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upiuluo
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的一系列发现和所取得的进展中,有4项被认为特别重要,它们是:星际分子,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它们被誉为是60年代中的四大天文发现。这四大发现都是通过射电天文手段和方法获得的。其中的两项,即微波背景辐射和脉冲星,发现者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1、星际分子:20世纪30年代,首先发现了第一种星际分子,接着又发现了两种。1963年,美国科学家发现星际羟基分子(OH),此后,陆续发现大量星际有机分子。到80年代末,已发现了80多种,而且许多都是很复杂的有机分子,少数分子是地球上很难找到的或者根本找不到的。星际分子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星云特性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 2、类星体:第一颗类星体3C48是荷兰科学家施米时在1960年发现的。第二颗类星体3C273是在1963年发现的,这两个天体在外貌上看起来都像是颗恒星,从红移值比星系都大看来,它们根本不可能是恒星。这种类似恒星而又不是恒星的天体就被称为“类星体”。 除了类星和巨大红移之外,类星体的又一主要特征是发射出的能量特别大。从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总共发现了1500颗类星体。1982年,中国天文工作者何香涛创造性地改进了认证类星体的方法,一下就发现了500颗新类星体。 3、1964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为了检验一台巨型天线的低澡声性能,而把天线对准了没有明显天体的天区进行测量。他们发现,无论把天线指向何方,总能收到一定的噪声。后来发现噪声信号来自外部空间。科学家对这种微波辐射进行了比较分析。所谓辐射,就是电磁波,也就是光子气体。进一步的精确测量显示,这种辐射的温度相当于绝对温度3K的黑体辐射。由于这种辐射充满整个天球,形成了整个宇宙背景的辐射,所以称为3K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它说明宇宙在200亿年前的大爆炸中,从高温致密态下脱胎出来。大爆炸的效应使得宇宙在不断膨胀,其密度不断变小,温度也逐渐下降。 4、1967年,当时只有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女研究生贝尔,和导师休伊什在狐狸座内发现了第一颗脉冲星。 它是20世纪30年代就预言的中子星。所谓中子星,主要是由一种叫作中子的基本粒子组成超密恒星,它的直径只有10千米左右,自转特别快,周期性地发出脉冲。 除此之外,脉冲星还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1)自转特别快,已发现的脉冲星周期都在002-3秒间,而且非常稳定;(2)密度特别大,1立方厘米可达1亿吨以上;(3)温度特别高,表面温度可达1000万摄氏度,相当于太阳中心温度的2/3,而其中心温度竟高达60亿摄氏度;(4)压力特别高,中心压力可达10000亿亿亿个大气压;(5)辐射特别强,是太阳的百万倍;(6)磁场特别强。到80年代末,已发现四五百颗脉冲星。 
从很早的远古时代一直到现在,人类对于天文学的研究一直不曾懈怠,对天文现象的观测与探索也体现了孜孜不倦的精神。那么,除了对我们生存的宇宙好奇之外,研究天文学对我们的生存空间、生活环境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首先抽象地说,天文学在一定情况下指引着哲学的进程,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使人们从此摆脱了神学的严重束缚,把自然科学解救出来。18世纪由形而上学说统一的自然观被康德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打破。所以,在人类发展史上,天文学总是站在最前列,引导着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其次,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很多方面是与人类社会紧紧相连的。比如时间怎么规定、昼夜交替有什么规律、四季变化又是怎么回事,这些都必须由天文学的观测研究来解释。如今人类已进入空间时代,天文学在各类空间探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天文学家一直密切关注着灾难性的天文事件,如彗星撞地球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提前预知,及时预防,并作出相应对策防灾、减灾。这也是天文学为人类做的贡献。以上是从人类社会这个大的视角来了解天文研究的意义。其实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实际的生产生活也有很大的意义。在近代生产活动中天文学就有着很重要的应用,如大家众所周知的授时、编历、导航、人造卫星轨道设计以及大地测量等已经成为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另外,在现代化的社会中,很多对天象的测量和实验都需要非常精准的时间,如卫星的发射。但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在地球上进行的,它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同地球自转相联系的系统。这就需要观测天体的位置、测定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等等,这些是确定时间必不可少的。所以,现代更离不开天文学。天文学并不是孤立的,它和其他学科相互借鉴、相互渗透,并随其他临近学科一起为我们人类社会带来一次次飞跃。天文学的每一次发展都会为我们带来有益的东西,它循着自己的发展途径,将人类的视野不断延伸到宇宙的更深处。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五六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天文起源于古代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现今,天文学按研究方法分类已形成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大分支学科。按观测手段分类已形成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几个分支学科。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一、学术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二、科学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三、创造性学术论文在形式上是属于议论文的,但它与一般议论文不同,它必须是有自己的理论系统的,不能只是材料的罗列,应对大量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一般来说,学术论文具有论证色彩,或具有论辩色彩。论文的内容必须符合历史 唯物主义和 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有的放矢”、“既分析又综合” 的科学研究方法。四、理论性指的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科学道理,不仅要做到文从字顺,而且要准确、鲜明、和谐、力求生动。表论文的过程 投稿-审稿-用稿通知-办理相关费用-出刊-邮递样刊 一般作者先了解期刊,选定期刊后,找到投稿方式,部分期刊要求书面形式投稿。大部分是采用电子稿件形式。 发表论文审核时间 一般普通刊物(省级、国家级)审核时间为一周,高质量的杂志,审核时间为14-20天。 核心期刊审核时间一般为4个月,须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道程序。 期刊的级别问题 国家没有对期刊进行级别划分。但各单位一般根据期刊的主管单位的级别来对期刊划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是省级单位。国家级期刊主管单位是国家部门或直属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