲们,在这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的氛围里,忍不住激动起来,我又重逢了我的良师益友---《红楼梦》。 妇孺皆知的她,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年少的我首先接触的名著就是她,此后,她就常伴在我的身边,塑造了我的人格,教会了我为人处世的方式和方法,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平凡、充实、快乐、自然。陪我度过人生最失意的几年,又见证我一步步从低谷走出,以致于成为我本科毕业论文的首选。 也许有人会烦于《红楼梦》只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为报答三生石畔神瑛使者的灌溉之恩,下世为人的绛珠仙子决定把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这一感人至深的引子,使得字里行间洋溢着古典美的哀婉和感伤。华丽唯美的描情绘景、工整严谨的诗词行文,无边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规范……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曹翁都将古典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诞生伊始,她就以强大的魅力征服了无数的心,而宝玉无疑是曹翁寄托最深,塑造最成功的艺术典型。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他,“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是女娲补天的“通灵宝玉”,是日趋衰亡的贾府希望之所在,但却走上了与封建家长期望截然相反的叛逆之路。无论棍棒相加,还是温情规劝,都不能使他回头。是他,在礼教几千年囚禁和虐杀女性的牢狱中,第一次发出“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的呐喊,又是何等振聋发聩。 关于他的结局,很多人都说是当了和尚。其实不然,原因有四:其一曹翁多次点出了他的结局,第一回写到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初见通灵宝玉,更有诗为证“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百二十回,士隐更明确对雨村说出了宝玉的下落“前经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带下凡,如今尘缘已满,仍是此二人携归本处,这便是宝玉的下落”。这归本处,就是他真正的结局。他又说“仙草归真,焉有通灵不复原之理?”绛珠仙子已归太虚幻境,通灵宝玉自当复原为顽石。同一回又说“空空道人见那补天未用之石仍在那里”,这都说明他最后又回到青埂峰复原为无用的顽石,出家当和尚只是高鹗安排的结局,不是曹翁原意。其二,高鹗在结尾也多处含蓄的点出了宝玉的结局。他没有经历曹翁“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难窘迫,自然达不到曹翁的思想高度,但他又无法违背残酷的社会现实。思想上的矛盾反映在书中,就造就了宝玉结局的矛盾。一方面“兰桂齐芳“,让宝玉被封“文庙真人”,成为宝玉自己痛恨的“禄蠹”;他又无法左右宝玉按自己的性格发展,他含蓄的指出了宝玉的真正结局,百二十回士隐对雨村说的“宝玉下落”和空空道人青埂峰下再遇宝玉的描写都说明了这点,而且通过宝玉最后装束的描写我们也可看出他的结局,“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我们不能见了光头就骂秃驴,如是和尚,他应身着袈裟才对,而不应是这样不伦不类的装束,他的结局应该是归彼大荒才符合实际。其三,众所周知,宗教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出家为僧与他留在贾府振兴家业有何区别?都是“禄蠹”。更何况这与他性格是相悖的,他历来对和尚道士深恶痛绝,冷嘲热讽,甚至嫌和尚们脏,恐气味熏了尤三姐,又岂会自己当和尚?虽然他称和尚为师,多次求和尚带了他去,也只是求带他回太虚幻境,而不是进庙出家。其四,宝玉结局无非两种,即“真宝玉”还是“假宝玉”,曹翁塑造了一个面貌、身材、思想、举止甚至脾气言语都一样的甄宝玉,他最终“浪子回头”未辜负“天恩祖德”,成为日趋没落的统治阶级补天的“真宝玉”,宝玉口中的“禄蠹”,以致于“有了他,我竟要连我这个相貌都不要了”,从心仪已久到深恶痛绝,他对甄宝玉失望透顶。曹翁为什么要塑造两个完全一样但结局不同的宝玉呢?很显然,是为了真假对照。这个统治阶级寄予厚望的补天宝玉,始终是块“假宝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无材补天”的真顽石。因而,作为“真宝玉”对立面的“假宝玉”,结局也必然是迥异的,他不可能出家当和尚,因为和尚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块可以补天的“真宝玉”。 但是,他是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曹翁用美丽女性的泪水酿出了芳醇甘冽的艺术之酒,剔除时代的局限,其艺术性和思想性即使在几百年后的今天,细品起,仍是熠熠生辉。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样,读着《红楼梦》一路走来,只觉顿悟颇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黄页翻飞,对卷长帘。