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76

Mr_Material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中国石窟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aoyangs

已采纳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辉煌,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石窟艺术是古代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分布广泛,反映了我国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我国主要石窟有甘肃敦煌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窟、乐山大佛等。它们随山雕凿、彩绘,形象生动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中国石窟论文选题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304 评论(15)

seawolf2010

《敦煌莫高窟》,在甘肃敦煌市境内,始建于南北朝前秦时期,后经北魏,唐武周时期开凿,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大多是<皇族>所建,历经了很多朝代。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云冈石窟》也是始建于北魏时代,是当初为了供奉西来东往佛教创建的,依连接西域进京的<丝绸之路>而供奉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印度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龙门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历经了历经 东魏 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的营造,时间之久。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景色优美,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麦积山石窟》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造像中以北朝造像原作居多。它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同时也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274 评论(15)

林夕_心一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西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包括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敦煌位于最西端,是西汉帝国的西部门户,随着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敦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镇。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各地建立了寺院与石窟。敦煌因地接西域,受到佛教的影响极其深厚,自东晋以后佛教发达,高僧辈出。著名高僧竺法护被誉为“敦煌菩萨”,他的弟子竺法乘也长期在敦煌进行佛经翻译,此外见于《高僧传》的还有敦煌人于法兰、于道邃等。罽宾僧人昙摩蜜多也曾自龟兹来到敦煌,修建寺院,传播佛教。北魏时,敦煌人宋云与慧生等僧众一道去西域取经。  敦煌浓厚的佛教氛围,造就了佛教石窟的兴盛。敦煌石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36年),此后经历一千多年,历朝历代都有开凿,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石窟群。至今莫高窟还保存着700多个洞窟,其中有2000多身彩塑,45000多平方米的壁画。如此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延续时代久远而自成体系的文化遗产,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从美术史方面看,敦煌石窟反映了一千多年间美术的发展及演变,尤其是唐代和唐以前的美术遗存十分稀少,而敦煌石窟却保存了系统而丰富的建筑、雕塑、壁画,成为了我们认识和研究这一阶段美术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越来越多的学者们认识到敦煌石窟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从敦煌美术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除了那些著名画家作品之外,还存在大量的无名画工所绘却是无比辉煌的艺术。而这一个美术系统又是传统美术史著作中未加以记载,或不太重视的部分。  中国美术史的学习和研究,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当我们讲到历朝历代的著名画家作品时,却往往难以看到真迹。因为中国古代名画大多藏于台北故宫,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作品流落于国外,国内各地博物馆的收藏虽说数量也不算少,但经典名作相对来说就不多了。而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不少名家的作品,往往存在着真品与摹本的争议。比如现存的大多数传为唐、五代、宋的作品,可能有相当多的是后来临摹的,并非原作。  其二:传统的中国美术史是以历代名家作品为中心来讲的。随着中国考古研究的发展,大量的地下出土文物,扩展了美术史的范围,美术史研究不再局限于名家作品,而要兼顾各时代无名艺术家之作,从原始社会的彩陶,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南北朝隋唐以来的佛教雕刻与壁画等等内容,自然进入了美术史研究者的视野。然而,如何把这两个体系的美术传统融合在一起进行有效的研究,却仍然没有成熟的方法论。因此,很多学者借鉴考古学、人类文化学等等方面来研究美术史。这固然对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史研究是一个冲击。但考古学、历史学或人类文化学是不能代替美术史的。美术史是研究人类的艺术创作、艺术审美,进而从审美意识方面来探讨人类文明进程的,离开了审美思维,离开了艺术表现的个性(包括表现技巧等),美术就无从谈起。  尽管“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社会中存在很多争议,但美术是指造型艺术,包括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等项目,这一点还是世所公认的。那么,美术史就是这一系列造型艺术发展的历史,从作品延伸开来——创作者(画家、雕塑家等、作品的材料与制作方法、作品所表现的内涵、作品的时代等等方面,都是美术史需要探讨的问题。  如前所述,中国美术史由于作品存在诸多问题,研究方法也较为局限。而敦煌石窟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现存各时期作品其真实性不容怀疑,作品的相对完整性和时代的系统性,使它在美术史研究中显示出十分独特的优势。它已构成了一部相对完整的美术史体系。写出一部敦煌石窟美术史,不仅可以总结出4-14世纪敦煌佛教美术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敦煌美术史的研究,从内容上可以极大地补充中国美术史,从研究方法上可以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选自赵声良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敦煌石窟艺术简史》,详细精彩内容请读原著。
243 评论(15)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