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97

abck123qd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音乐教育心理学1000字论文摘要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mju519008

已采纳
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教育方针,音乐素质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一、对音乐素质教育的定位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标志着我国21世纪的教育,将进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 从清朝末年兴办新兴学堂开始,我国的国民教育就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建国后很长时间以来,音乐课基本上一直被列为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而且被看作我国“德、智、体、美和综合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不少人认为,音乐素质教育就是我们一直在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内容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一门课程,是一种知识和技能,诸如在中小学校乃至普通高校开设音乐课,用来普及识谱、视唱、乐器演奏等知识和技能技巧。不能否认,积累丰富的音乐知识、掌握熟练的音乐技巧等,确实也是音乐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它远不能代表音乐的真正价值,更不能概括音乐素质教育的全部内涵。简单地把音乐素质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或一种技能的培养,无疑从根本上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音乐素质教育是一个塑造人、开发人的智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它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使人的天赋条件能够融进社会的特质,使人的自然素质得到改造,最终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实现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音乐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普遍性早已超越了音乐课程乃至音乐本身,而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特点 大学教育与中小学教育截然不同。中小学教育是奠基性的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等思想感情,具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掌握各门课程的基本知识及相应的基本技能,能够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拥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这就决定了中小学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强调基础性,应当从最起码、浅层次的认知目标入手,以学生音乐感受的发展为框架,通过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在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提出:“最好的教育不止使我们在自己的专业中提高生产率,而是使我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富于洞察,成为健全完善的人。”我们常说,大学教育要解决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结构关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就意味着大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身体、智力、道德、情感和谐发展的人;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要使他们超越“工具人”,成为具有通融识见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不仅要顺应社会发展,更要高瞻远瞩,为人类社会的未来远景作指引。大学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决不能简单地重复中小学的音乐基础教育,而应当把它作为开发智慧、提高素质、完善个性和人格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就教育主体来说,大学生都是18—23岁的青年人,处于从青年早、中期向青年晚期或成年期的过渡。他们具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知识,成长意识迅速发展,自我意识、民主意识明显增强,辨证思维形成,价值体系趋于稳定,思想活跃,富于理想,具备有了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等特征。这样一个独特的审美群体,要求我们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必须注重学生对音乐能动的、扩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使他们的创造性冲动得以最大地施展。 鉴于大学教育及教育主体的特点,以往那种“以技入道”的教育,以单纯传授音乐技能为目的,忽视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形势。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要充分利用社会以及学校中丰富文化资源,进一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人文修养。具体说来,要注意几点: 一,要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注意发挥音乐艺术教学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走出一味灌输专业技能的误区。 二,教学内容应当尽量选择古今中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艺术作品,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提高,以此来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引导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批判性,不简单讲解与灌输,而应采取讨论式以及实践式的教学方法。讨论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实践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让他们在创作作品、表现作品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和声、结构、多织体、多线条,感受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独特魅力。 四,课堂音乐教学与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最好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必修课侧重综合性,应当将音乐基础知识、乐感训练、音乐表现手段及实际应用融为一体,以此作为突破口,为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奠定基础。音乐选修课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即适合自己又贴近社会的多种选择,诸如声乐、合唱、乐器、指挥等培养和提高个人技能的课程;各类音乐作品欣赏课程;音乐社会学、音乐心理学、计算机音乐等跨学科课程。课外音乐教育活动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持之以恒,建立良好的音乐文化氛围,使音乐素质教育成为覆盖整个大学校园的开发性的系统工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极富见地地指出:“在影响青年人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着重要地位,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青年为主体的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必将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突破口。

音乐教育心理学1000字论文摘要

247 评论(12)