,潇潇暮雨无奈雪 雪花飞月梦人醉。望这风月宝鉴,忆那往日风流。正叹着,三尺龙泉作獬豸;又见这,一卷红楼悲白发。凭谁问:古今将相在何方?都在那悼红轩中找;万事悲情依仗谁?皆从这红楼一梦中来。无奈只见着: 月白望江楼,见那:憔悴花遮憔悴女,寂寞烟笼寂寞人。 梨花映浊玉,只感:葬红落花空有意,多情不待有人来。 暮霭遮天齐,却叹:金簪无奈空埋雪,停机德女卧妆楼。 恨别红楼,恨别红楼,痛那往日风流。 恨别红楼,悲那木石前盟尽化雪,叹这千古悲情万古愁。秋窗风雨何速,怎葬三尺缨红。又怎想:怀着恨,苦绛仙草空落泪;揣着愁,青埂浊石怎不忧。无奈咏絮才,千古忧愁如何来?可怜机德女,金盘玉案怎能举? …… 今此一回忆,皆因一念入红楼。不奈得,怡红快绿伤人怨,故辞红楼去,只因一聚头。恨别红楼梦,千载荡悠悠。今四叶堂浊主,惶恐作一评,危言未及,亦妄总云﹕ 红楼一梦千秋去,悲风两点万古留。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曾想,若是给四大名著画图像,西游记大体上是条向上的直线,三国水浒都是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可红楼梦呢?难不成是向下的直线? 黛玉篇世间无情,千万事物穿手过,流水落花天地间。清灵黛玉,无人知心,四季逆旅,寂寞独行,春葬落花,秋卧菊榻,兰心慧语,化做墨香。可怜清流易浊欺,白雪遭泥污,生长在一个不容她的世界里,黛玉因此更无片刻欢颜。尽管外祖母宠爱,宝玉钟情,黛玉并未因此真正快乐过,她深知眼前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自己只是一匆匆过客,不会久留。 周遭他人冷眼,黛玉独自承受,从未怨言。世间的骄情假意,被她的无尘明镜,照得纤微必显,毫无遗漏。在这个戏台一般的世界里,她不会妥协,不会作假,只会一意孤行,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黛玉高洁,一身孤臣孽子的风范,直逼古人,就算是自认为红尘得意的薛宝钗,也情不自禁愿和她结为金兰之谊,时常亲近。自认非凡的槛外人妙玉,也亲自以古器仙茗客敬黛玉,并时常在圆中,驻步倾听黛玉的雅乐诗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可怜的宝黛,看破了红尘中的是是非非,他们的叛逆揭开了封建社会的真实面目,黛玉是镜子让宝玉看清了人情冷暖和名利仕途。正如大家的评论宝黛是封建后期孕育现代观的胚胎,没有成长起来就被封建制度扼杀了。真的东西非要砸碎了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吗?而最后,病中的黛玉,终被风刀霜剑,逼到奄奄一息。孤身病榻中的黛玉已经无泪可还,知音的琴弦已断,焚稿的诗魂已冷葬明月西风中。就在自己情缘湮灭之时,在与自己的笔墨知己道别之后,一身傲骨的林黛玉,孤零零而来,干干净净而去。 在日夜啼哭外表之下的黛玉,其实是红楼梦真正的精神支柱。无论是晴雯的刚烈不阿、司棋的视死如归、鸳鸯的智勇忠贞、还是紫鹃的悲情怒目,都是黛玉的身外化身,是黛玉故事的延伸。黛玉的尊严,就是红楼梦的尊严。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宝钗篇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黛玉的一段。现在想来,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做法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思想,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何其可悲呀!其实,她的作为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天资聪慧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记得香菱和湘云谈诗时,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情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极限。但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活着。王夫人说过:“看着宝钗虽是痛哭,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反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像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之下呀!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宝钗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其他篇红楼本就是一场梦,妙玉、宝玉本是一个人,本是来自一块石头,空而不空而显宝玉。金陵十二钗说得妙玉的也是贾宝玉。另外,说贾宝玉娶薛宝钗是贾母和王熙凤的主意,我不认同。首先,在贾母心中早就认同了林黛玉才是嫁给贾宝玉的合适人选。在清虚观的时候,张道士给宝玉提亲的时候,贾母说:“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大一点再定吧。”她想让宝玉晚些娶亲,而薛宝钗比贾宝玉还要大。