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813
中国的变迁 从某种意义上说,所有的中国人都很幸运: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不一样,我们处在一个大变动的社会和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当中生活在英国的人们,无论是生活在某个小镇还是伦敦这样的大城,终其一生,都不会发现生活中有什么大的变动,从街景到社会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溪流,波澜不惊记得我的导师许倬云对我讲过一件事:他有一次去瑞士做学术交流,一位瑞士教授带他去到一个朴素的墓园,指着一个简朴的墓穴对他说:我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知道了我一生会怎样度过,这里就是我的归宿,不会有任何新鲜事,也不会有任何变动说时脸上带着一种安详又落寞的表情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人们绝对不会有这样落寞的感觉我们的生活从外表到内容都在发生巨变北京的街景可以用“日新月异”这个词来形容,但是它不是陈词滥调意义上的日新月异,而是确切描述事实意义上的日新月异:每一天都有新样子,每个月都变得不同我们的城市真是这样的就在我家窗外的街对面,有一座大楼刚刚落成;就在我每天去锻炼的体育馆的必经之路上,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前天刚刚被修成了双向四车道的马路,这条路从动工到修成没有超过一个月 我们的社会变动更大记得我们大学毕业就业时,工资是所有大学毕业生标准的月薪56元(这个工资标准从50年代起一直实行到80年代);而亲戚家一个去年大学毕业的普通女孩子,现在的月薪是9000元衡量社会贫富分化程度的基尼系数从2飚升到5,我们从全世界最平均的社会变成世界上所有社会中贫富分化最厉害的社会,只用了短短20年的时间社会生活变动之巨大,为世界和历史所仅见在一代人之间经历这样的变化,令所有身临其境的人们感到兴奋、刺激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同那位瑞士教授的感受完全相反: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会还碰到什么事情和变化 在中国新发生的一切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前者如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的绝对的提高;后者如贫富分化,贪污腐败但是所有的人都感到了变化和变化带来的好处举例言之,一个许多城市人没有注意到的事件是农业税的取消我刚刚调查过一个北方的村庄,它刚刚遭遇了这个几十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变故严格地说,这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变故:在哪个朝代农民能不缴税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偶尔发生,一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被政府免税;另一个就是从农民起义到新王朝建立的短暂过渡时期(“闯王来了不纳粮”)现在, 几亿农民已经完全不用缴税了这个变化之所以令人激动,不仅因为它帮助了农民,还因为这是中国从一个停滞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国改变为现代工业国的标志:农业税收在中国的财政和经济中已经到了可以被忽略的程度这怎能不让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呢 2008年是令人兴奋的一年在这一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这是中国第一次举办这个活动,而几乎所有的世界名城都举办过奥运会,有的还不止一次虽然体育比赛本身并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它具有国力昌盛的象征意义,具有社会进步的象征意义,具有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融入世界秩序的象征意义我们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4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的国力太弱;我们也不能想象,奥运会在1968年的中国举办,那时我们闭关锁国,游离在全球化的潮流之外而在奥运会上,当世界各地的一万多名运动员来到中国,当全世界所有的摄相头指向中国,世界将会以惊异的目光发现一个日新月异的中国,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一个充满希望的中国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中国的变迁更为明显,跟着时代的脚步前行,中国将会越来越辉煌! 
