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oletwangqi
人生的意义“珍惜一切,就算没有拥有。”这是一种豁达的态度,即使没有拥有,还是要乐观的面对生活。人生就如同除法一样,虽然没有获得,但人生依旧精彩。有这样三个白衣男子,他们生不逢时,他们命运多舛,但他们仍豁达自信,笑对人生,给别人以快乐。他们的人生就像除法一样,虽然除数越来越小,但积累的余数却越来越多。他身着一袭白衣,负手站立在“飞阁”之上,飘飘欲仙,但他却只能发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的感慨。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他天资聪颖,以诗文见长,但却招来无数祸患,英年早逝。但他没有颓唐,没有自弃,仍然告诉人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怎样的乐观和自信!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给予,他给中华文学带来了靓丽的一笔,他给后世之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不争只是叹,他不抢却更坚毅,他不仅留给了人们文学财富,还给了人们乐天知命的精神。他的人生就像除法一样,带给了别人快乐,同样使自己的人生精彩。 同样是一袭白衣,但身躯却微略发胖。虽然屡次碰壁,但仍怡然自得。他就是陶渊明,给了我们一股田园气息。他的人生也是在不断的舍弃、舍弃,最终让心把家回。他的内心不断的挣扎,是做官还是归隐?“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悲伤,因为自己觉得自己很无能。他又豁达,“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不纠缠,仍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他给了人们“归于内心”的思想,让人们活得更快乐,让人们明白了幸福的真谛。他的人生亦是给予的人生,给了人们快乐,给了人们幸福。他的人生就像除法一样,带给了别人快乐,也让自己恬然自安。 这个白衣男子也如前两个人一样,生不逢时,但却是文坛巨匠。他虽然自己苦闷,却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给了大家。他就是苏轼,那个写《赤壁赋》的诗人,那个被贬黄州的闲人。他虽然被围攻,身陷乌台诗案,但却仍乐观,保留着自己内心中的一片澄澈之地。他给予了我们黄金般的文学财富,也给了我们困境时泰然处之的生活态度。他的人生也像除法一样,精彩无比,给予更多。 他们告诉我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成名就,快乐才是真谛。他们的人生是除法,因为他们的乐观而变得精彩。他们在给予的同时,也愉悦了自身。这就是人生的算法,给予并收获,困难却乐观。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道路上,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危险的时候,只能靠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才能走过去的,对一般人来说;人类有着无穷的智慧和团结的力量就不怕所有的困难,这种说法还不一定的,也许有时会必然的,只要人类做的那一点。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给人类一次机会,一旦失去了,就无法挽回,要珍惜,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人类如何生存,孟子有句名言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就是;在忧患中使人生存,在安乐中使人死亡。这句话用在这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名人的名言指导的,在人类生存的过程中,必须先有理想和梦想,不过,在梦想和理想实现的过程中,肯定会有痛苦在磨难着,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梦想是人对事业成功的盼望,我们要学会坚强,学会勇敢,学会努力的追求美好的人生目标,一定要告诉自己;‘我能行’,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重大梦想。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的一切,人类的吃,穿,行,住都来源于大自然的,人类的生存不应该与自然的千姿万物做代价的,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用我们共同的力量,保护大自然。 人生因为有了目标,才变得充实而富有意义,缺乏目标,人生就会迷失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并会很轻易地被打倒。人生目标实现的过程,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专注,向往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强数年,数十年及至一辈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在人生的征途上,有无数的成功者。