而且贾母还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上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薛宝钗的根基不富贵吗,证明贾母根本就没想到她。还有,林黛玉的模样配不上贾宝玉吗?至于性格儿好,在贾母的心中林黛玉的性格不好吗,她在贾母面前不曾错过,她的小性,尖酸刻薄只有在“金玉良缘”上才有。还有,在贾宝玉和林黛玉吵架时,把玉摔了的那次,贾母去了就说他们两个“不是冤家不聚头”。可见,贾母心中早就认定了黛玉。其次,王熙凤是不会赞同贾宝玉娶薛宝钗的。因为她是在王夫人家当家,如果要是贾宝玉娶了薛宝钗,以薛宝钗的才干,这个家她就当不成了。而贾宝玉要是娶了林黛玉,就不同了。王熙凤是什么人,她怎么会连这个都想不到,她决不会赞同贾宝玉娶一个比她会当家的人。 要说真正想让贾宝玉娶薛宝钗的人也只有三个:第一是袭人,因为她认为她会跟着宝玉,她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太熟悉了,她知道林黛玉的性格,她为了自己也希望贾宝玉娶薛宝钗。第二是王夫人,她不喜欢长的太好的人,看她对晴雯的态度就知道,而且她比较喜欢薛宝钗。第三是贾元春,从她赏赐的东西上看以看出,在所有的姐妹里,只有薛宝钗的和贾宝玉一样,可见她早就有意让贾宝玉娶薛宝钗。 读林黛玉的一首《唐多令》又如搅翻五味瓶。不知为何,大家都称“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为名句,但最触动我心的却是“飘泊亦如人命薄”和“叹今生谁舍谁收”两句。这诸多伤感言辞已够我大哭一场,更何况……当我刚读完《红楼梦》时,发了半天呆。书中红楼女儿的悲惨下场,令我悲痛万分,宁荣二府从“金满箱、银满箱”到“陋室空屋”的惊天巨变使我不禁倒抽一口冷气,真好似“呼啦拉大厦倾,灯惨惨黄将近。” 想当初,宁荣二府车水马龙,繁华一时,极为奢华,到头来却陋室空屋、衰草枯肠。宁荣二府中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金银珠宝,住着华丽堂,谁曾想沦为贱民,他人皆谤?宁荣二府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让我沉思良久。是人无止尽的贪婪和欲望,因为嫌弃乌纱帽小,可却怎么料到枷锁扛身上,一些人妄想不劳而获,可是最终却被送进了铁窗下。权力的争斗,社会的黑暗,导致了红楼大厦的倾覆。在这样一个封建社会,大观园中的男男女女们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虽然林黛玉琴棋书画无不精通,才情气质人人赞,可到头来,年纪轻轻就郁郁而死;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赋会样样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可偏只念木石前盟,可叹端娴女子,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可叹却遇中山狼,叹芳魂艳质,一载去悠悠……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散的散,去的去,曾经的繁华人生如一场梦! 千古奇书,红楼一梦,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学问之深,富含深奥的真谛。红楼梦是血泪的写作,诗云:“谁解其中味?”红楼里各儿女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互相关心,真诚帮助,各自展现着自己的魅力。一年四季,如花如梦,槛外人,红梅,是真名士自风流。诗会,灯谜,烤鹿肉,持家本领,真善美,人销魂! 一场梦,一场空,人生能有几回梦——不是一场空?空余恨,恨终生。红楼一梦,一梦终是无……
最近,我看了电脑里面的红楼梦。里面有个别字还不认的,文言之乎者也的不好理解。里面的人物思想、活动脉络不清楚,一些诗词歌赋也不懂,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但是有一点还是能看懂的,就是作者的意志、学识的渊博和历史背景。 曹雪芹是出生和生活在一个败落的封建贵族家庭里。从小过惯了“锦衣纨绔之时,饮甘餍肥之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丫环、佣人前拥后护,好不消遥自在。但是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和变迁,拥有荣华富贵的豪门贵族也有跌入穷困撩倒境况。他失势后,就是满腹的经论、学问也无用武之地,不得时、不得地,从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只能是黄河东流入海去,八斗文才当饭吃。 但是,他是失势不失志,历经千般的磨难,百折不回的意志和深厚文学功底。创作出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平,也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园地里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给我们留下了影响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让后人品尝着他那五味具全,酸甜适中的成果,回味无穷的精神魅力和精神享受。 学习红楼梦,主要的是学习曹雪琴在异境中自强不息,矢志不逾的精神,去追求个人的远大理想,完成自己制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