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问答网 论文发表 期刊发表 期刊问答
  •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37

n_drifter
首页 > 期刊问答网 > 期刊问答 > 现代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1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芋头芋头大

已采纳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法的结合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64 更新时间:2009-5-15 2:59:13摘要:回顾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虽然一直受到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但中国作曲家一直都是努力遵循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尤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旋律音调素材的汲取,一直都是作为表现民族风格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随着现代现代音乐在我国的影响逐步深入,中国一些青年作曲家的创作观念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他们开始寻求将既能凸显个性,又能更深刻体现本民族的精神气质神韵的创作素材结合现代作曲技法作为自己的创作理念。关键词:传统音乐;现代作曲;技法;结合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China's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music, although the technique has been the impact of the modern composer, but China has always been the composer's efforts to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music and modern compos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folk tone melody learn the material, has bee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tion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However, with modern contemporary music in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influence, young Chinese composers have also created the concept of a number of changes occurred, they began to seek to not only highlight the personality, but also more profound manifestation of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temperament of the creative spirit materials combined with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s their own creative Key words: traditional music; modern composer; techniques; combination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一些作曲家一方面在借鉴现代现代作曲技法如序列音乐、微分音技术等方面,另一方面对传统音乐认识的观念产生变化,这些观念主要体现在由过去认为的以五声音阶为基础构成的旋律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狭隘看法转变为从古老的民族音乐,包括少数民族音乐中去探索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原始形态,也向更多古老而又悠久的琴曲,民间乐曲、民歌等素材去挖掘更深层次更内在地揭示中国人的气质神韵以及民族精神的创作内涵。谭盾的这部早期作品《风雅颂》正是这种创作观念的范例。一、我国传统音乐的音调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一)、中国传统民歌旋律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在中国传统音乐当中,旋律一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于我国的独特的音乐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所决定的,因此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的汲取和运用,在任何时期的中国音乐作品中都是普遍存在的。《风雅颂》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新的意义和独特的个性特征的。原始民歌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取材和表现内容传统性的继承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风》与诗经中的《国风》标题立意是相同的,主要是表现古代民间百姓淳朴生活的内容。