他们留下了许多脚印,在他们的脚印上,留下了深深的两个字,坚强。 人类的生存要吃穿行住,社会的进步要发展,就需要人们有所贡献,否则,人类难以生存,社会将难以发展,一个真正懂得珍爱生命价值的人在享受现实生活的给予的同时,更会积极的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人生的价值,也就体他人和社会奉献之中。一个人的能力无论大小,但只要能为他人带来欢乐和幸福,为社会做出贡献,他的生命就有价值,创造和奉献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实生命价值的要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踏上成功之路,要从磨练坚强的意志开始。
你的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1,论文应该是单一主题还是面面俱到?大学生碰到的第一个诱惑是想在论文里写很多东西。比如有个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他第一个念头就是给论文起一个《今日文学》这样的标题。如果迫不得已要缩小范围,他会选择《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这类论文是非常危险的。这种题目会让即使是成熟得多的研究者们也直挠头的。对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战。它要么会变成各种名字和主流观点的简单罗列,要么对原始材料的引用会有失偏颇(这常常是由于省略了不该省略的东西引起的)。1961年,当代作家冈萨罗·托兰特·巴雷斯特写了一本《当代西班牙文学面面观》(瓜德拉玛版),然而,如果这是一篇博士论文的话,人们是一定会把它毙了的,虽然它厚达几百页。它被指责出于疏忽或者无知而没有提到一些被认为非常重要的人物的名字,或者他有时会花一整个章节来写一些“不怎么样”的作家,而对于一些被认为是“重要人物”的则只给了寥寥数笔。当然,我们知道该作者的历史学识以及批评能力都是得到认可的,所以这些遗漏或者比例失调都是有意为之,对某个人物避而不谈比为他洋洋洒洒地写上一整页更能够说明问题。不过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二十二岁的大学生身上,谁又能保证他的沉默背后不是别有用心呢?或者他的避而不谈是因为会在其他地方花上几页纸来讨论这个问题?或者这个作者到底知不知道应该怎样写啊?写这种论文的学生常常会向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抱怨说他们没看懂自己的意思,但是那些成员实际上“无法”看懂他的意思,所以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常常被看作是傲慢的表现。并不是说(论文中所体现的)学术上的傲慢就一定要被否定掉,我们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个糟糕的诗人,但必须至少先写个300页,对但丁的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之后才能说。而这些在一片面面俱到的论文中是看不到的。正因为这样,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与其写什么《从战后到70年代的西班牙文学》,还不如选一个更切实际的低调一点的题目。我可以很直接地告诉你什么才是好题目,它并不是《阿尔代科阿的小说》,而是《“天堂鸟”的两种不同版本》。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无趣?可能吧,不过那会是更加有趣的挑战。只要好好想一想你就会看到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如何讨巧的问题。如果写一篇关于四十年的文学的面面俱到的论文,学生将会面对各种可能的反对声音。如果有个提案人或者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正好想要标榜自己知道某个不太知名的作家,如果那个学生正好又没有把那个作家包括在论文内,他将如何面对前者的发难呢?只要每个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看目录时都发现了三个没有被提到的人,那个学生就将在一顿猛烈的轰炸中变得脸色惨白,他的论文顿时好像变成了屁话连篇。相反的,如果学生认真地选择一个范围很小的题目,他就只需要牢牢把握住一份评审委员会大多数成员都不知道的材料就可以了。我并不是在兜售什么下三滥的伎俩,这的确是一种伎俩,但并不低俗,而且它很管用。只要学位申请人以“专家”的面目出现在不如他专业的公众面前,而且看得出为了成为专家他是花了一番心血的,这样占一点便宜是无可厚非的。在这两种极端之间(也就是写四十年文学史的面面俱到的论文以及两种文本之间区别这样严格的单一主题论文)存在着许多中间形式。比如我们可以写《四十年代先锋派文学家的经历》或者《胡安·贝内特和桑切斯·菲尔罗西奥对地理的文学处理》,甚至《卡洛斯·埃德蒙多·德·奥利,埃杜瓦多·奇恰罗以及格罗里亚·富埃尔特斯:三位后岛屿诗人的异同》。我们来看一下一本小册子上的一段话,虽然那是科学领域的,但它所给出的建议适用于所有学科:比如说,《地质学》这个题目就太宽泛了。《火山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但是也太大了。