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子小姐
内容 摘要:奥肯定律力图揭示周期波动中 经济 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然而在我国却不适用。本文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 分析 研究 ,结合我国国情,探讨了奥肯定律在我国不适用的原因。 关键词:奥肯定律 经济增长 失业率 完善的市场机制 奥肯定律的提出 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阿瑟�6�1奥肯发现了周期波动中经济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的经验关系,即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美国一般将之定义为3%)下降2%时,失业率上升大约 1%;当实际GDP增长相对于潜在GDP增长上升2%时,失业率下降大约 1%,这条经验法则以其发现者为名,称之为奥肯定律。潜在GDP这个概念是奥肯首先提出的,它是指在保持价格相对稳定情况下,一国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值。潜在GDP也称充分就业GDP,即一国的所有生产能力得到完全释放所达到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定律曾经相当准确地预测失业率。 例如,美国1979~1982年经济滞涨时期,GDP没有增长,而潜在GDP每年增长3%,3年共增长9%。根据奥肯定律,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2%,失业率会上升1个百分点。当实际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低9%时,失业率会上升5%。已知1979年失业率为8%,则1982年失业率应为3%(8%+5%)。根据官方统计,1982年实际失业率为7%。与预测的失业率3%相当接近。但是,当人们用我国的实际数据进行检验时,却发现该定律在我国并不适用。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奥肯定律并未透彻的理解,忽略了它适用的条件。本文将通过对奥肯定律适用条件的讨论来探讨它在我国的适用性 问题 。 奥肯定律中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 奥肯定律中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失业率;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率。 (一)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的 应用 从失业率来看,奥肯定律研究的是排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以外的失业率。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起因来看,我国 目前 的失业率构成中,最主要的成分是由于摩擦性和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自然 失业率,另外, 影响 经济增长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微小的周期性失业因素所能反映出的促进经济增长效果,在统计上并不能充分显示出来。 首先,我国大规模的失业现象开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之后,失业率出现了实质性的升高并且表现出随时间的波动性,我国失业率升高的最初起因,虽然有宏观经济周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作用,但是,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与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截然不同的因素,即由于旨在“减员增效”的 企业 劳动制度改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职工大规模下岗和失业之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冗员问题,据当时的调查,冗员率一般在1/3到2/5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场经济国家,在企业完全独立自主地做出雇用和解雇决定的条件下,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 如果说,在没有普遍的冗员现象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以劳动力需求减少为结果的失业率提高,通常会伴随着减少劳动使用的其他变化的话,从严重的冗员现象出发的失业率提高,反而会提高留在工作岗位上的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仅如此,如果减员增效的改革的确奏效的话,劳动生产率也会提高。而这些因素都产生与高失业率减少劳动投入相反的效果。这样一来,单一且间接的失业率提高这个因素,就不能明显地被转化为产出增长率的降低。 诚然,在改革期间造成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也存在着宏观经济周期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刚刚从短缺经济进入到结构性过剩阶段,国内需求的制约导致企业开工不足从而对劳动力需求减少,也是失业率提高的诱因。但是,作为一段时期持续发生的现象,我国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功能不健全造成的长期自然失业现象,同时在这一时期失业率上升的因素中,自然失业率的贡献也很突出。因此,在我国,“奥肯定律”的作用受到限制,即在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的变化之间不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 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形式,下岗工人转换成失业工人,使失业率增加但劳动力就业状况可能并未糟糕。由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数字只是登记失业率,而这个指标与市场经济国家使用的失业率反映了不尽相同的内容,因而许多经验研究的结论并不可靠(如姜巍等,2005)。在我国,登记失业率这个指标常常不能确切地反映就业形势的好坏。 例如,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最严重的1998~2000年期间,这个登记失业率一直保持在1%。而当就业形势开始好转时,这个指标却大幅度提高了,从2001年6%,2002年4%,到2003年的3%和2004年的2%。原因是,凡是具有下岗身份即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的,不管是否有工作,都不再进行失业登记。这样,这个指标没有包括那些下岗后没有工作的人,因而低估了失业率;随着从下岗向公开失业的并轨,下岗人数减少而登记失业增加,而这个增加可能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糟。 同时,我国的失业率统计还面临以下问题:失业统计反映不全面,不涉及 农村 人口。农村人口中隐性或半公开失业在全国占相当大的比重,这从大量流入城市的“民工潮”中可见一斑,然而却没有列入统计中。失业年龄上限为男50岁、女45岁,比实际退休年龄小10岁。这使得失业率统计值与实际值存在很大偏差。我国失业人数以年末最后一天的人数 计算 ,是时点指针。而在 理论 上,应该以一段时间内的失业人数统计,即采用时期指针。国际通用的失业率为月度统计值,而我国采用的是年度统计值。国际上通用调查失业率,而我国采用的是登记失业率。 
[论文摘要]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主要根据当前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就业难的相关措施,为大学生认真对待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另外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调查显示,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8%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