作者为了表现质朴民风的内涵,从引子主题素材的选用到整个乐章的音乐风格都无不体现原始自然的民族风格。《风》的引子主题素材是作者去广西瑶族地区采风从一位90多岁老人所吟唱的曲名为《开天辟地》的古老民歌中所得。为何会选用这首民歌作为创作素材呢?一是因为这首歌的歌名含义与乐曲所要表现的远古风格意境贴切,二是因为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各种缘故,汉族地区的民歌在传唱中逐步被人加工整理,与最初民歌的原始状态相去甚远,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的不便,还是保持了较为原始的音乐形态,这恰好符合作曲家寻求原始复古的音乐风格,也使得作品的立意也与诗经所表现的内容一致,因此采用这首民歌素材是恰当的。这首民歌素材除了在第一乐章的引子和尾声段表现的比较明显,在乐曲的其他地方(除了第二乐章之外)也是有所表现的,作者努力将这种古老民族音调融入到乐曲要表现的音乐风格。(二)、中国传统民歌素材中的特性音程与旋律发展手法的结合这首作品对民间素材的运用不是直接将民歌旋律引入到作品中,而是抓住其最能表现民族风格的某些音乐元素(如某些特性音调)加以提炼,再运用现代作曲技术(如主题动机发展等)将乐思充分的展开,这样处理既现代又不失传统之韵味。作品的一开始的引子旋律就是引用这首《开天辟地》民歌的素材,这首民歌中最能体现其音调风格的就是两个相距减五度的音程关系的音,虽然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五声音阶中只有大二、纯四、纯五度、大三度音程关系才是具有五声性民族性风格,那是因为我们对民族民间音乐的采集、整理和研究的不够多不够广泛,随着民族音乐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实践证明,在少数民族民歌中就存在增四、减五度音程。例如贵州荔坡布依族大歌《好久没唱歌》中存在着增四度音程(D一#G)叠置和弦。这部作品的一开始作者用中提琴独奏这段没有小节线自由的旋律,听上去似乎像是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这段旋律的节奏是自由的,没有小节。作者抓住了这首原始民歌的核心音调就是民歌开头的两个音(A--bE),为更符合乐器的音域特点就用(B一F)两个音同样是减五度音程,用这个减五度构成主题动机再运用各种旋律发展手法将乐思在乐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展开引子主题动机(例1)音高移位(例2)可以看出,作者是如何将有民歌中的减五度音程结合专业作曲技法运用到作品当中,使得作品的的横向旋律都具有民族特点。民歌音调中的腔化语言特征与器乐化演奏技法的融合这首民歌素材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语调的腔化风格特征,也有人把这种特点称为音腔。沈恰的《音腔论》的解释是:“音的过程有意运用的的与之特殊的音乐表现意图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音色)的某些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每一个音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发生音的强弱、音色的浓淡,高低等各种细腻变化,例如二胡等民族乐器的吟、揉、滑、颤等演奏技巧所形成的游移性的乐音。在一些看似简单的只有几个音构成的原始民歌往往都是带有腔化语言特征的,表现了一种原始美和古朴美。作者选用这首民歌作为音乐素材也是有这方面的因素。而如何将这种带有吟诵性的腔化语言用西洋乐器很好的表现出来呢?作者为接近原始民歌的游移性音高而在中提琴独奏部分长音停留的地方作1/4音内的不规则波动其实就是采取了当代音乐中的微分音技术。这种方法虽然看似是现代一现代技术,其实这在我国的民歌演唱和民族乐器的演奏中普遍存在,所以并不觉得新技法或有很强的新鲜感,乐曲在第一乐章引子部分和尾声以及其他乐章都有运用,效果很好。(三)、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特点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1现代作曲技法对中国传统古曲音调的发展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中古琴音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凝结几千年的音乐精华,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和与现代截然不同音乐表现方式。因此作者也意识到古琴音乐的魅力,第一乐章除了汲取了古老民歌的音调素材,作为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以外,第一乐章的主部主题的素材是来源于中国的传统古琴曲《幽兰》的音调,请看古琴曲调与主题动机的结合:例4《风》的主题片断《幽兰》尾声旋律片断《风》的主题后半句第二乐章《雅》主要是为表现中国古典文化的美和对我们中华民族高尚品格和精神的赞颂,因此将古琴曲《梅花三弄》和《幽兰》曲调都作为这个乐章的音调素材。《梅花三弄》主题曲调作者从两首古曲中汲取音调有的只是选取某几个有特性的音或者节选最具代表性的片段,然后作者就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将古老的琴曲音调重新安排,运用这些素材既符合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和韵味,又觉得音调是有认同感。2现代作曲技法将古琴曲调与十二音技法具体结合A段主题是将古曲音调用十二音序列手法表现出来,既要有新鲜感还要有五声性风格,又不能太生硬无可听性,因此在音的排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创作安排:例8《雅》的十二音序列原形一个具有五声风格的有调性序列必须要避免五声音调之外的小二、大小七度和增四减五度音程,作者在每两个音程之间都避免有这些音程出现,此外将十二个音分为有调性的四音音列也是作者的安排,1一4音为一组,是在C宫系统的音调,5一8是第二组,是E宫系统的曲调;9一12音是bE宫系统的音调,这样以来横向上旋律有五声性风格而且不同于现代序列技法创作的十二音序现代传统序列写作在十·二音全部出现是禁止有同样的音重复出现,但本篇作品的序列则是有好多个重复音,这样做的目的主要就要让曲调和演奏更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使得乐曲更象是一个古琴乐器在演奏。