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qingyun
熟悉自己的论文;知道自己论文的亮点和不足 
毕业论文写作的内容和标准格式⑴ 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般不宜超过20个题名用语 ⑵ 作者姓名和单位,两人以上,一般按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① 文责自负;②记录成果;③便于检索 ⑶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中文摘要一般不会超过300字,不阅读全文,即可从中获得重要信息外文250实词 包括:①本研究重要性;②主要研究内容,使用方法;③总研究成果,突出的新见解,阐明最终结论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⑷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7个,有专用《主题词表》 ⑸ 引言回来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布局,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预期结果和意义 ⑹ 正文 ⑺ 结论:是指全文最终的,总体的结论,而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要求准确,完整,明晰,精练 ⑻ 致谢:是对论文写作有过帮助的人表示谢意,要求态度诚恳,文字简洁 ⑼ 参考文献表(注释),文中直接引用过的各种参考文献,均应开列,格式包括作者,题目和出版事项(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始页码)连续出版物依次注明出版物名称,出版日期和期数,起止页码 ⑽ 附录:在论文中注明附后的文字图表等
二十世纪汉语轻声研究述评 【内容提要】本文概述了近些年来轻声研究的几个问题,诸如轻声的性质,轻声和轻音、轻声产生的原因、轻声的作用。最后分析了目前关于轻声研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有规律的;无规律的以及其它影响因素等。认为我们必须抓住实质,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为语音规范作出贡献。 【关 键 词】汉语/轻声/规范 【 正 文 】 轻声作为普通话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越来越被学术界所重视。轻声研究也越来越深入细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且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轻声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近年来人们对轻声的认识和理解。 一、轻声的性质 1 传统音韵学中是没有轻声这个概念的。 厉为民先生认为:“第一次提出‘轻声’概念的, 可能是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研究》(1922年)”〔1〕。但赵先生对轻声的论述相当简单。 认为:轻音永远是轻读的,也用去声符号(就是不用去声符号,偶尔轻读的,仍用原来声调号)〔2〕。 2 随着语言的发展,轻声成为现代汉语语音的重要特点之一,几乎每一种教材,每一部现代汉语的理论著作都要把它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论述。据统计,国家语委编订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3 〕中,50篇朗读范文后的语音提示里,一共是815个语音提示音节, 轻声音节360个,占提示音节总数的44%。由此看来, 在全国普通话等级测试中,轻声把握得准确与否,是衡量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说明轻声在汉语语音中的重要性。 3 轻声概念在汉语语音学的确立不是一帆风顺的。 五十年代高景成先生认为:“北京语音因受外来语的影响,新词的增加,轻声有逐渐衰退的趋势”〔4 〕。事实正好相反,据统计:《现代汉语词典》,双音节词语32540个,其中轻声词共2164个,占双音节总数的65 %。轻声在口语、特别是在北方人的口语中十分活跃。在文艺作品中,轻声音节占全部音节的比重达15—20%。现代汉语中,平均每5—7个音节就有一个轻声音节〔5〕。轻声的使用越来越平凡, 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轻声性质的界定始终不能统一。 4 五十年代,张洵如先生认为轻声是汉语的第五调〔6〕。直到现在,还有人大声疾呼“请立轻声为第五声调”〔7〕。 根据现代较为科学的声学和语音试验结果,人们更多的认为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如现行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现代汉语》教科书中,给轻声定义为:所谓轻声并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即在一定的条件下读得又轻又短的调子。〔8〕 5 从曹剑芬先生的语音实验报告中了解, 轻声字音的能量较弱,这是由语音四要素综合变化产生的效应。因此把轻声简单划归为声调范畴显然是不太妥当的,但具体到轻声四要素中,哪一要素对轻声产生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林焘先生从语音实验中得出结论认为:“调型升降显然不是轻声的本质,轻声以时长变化为主”。而曹剑芬认为:“相对说来,音长和音高变化是构成轻声特点的两个比较重要的因素。比较起来或许还是音高的作用更大些。” 6 近二十年来,人们开始重视轻声与重音之间的联系, 认为轻声是一种弱重音。关于汉语有无词重音,五十年代就有过争论,有人主张汉语有词重音,如黎锦熙认为:在多音节里,“此轻则彼重,后音有轻号,则前音重读可知。”〔9 〕徐世荣认为:“汉语的词和别的民族语言一样,一个词有一个重音。这个重音很有用途,它可以明显地标示出这几个音节的密结性,标示出这是一个词(或词级)。”〔10〕相反,高名凯与石安石却认为,汉语没有词重音。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曹剑芬和林茂灿作了声学试验,分别从语音的四要素和音韵母简缩理论两个不同侧面得出同一结论,认为普通话字组有轻重音现象,轻声是一种弱重音。 7 由于认识的角度不同,人们对轻声的性质各有争议, 一些人认为把轻声归为轻重音范畴有利于解释更多的语音现象,另一些人认为轻声仍属于是音变现象。从目前看来,这两种观点相持不下,有待于更科学和有力的事实去辨析。 二、轻声和轻音 1 轻声与轻音是两个不同的语音学概念。 徐世荣认为:轻音与轻声是不同的,轻声是属于声调范畴,而轻音是由音量的强度决定的〔11〕。 2 1990年国家语委的宋欣桥老师提出:轻音是轻重音的概念,而轻声是声调的概念。又提出:从轻音的角度,轻音实际上是次轻音,轻声是最轻音,轻音的原字调仍保留,只是读得轻一些,但还没有形成轻声的调值,轻声失去了原字调值而变为轻声的调值的轻读音节。轻声源于轻音,轻声形成之前有一个长期的轻读过程。 3 又有人从另一角度理解, 认为轻声和轻音都是普遍话音节的轻读现象,但不是处在同一层面上的两个语音概念。认为轻声即指狭义的轻声,就是指通常所出现的结构轻音中同词法结构相关的两音节词内的轻音问题,我们理解为双音词中词素或非词素音节之后的轻读音节;而广义的结构轻音除了包括上述轻声之外,还包括三音节,句中轻声以及语流中的语调轻音等。因此,曹剑芬认为,轻声是普通话里一种特殊的轻读音节,是一种同词法结构相关的轻音。
一般绝对会放过的,除非你抄袭或者当众侮辱答辩组老师= =你要准备一个论文的综述,就是你为毛选这个题目,是怎样寻材料的,论文分哪几个部分,你的主要观点,前人的研究,和你的创建然后老师就你的论文问个问题就OK了别紧张,我五月刚答辩完,反正都会放过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