在议论文复习应考中,如何拟题似乎还未能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甚至被排除在了训练内容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高考作文的品格,对提升他们整体的写作能力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一般地说,下面两种拟题的情形是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一是文章尚可,标题蹩脚;二是缺乏必要的文体感,非驴非马,不伦不类。之所以说“十分遗憾”,是因为这两种状况都是可以通过专项训练得到改变的,只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依据现成的资料和呆板的经验来构建复习系统,而不是通过有效的和鲜活的信息反馈来发现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不妨先看一看2015年本市的高三模拟考试写作题,并在议论文文体选择的话语情境下具体谈谈题目的价值和拟题的标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纳”字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有两个完全相反的义项:既有“接受”之意,如接纳;也有“交付”之意,如纳税。你对此有何体验与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众所周知,题目自拟,是新材料作文的一般要求,也是学生写作能力的集中体现。好的议论文题目,不仅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还规范了写作的基本内容;不仅有提纲挈领之效,还有画龙点睛之功。也正因为如此,高明的阅卷者,常常能通过标题对文章的优劣高下作出大致的判断。上面的材料通过“纳”字的两个相反相成的义项,道出了一个辩证法和一种世界观,即完全对立的事物常常具有同一性,相互排斥而又相互依存,或者并行不悖,或者殊途同归。材料的落点当然不仅仅停留在“纳”的意义上,而是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让学生展开联想,表达各自的“体验与感悟”。那么,“取”和“予”,“舍”和“得”,“新”和“旧”,“福”和“祸”,“进”和“退”,“攻”和“守”,“强”和“弱”,“高”和“低”,“长”和“短”,“作”和“息”,“尊”和“卑”,“成”和“败”,“盛”和“衰”,“荣”和“辱”,“爱”和“恨”,“生”和“死”……所有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引爆点。法国社会心理学家托利得曾指出: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要看他的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处世行事。这就是著名的“托利得定理”。应该说,这道题所指引的,正是这样一种相对的概念、辩证的思维和圆融的智慧。毫无疑义,能够在一组关系或者多组关系中进行思辨性叩问,是切合题意的;如果只从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展开,至多只是符合题意。这种审题立意上的区别也大致上能从题目上窥知一二。比方说,“祸福相倚,居安思危”“退步原来是向前”“付出是收获的另一个名字”“没有一种接纳理所当然”“左耳听雨,右耳沐光”“细数阳光的阴影”“最是平常,最是无常”“不纳风雨,何吐新枝”“淡极始知花更艳”“清风便好,浊浪何妨”等题目就准确地阐释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这些标题大都是关系型的,并且,无一例外都是采用的“论点式标题”而非“论题式标题”,直言事理而又干净生动,这对考场议论文而言,自然也就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而像“辩证地看待问题”“有入应有出”“失去成就下一次得到”“同一事物的相反两面”“正反相依”“收获与付出”“全面地看问题”“万物皆有两面”“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矛盾中生活”“塞翁失马”“相反亦相融”“角度”等题目,虽然照顾到了事物的两面性,但或者不能鲜明地表达观点,或者无法概括文章的要旨,或者缺乏必要的美感,都算不上好的标题。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科技时代,忧喜交加”“虚心纳谏”“拿得起,放得下”“因地制宜”“正反面,矛盾综合体”“选择双面性”“苦难是把双刃剑”“海的容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长双明亮的眼睛”“独木不成林”“传承与发展”“一字双义”“心态”“谈中华文字的精深与迷失”“笑对人生”等,单从题目来看,就或者错误理解了材料内蕴,或者干脆另起炉灶自说自话,或者故弄玄虚大而无当,或者随意生涩俗不可耐,无不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偏狭、表达的困窘和写作能力的贫弱。从对上面作文题目的分类解说中,我们不难理解标题是怎样影响着文章的品位,决定着文章的走向,也不难推断它又是怎样先声夺人地左右着阅卷的心理。标题重要,毋庸赘言,字字千钧,不可不慎。当然,我们也可以据此归纳出议论文好题的一般特征:一、简洁明确。不含糊,不缠绕,有思考力,单刀直入,一目了然,标题就是论点,也往往就是警句。这类标题比较适合文章学意义上的中规中矩的议论文。二、新颖别致。标题要有陌生感,生动,醒目,独特,引人入胜,常常结合比喻、对比、双关、引用、仿拟、反问等修辞手法。这类标题比较适合杂感、评论和议论性的随笔。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故此,在我们的写作专项训练中,不妨将内容切分得更细一点,如何拟题,包括拟题的原则和技法,包括好题的欣赏揣摩和差题的改造升格,都应该进入老师们的复习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