乐曲的横向旋律声部是完整的十二音,而纵向的对位声部则只是用含有纯五度动机做和声背景,这样处理有利于很好将主题旋律完美的展现出来,乐曲的B段没有用十二音序列,而在乐曲再现部分,作者将序列的原形再次完整再现一次,不过是在大提琴声部,而其他声部则依然还是纯五度动机作对位化的写作,直至尾声部分第一提琴奏出《梅花三弄》的主题旋律,使人仿佛回到宁静祥和的充满思考的环境当中。二、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思维与现代作曲技法的具体结合《风雅颂》这部作品的节奏语言也是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感的,作品的节奏写法看似复杂多变,非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而更让人感觉自然流畅无机械与生硬之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了解并熟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语言特征,他将最能体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节奏语言诸如“散化节奏”特点,用现代规范化的节奏节拍去表现,这恰好与现代现代音乐中打破节奏节拍的小节体系的束缚等观念相通。因此,本篇作品的节奏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符合本民族的审美心理,也具有现代音乐节奏的特点,但还是有别于现代现代音乐的节奏风格。(一)、中国传统音乐中散化节奏思想与规范节拍的具体融合从了解现代音乐开始,我们就知道节奏对于现代音乐所占的地位,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人对节奏节拍的定义是明确而稳定的。节奏的定义就是长音和短音有规律的组织在一起的。节拍是指音的强弱交替的规律。而中国传统音乐对节奏节拍的定义则有着更深更广阔的涵义。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主要是受本民族的语言节奏以及劳动、舞蹈动作和心理节奏等几个方面的共同影响。因此,中国的音乐既有较为规范平均进行的节奏,也有更多存在的随意多变的节奏,而这些节奏都和现代音乐中有规律的节奏组合形式和强弱交替的均分小节体系是截然不同。从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表明,相对自由的节奏形态常见与民间山歌牧歌以及文人音乐中的古琴音乐。民间山歌牧歌的自由节奏通常与劳动者长期松散的生活方式有关,而文人音乐的节奏大都与他们洒脱自如的处世态度和沉溺与传统文化的所形成的气质有关。(二)、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弹性节拍与规范节拍体系的融合相对于欧洲古典音乐中的拍值固定不变,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唱腔中常常出现“弹性节拍”,就是指节拍的拍值可以随时变化,一般常会用两个字使曲调变得充满活力,在现代术语 就是减慢渐快的意思,而我国传统音乐中的“撤”和“催”相当于减慢渐快的意思,但有所不同,现代音乐的减慢渐快通常节拍的拍值不发生变化,而中国音乐的板眼本身的时值长短影响速度,拍值变长就称为“撤”,拍值变短称为“催”,这在中国传统古曲中非常常见如《夕阳箫鼓》中同音反复的地方往往不是机械的平均的渐快和减慢,而是逐步递增递减的速度和实质时值,而这首乐曲也是如此。(三)、中国传统节奏重音组合与规范节拍体系的具体融合全曲的节奏大部分基本上还是有小节和拍号的,节奏的组合方式既体现了体现了偶然随意的特点,又有严格的律动,全曲的拍号转换频繁,共有(4巧、4/4、4/2、7/8、8/8、7/4、6/4)等多种节拍拍号的存在,这种拍号的的交换并非是有规律的交替循环,真正的节拍组合的划分是靠连线、切分、休止符形成各种不同的句逗处理,尤其在第一乐章,例如主部主题句(见例,I)都是用了几个连线将同一个音相连,再用不同的节奏型交换,句逗之间用休止符做停顿,8小节乐句用一个十六分休止符将上下半句隔开,乐句中有大量跨小节的连线,打破了小节线的束缚。乐句的的划分不受小节的限制,乐句内的节奏律动也是非周期性的,这样的处理彻底打破了欧洲古典音乐节奏节拍的规范化的写作,而这种非周期性的节奏律动与现代音乐中追求的自由,生动的节奏风格相似。三、结语:谭盾的作品无论是创作技法还是风格特征都是有其独特的一面,这点对于创作者来说值得分析和研究的,其次这部作品的作曲技法的创新以及将欧洲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方面,做了许多努力,这种创作观念已经逐渐深入到当代创作中了,该作品获奖后国内室内乐优秀作品层出不穷,说明这部作品是值得研究的。谭盾的这部《风雅颂》虽然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作品,并且他本人的音乐风格和手法已发生很多的变化,但有一点不变的就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尊重一直都未改变。这首作品中的许多艺术手法在当代音乐发展的今天看来任何人应该不会感到新奇和惊讶,但从这首乐曲在对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方面来看,依然是对当今中国音乐作品的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启示作用。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析了解作者如何将这种蕴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最能代表本民族音乐风格的内涵融入到现代专业音乐创作中去。希望本文所写到内容能够对当前专业音乐创作的思路有所启发。参考文献:

现代音乐论文参考文献

125 评论(14)

酸甜苦乐

音乐文献综述写作要点再论 (按:当下在音乐院校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综述”写作已愈来愈受到指导教师和写作者的重视。虽然在教学中笔者曾多有明示和讨论,但仍有部分写作者对相关文体性质、内容安排和结构要义有所忽视而理解不深,从而使其“综述”文稿学术价值受到影响。据此,笔者借“博客”之便,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的相关问题,再做要点式归纳总结,与博友们交流和讨论。) 一、什么是“音乐文献综述”?在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对某一音乐学术领域所积累学术文献进行全面观察、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书面陈述,称为“音乐文献综述”。所谓“预设或限定的时空范围”,是指综述都需要有所涉文献的具体时期或年限划定以及具体学术领域或主题规定。具体而言,就是这种时空范围的预设或限定,从时间层面而论,可长可短,长者可设定为一个世纪(如所谓“百年文献综述”);短者可设定为刚刚成为“历史”的前一年或两三年(如《中国音乐年鉴》中的某领域某年音乐文献综述)。从学术主题层面而论,可大可小,大者可设定为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方向(如《当代中国音乐学》中的分学科综述);小者可设定为一个音乐主题或一个理论问题(如一次学术会议、一种专业技能、一个音乐品种或类型研究文献)。这就是说,所有的音乐文献综述,其材料对象都不是漫无边际或“边界”迷糊的音乐文献谈论,而是有历时性范围和学术空间范围预设或限定的陈述。据此,任何综述者对音乐文献时空范围的设定和限定,都应当是根据个人能力、精力和具体需要的一种适合个人专业条件的界面设定选择,切不可贪大求杂、节外生枝,使自己最终陷于内容和结构都难于驾驭的困难境地。音乐文献综述,是当下包括民族音乐学研究课题在内的各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研究生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中采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多的著述内容或著述形式之一。在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根据学术目的、作用和文本内容结构的不同,音乐文献综述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作为民族音乐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引言或绪论章节中部分内容的文献综述,这是各级学位论文规定格式中必须要呈现的一部分对前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认知的内容。二是作为民族音乐学某一专题领域,对规定时间或范围内的音乐文献积累做专门化梳理和认知完成的文献综述,这是一种独立成篇的专业论文样式,如某某音乐学术研讨年会所提交专业论文或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或某某时期某一音乐领域所积累专业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全面综述等。二、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凡是在形式和内容上符合规格和学术要求的音乐文献综述,无论它是学位论文中的相关段落部分,还是独立成篇的专项主题综合,在写作上都需要认真审视和关注下述几方面内容:对象材料全面性。就是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涉音乐对象的现有文献资料积累,要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综述”之“综”,在这里具有明确的时空规定上的意义,那就是“所述”音乐对象材料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观察和认知。一篇对音乐对象文献积累材料描述不够全面而有明显缺失的章节或独立篇幅,都不能称之为是合格的“综述”,因为它没有全面反映出所涉音乐对象的历时研究过程和最新学术进展及信息。陈述方式描述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对规定时空范围内所积累的所有音乐文献,都主要采用客观“描述”的方式来进行综合性陈述,这是“综述”之“述”特征的性质体现。尽管“综述”也需要有“述者”个人见解和认知发表,但是这种个人见解和认知,则首先是建立在原有文献材料客观内容基础之上的。因此,忠实引用、陈述原文和理解诠释原文,是音乐文献综述的基本特色。故而一篇合格或优秀的文献综述,原有文献材料内容的陈述与著述者个人意见的发表,都不是模糊混淆、雾里看花,而是清晰明确、泾渭分明;对原有文献材料引述也不是断章取义,更不是推论甚至篡改,而是忠实、周到和准确。“述而不作”,是它的主旨,这里的“作”,应当理解为是“发挥”、“推衍”、“创造”。因此,音乐综述的“述而不作”,对于原文献来说,就是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避免综述者个人不着边际的主观推论和随意理解,这也是笔者主张将音乐文献综述划为“乐志性质”著述一类的根本原因。内容结构综合性。凡是好的音乐文献综述,在规定时空范围所现音乐文献的全面、客观描述基础上,都还有著述者个人分类综合和定性总结的创新性思维显示。“综述”之“综”,除了前述具有时空规定上的全位性和全面性意义之外,另还有方法和程序上的限定意义,那就是需要对所涉音乐对象的全部文献材料从内容到形式都予以分析、归纳与综合。