《墨西哥的火山》是个不错的着手点,但是同样不够深入。我们把范围在缩小一点就有可能引出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了:《波波卡莱佩伊尔火山的历史》(科尔特斯的征服者中的某人可能在1591年登上过那里,直到1702年它都没有猛烈喷发过)。一个范围更小,所涉及年份更少的题目是《帕里库丁火山的诞生和死亡》(它的生命仅仅从1943年2月20日延续到了到1952年3月4日)。好吧,我还是推荐最后一个题目。因为到了这个地步,只要申请人能够对那座不幸的火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可以了。很久以前,有个学生跑来跟我说他要写一篇题为《当代思想中的符号》的论文。这样的论文是不可能的。连我也不知道“符号”到底指的是什么,实际上这个词在不同的作者那里具有不同的意思,有时,两个作者会用它来表达意思完全相反的两件东西。我们只要考虑一下形式逻辑学家或者数学家所理解的“符号”,它们是没有意义的,在计算公式中占据特定位置,具有特定功能的东西(比如代数公式中的a,b,x,y神马的),而其他一些作者则可能把它们看做充满了模棱两可含义的东西,比如梦中出现的那些图像,它们可能指一棵树,或者性器官,或者想要长大的愿望等等。所以,我们怎么能把这个作为论文的题目呢?我们必须分析当代文化中所有关于符号的理论,列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在它们的不同点里寻找所有作者和理论共有的基本的单一概念,看一下这些不同在不同理论中是否是不相容的。没有当代的哲学家,语言学家或者心理分析学家能够令人满意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即使他早慧也只不过接受了最多六七年的成年人的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完成这样的研究呢?最多又是一个像托兰特·巴雷斯那样有失偏颇的东西了。或者他会提出自己的关于符号的理论,而把前人所说的东西晾在一边,下一节我们还要再来说说这种做法值得商榷的地方。我和这个学生交谈了一会儿,我建议他可以写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符号,他需要忘记其他各种观点,专心考虑上面的两个作者。可惜这个学生不懂德语(关于语言的问题我们会在第五节谈到)。最后我们决定将题目定为《皮尔士,弗莱和荣格的符号概念》,论文将讨论这三位分别是哲学家,评论家和心理分析家的不同作者那里的三个用同一个词表示的不同概念。由于他们用了同一个词结果造成了混乱,常常有人把其中一位的概念安到另一个人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作为假设的结论,这个学生试图在这些同名异义的概念间寻找平衡,找出它们的相似点。他还提到了一些自己所知道的其他作者,但表示因为论文篇幅所限就无法对他们更多展开了。这样,虽然他的论文只提到了作者X,Y,Z,但没有人能够指责他没有考虑作者K。也没有人能指摘他对引述的那些其他作者不够详细,因为那是在论文的结尾处顺带说一下的,而论文的主体是讨论题目中所出现的那三位作者。现在我们看到了论文不必非要恪守单一主题,一篇面面俱到的论文也可以变得中规中矩,让所有人都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单一”这个词的意思比我们在这里所用的要多得多。一篇单一论文只涉及一个主题,与“XXX的历史”或者一本手册或者一本百科全书完全相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世纪作家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应该也是一个单一主题。它涉及许多作家,但全都是围绕一个具体的主题(从他们想象的假设到所举的例子,悖论和寓言,比如在天上飞的鱼,在水里游的鸟神马的)。看上去这是一个理想的单一主题。但事实上,为了写这样一篇论文,我们需要讨论所有与这个主题有关的作者,特别是那些没有得到公认的不知名作者。所以这个题目还是要被归在“具有单一主题的面面俱到式论文”中,它是很难写的,需要准备无数的材料。如果有人一定要写的话,我建议把题目改成《卡洛林王朝时期的诗人的“颠倒的世界”这个主题》,范围一缩小,我们就知道该到哪儿不该到哪儿去寻找材料了。当然,面面俱到的论文写起来更加有劲,毕竟花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研究一位作家显得很无聊。但是我们要明白,写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单一主题的论文并不意味着在视角上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写一篇关于阿尔德科阿的小说的论文需要我们深入了解西班牙的现实主义,我们还需要读桑切斯·菲尔罗西奥或者加西亚·奥尔特拉诺,需要研究阿尔德科阿度过的美洲小说以及古典文学。只有把作者放到全景当中我们才能理解和诠释他。但是把全景用作背景和绘出一幅全景的图画是两回事。前者只是以一片田野和一条河流作为背景画了一幅骑士的肖像,后者则要画许多田野,山谷和河流。我们必须要改变技法,或者用摄影的术语来说,改变焦距。从单一作者的角度出发拍摄的全景是有点失焦的,不完整的和劣质的。最后我们要记住下面这个基本结论:范围越小,干起活来就越是省心和安心。单一主题由于面面俱到,论文看起来最好像是随笔,而不是历史或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