镜中人

音乐教育发展至今,它的教育功能日趋完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一、陶冶情操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二、寓教于乐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音乐在实现思想教育作用时,并不是靠强制的方式,它依靠音乐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学校音乐教育能以乐辅德。例如,教唱歌曲《一分钱》,使学生通过那天真活泼、充满稚气的旋律,让学生体现拾金不昧的美德。教唱革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保卫黄河》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学生学习斗习,唤起学生对敌人的仇恨和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三、启迪智慧有人认为: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音乐可有可无,学它会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恰恰相反,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能促进智育的发展。大量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发展确实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古今中外许多高智能的名人,如孔子、爱因斯坦、列宁都酷爱音乐,可以说音乐对他们的事业成就具有一定的影响。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现代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孩子的发展,不惜重金投资音乐教育,这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例如,初生婴儿在哺乳 活动或睡眠时听一些优美、愉快的音乐,可以使婴儿提前讲话。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客观世界,扩大知识面。音乐课让学生欣赏和唱歌时,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都会得到发展,思维会变得活跃起来。让学生弹奏乐器,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正确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四、强健体质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还可以医治疾病。我国古代名医朱震亨说:“乐者,亦为药也”。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一些歌唱家、指挥家比其他职业的同龄人显得更年轻一些,这是因为音乐对他们有一种怡情健身的作用,学校的音乐教育与学生的身体运动结合起来,如自由体操、广播操,不仅发展学生音乐感受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体质,使沉重表力充沛。舞蹈表演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把抽象的音乐通过形体来表现,促使学生头脑变的灵活,身体协调。总之,学校音乐教育应该与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愿广大教育工作者挖掘音乐学科的素质教育的资源,发挥音乐学科素质教育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56 评论(10)

何慧hehui

中外音乐欣赏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 筑。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 音乐,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伴随我们,音乐已经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 分, 很难想象没有音乐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绝大多数人偏爱于流行音乐, 它时尚, 动感,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但是提到古典音乐,大多数人认为离我的时代好 遥远。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交响音乐会,只是觉得气势磅 礴, 场面壮观而已, 对古典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 比较肤浅。 通过选修音乐鉴赏, 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典音乐。我发现古典音乐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 懂古典,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西方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 更深刻的认识。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艺术表现, 从古典音乐中寻找精神寄托。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这三位古典主义音乐大师, 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第一位大师是海顿, 他是交响音乐的泰斗。 他的音乐典雅、 华丽、 结构方整、 旋律流畅, 很少有戏剧性冲突, 使人飘飘欲仙。 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誉, 对海顿来说是当之无愧的。他奠定了古典乐派的形式和风格,并使其发扬光大。 在他创作的黄金期,对音乐的形式与语法的掌握已是炉火纯青,乐曲风格精致, 曲思丰富,似乎具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许多作品在原创及精练技巧下,经常蕴 含着幽默感,表现为惊人的手法、出人意料的不同风格的同时呈现,还有精湛的 和声、 转调。 更重要的是他发展主题素材的形式, 延续巴洛克音乐的模拟对位法, 根据主题的轮廓而衍生出乐曲组织。他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是维也纳音 乐真正的奠基者。献给奥地利皇帝的《颂歌》亦是海顿的著名作品。如今,这首 颂歌的曲调变成了德国的国歌。柴可夫斯基说:“海顿是交响乐创作的锁链中一 个不可缺少的、牢固的环节。没有他,也就没有莫扎特、贝多芬了。” 第二位大师是“音乐神童”莫扎特。他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 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色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莫扎特 的音乐创作完美地体现了歌德的一句名言,即“艺术就是自然,自然就是艺术”。 莫扎特是唯一可以在优美的乐曲中表现悲伤和痛苦的作曲家, 他能表现人类的灵魂。伟大的德国作家歌德,认为莫扎特是 “禀承了上帝旨意的创造力的化身。 ” 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历久不衰,就是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的真正 魅力——自由与人性。 第三位大师贝多芬,他的音乐则升华为美中有“奋” ,乐中有“哲” ,激情洋 溢,形象鲜明,矛盾纷呈,英雄气势撼人,如同熊熊烈焰,无比辉煌。贝多芬被 后人评为“集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派之先河”的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从古典走 向浪漫的进程中,贝多芬是一块里程碑。他亲自将《第六交响曲》注上“田园交 响曲:感情的表达胜于音画的勾勒” ,并在各乐章分别写出“到达乡间时的快感” “溪边景色”等大小标题,使它成为音乐史上第一部著名的标题音乐。由于他的 作品的英雄气概,奔放热情,幻想风格,复杂织体一级丰满的和声因素,并扩大 了交响乐队的编制,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道路。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 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 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 ,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 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 中外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 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 士的姿态面对音乐、 面对艺术, 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 与安慰。 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 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 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听古典音乐,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好像是在你 的心头跳动, 每一个旋律都像是能踏入我们的内心深处,让我们的心境与思绪也 随着音乐的起伏而变化, 我想这就是古典音乐永远能带给我们奇妙的感受,也是 古典音乐亘古不衰的道理所在。
292 评论(8)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