这就是说,综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决不是所涉音乐文献材料的一般性介绍、简单化排列和无序式拼接,而是通过分析、归纳与综合,将所掌握的全部音乐文献材料,从学术层面上进行分类或分项组合,在深入认知基础上再进行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由于这种模式化提炼归类和理性化归纳总结,是一种针对所见文献积累、并在此积累基础上的客观性“综合”,是一种有具体依据、具体来源、具体针对性的“综合”,故并不与前述“述而不作”的“三不要点(不发挥、不推衍、不创造)”相左。三、音乐文献综述的作用与价值一项文献综述成果的完成,在任何学术领域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价值,包括民族音乐学在内的所有音乐学学科领域的音乐文献综述,亦不例外。首先,在音乐学教育领域和学位授予程序中,完成一项音乐文献综述写作,实际上就是一次学术层面上的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料积累、文献材料内容认知和文献分析归纳及整合梳理能力的实践训练。由于音乐文献综述针对的是某一音乐对象历来的文献材料积累,其检索的对象具体、要求明确、途径多种,且与学位论文整体写作框架密切关联,因而具有突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践性功能。通过音乐文献综述写作,不仅可以用为训练和提高各学位层次学员文献资料检索的实践能力,同时亦可相应地扩大学员知识面的深广程度和认知视野,培养学员分析、归纳、梳理、整合学术材料的表述能力和逻辑能力。因此,音乐文献综述作为音乐描述的一种代表性文体,今已成为大多数音乐院校音乐学本科以上专业教育和学位论文写作练习规定选择的重要著述形式之一。此外,某项音乐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完成,同时也是此项文献综述所涉音乐对象相关研究课题发现前沿、辨清缺失、明确方向的信息采集和认知过程,而这一过程对学位论文更深入的整体写作和对相关专门课题研究的内容结构设计,都具有直接和明确的定位性影响和参考使用价值,因此,民族音乐学的音乐文献综述,对于学位论文和专门课题来说,都被视为是其后继续进入更加具体、更深层次研究的先导和基础。四、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音乐文献综述的文体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部”(或称“综述”)、“总结”、“参考文献目录”四个部分。前言,也可称为引言,是本综述需要率先告之读者的相关学术背景或学理背景。首先是综述文献对象主题、文献选择时空范围限定的说明(如本文是某年至某年的某个具体音乐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然后是这一文献综述所涉对象范围及内容选择的意义、价值和目的的简要明确解说。主部,或称“综述”,是全文的主要部分,需要综述规定时空范围内的所有文献,这些文献所展示出的多种研究思路和繁杂内容对象,在此经过作者综合、归纳,清晰地形成序列性的若干分支主题(模式化归类的若干段落),一一进行概述和解说;各分支主题,论题鲜明、条理清楚、重点突出,特别是其中具有个性特征和创新内容的文献,要多予以关注和突出。至于各分支主题的序列安排,则没有统一不变的格式,既可按年代为序归类,也可按近似或同类主题和观点为序归类,还可按近似或同类研究方法或思路为序归类。总之,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或主题归类,此部分内容都需要对所涉音乐文献的学科进程、理论见解和研究方法予以概括、提炼和展示,而不能仅仅是对原文献内容的复述和大段落文字的引述。总结,或称为“结语”,是“综述”总体内容的重点归纳。主要陈述其已经显现的盈缺得失、现状进度和未来动向预测等,并有针对性地初步提出解决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意见。最后是参考文献目录。所有被纳入综述视野的文献目录,排列有序、显示规范。 总之,随着各大音乐院校学位论文写作的渐趋规范和科研课题的严格要求,音乐学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综述性文体,还会在学术上和写作上发挥出它更大的基础性和实用性作用。
239 评论(15)

herbuty

①拉里·蒂尔董克,崔如峰译萨克斯演奏艺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②卡尔·弗莱什姚念赓等译小提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③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④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 ⑤维克托·亚力山大·菲尔兹李维渤译训练歌声[M]上海文艺出版社, ⑥威廉·文纳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⑦冯葆富,齐忠政,刘运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⑧⑨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威廉文纳著 李维渤译歌唱——机理与技巧2000年 [2]维克多·亚力山大菲而兹著李维渤译训练歌声2003年 [3]弗·兰皮尔蒂等著李维渤译嗓音遗训2005年 [4]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1982年 [5]沈湘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1998年 [6]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编声乐译丛1980年
311 评论(15)

相关问答